富饶的江淮大地,从来不缺好故事。
这是一片厚重的土地,长江淮河万古奔流,古老人类的历史遗迹,大禹会盟的动人传说,老庄哲学的深刻熏陶,名人辈出的璀璨星空,滋养着延绵不绝的文化根脉。这是一片红色的土地,大别山上招展的红旗,皖东民族抗日的烽火,渡江战役响亮的冲锋号,赓续着艰苦奋斗的文化血脉。这是一片创新的土地,小岗村按下的红手印,科学岛创造的新纪录,传承着敢为人先的文化基因。这是一片奋进的土地,淮河治水安澜的创业史,马鞍山钢铁的英雄谱,全国进位争先的功劳簿,书写着勇于登攀的文化精神。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
从农业大省、文化大省到制造强省、科技强省,安徽不断传扬历史锻造的“靓名片”、抒写搏击时代的“新词条”。一个个文化符号成为当代安徽人身上闪亮的文化标识,塑造当代安徽人的外在气质,涵育当代安徽人的内在精神。
文化巨笔如椽,描绘时代画卷。记录好、宣传好、推荐好现代化美好安徽,更加生动自如地讲述安徽好故事、传播安徽好声音、展现安徽好形象,是文化战线肩负的历史使命与时代重任。
讲好“安徽答卷”的故事,要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回信为重大题材,全方位呈现领袖关怀,生动讲述安徽干部群众牢记嘱托、感恩奋进的扎实成果和鲜活故事,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谱写更加壮丽的安徽篇章。讲好“安徽主场”的故事,要以我省主办的重大活动为契机,充分展示安徽经济发展取得的新成就、新变化,鲜明彰显安徽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坚定不移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的决心、信心和雄心。讲好“安徽科创”的故事,要展现高科技领域“卡脖子”技术的安徽突破,凸显中国制造的安徽支撑,擦亮科技创新的闪亮名片。讲好“安徽粮食”的故事,要传播“安徽粮仓”充盈“中国饭碗”的实际贡献,采撷加快推进乡村振兴的安徽探索和生动实践,使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政策导向更加凸显。讲好“安徽人文”的故事,要放大“中国好人安徽多”的示范效应,提升中国农民歌会、中国黄山书会、中国(安庆)黄梅戏艺术节等品牌影响力,让安徽诗、安徽书、安徽画、安徽戏、安徽茶等名扬海内外。
激发文化引擎,闪亮文化标识。要从底蕴厚重的传统文化中开掘力量源泉,从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的深入实践中感悟时代精神,从江淮大地的美好生活中汲取创作素材,让安徽奋进新时代的故事更动听、声音更响亮、形象更鲜亮。
(本报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