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安徽师范大学志愿者在铜陵市义安区东联中心小学带领留守儿童开展户外体育活动。本报通讯员 过仕宁 摄
7月9日,在亳州市谯城区五马镇千亩桃树种植基地,安徽农业大学的学生在帮助农户采摘桃子。本报通讯员 张刘艳 摄
近日,安徽工程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满天星”家电维修进万家志愿服务团队,来到繁昌县繁阳镇开展暑期“三下乡”活动,为群众义务维修小家电。本报通讯员 陈 洁 摄
据记者了解,我省121所高校中有九成已经开启暑假模式。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大都紧随其后开展。不同类型高校均结合了不同学科专业、不同学段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设计育人目标和实践的具体路线。大学生或走进田野调研、增长本领,或开展科技支农、服务乡亲,或陪伴留守儿童、点亮心灯,或送文化下乡、田头上思政大课,在火热实践中淬炼青春,收获别样的磨炼成长。
走进田野,关注“三农”热点
7月11日,入伏第一天,由安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师生牵头的一支暑期“三下乡”小分队就出动了。在巢湖之滨的巽风湖生态园里,实践团队一行见到了这里的“大管家”、安农大2017届毕业生——赵九梅。
“园区现在有哪些功能?”“稻虾种养成本如何计算?”“绿色农产品如何进行有机农产品认证?”“创业的六七年间,最大感受是什么?”穿梭在田间地头,学弟学妹们仔细观察、认真记录,拉着大师姐提出一个又一个问题,验证课本上的知识、探寻新的方向。
队长余昀是安农大经济管理学院财务管理专业本科生,她告诉记者,从实地调研中,看到了“会算账”对发展农业经济非常重要,她和小伙伴们正在收集、梳理各种专业相关数字,对照课本知识,充实进自己知识体系。这支队伍中还有来自金融、统计、贸易、会计等专业的队员,大家纷纷结合专业开展调研,学习如何发挥所学知识,为社会作贡献。
该校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制药专业学生谢守诺,在阜阳市西湖镇参加本学院组织的“三下乡”活动,大开眼界,深深感到知识的力量。“我今年上半年刚上了《微生物实验》课程,对神奇的微生物世界充满兴趣,如果能以微生物的力量撬动农业提质升级,肯定很棒。”谢守诺说。
在皖北大地上,她带着铲子,拿上灭菌袋和吸液枪,从不同地方进行土壤和水体采样。村里百姓看到大学生来了,有时候会围着你一言我一语地提问题。“很多问题我们答不上来,好在有带队老师帮忙解答,不少基础性问题,我们帮乡亲们解决了,觉得很光荣!”谢守诺说,到了实践中才发现,在课堂上学到了很多知识点,但是转换成应用时,差距就出来了,只有在一线“先受教育”,才能让知识展现力量。
回校后,谢守诺泡在了实验室,和团队一起对样本进行检测。她告诉记者,等结果出来,他们还要返回调查地,对当地提出合理性的改进建议。不仅如此,谢守诺还在准备生命科学创新比赛,“这趟‘三下乡’坚定了我参赛的决心,我看到,服务农业农村,需要有情怀,更需要科技的力量!我希望用看不见的微生物为乡村振兴注入显而易见的力量。”谢守诺说。
据悉,这个夏天,安农大还有300名研究生组成50个团队也已陆续出发。他们围绕学校提出的科技小院“百院连百县”工程,深入“科技小院”,在一线实践中发现、寻找问题,凝练科研方向,立足江淮大地做研究,努力将研究生 “三下乡”变成“常下乡”。
走近群众,同上思政大课
把“三下乡”当成一堂生动的思政大课,让学生们有触动、受感动、去行动,这是很多团队共同的目标。
7月刚开始,安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文艺轻骑兵”实践队员们就整装出发了。进校园、进社区、进军营……他们探访怀远花鼓灯、来安洪山戏、亳州二夹弦、东至六兽灯等非遗艺术、传唱非遗乡音、传承红色经典、关爱留守儿童,展现文艺轻骑兵战斗力;深入文明实践阵地,登上社区乡村舞台,展现青年学子的创新力。
“哪里有群众,哪里就是舞台;哪里有需要,就把演出送到哪里。”这支“文艺轻骑兵”队伍秉持初心,走过了15年的实践之路。一开始是由文艺骨干大学生自行组织自发演出,后来学院适应文化发展需要,专门成立艺术实践中心统筹文艺演出活动,打造了艺术实践指导教师、辅导员、学生全程参与、全力响应、全情投入的演出志愿团队。
送演出过程中,他们以艺术普及为重点,推动城市乡村文化氛围的形成。把演出当作教学,把舞台视为讲台,他们通过搭建演出实践平台,让团队成员在学习专业的同时,得到了锻炼和展现自我的机会,让教学成果在行走的课堂得到充分展现。
“每场演出,团队成员既是演员也是场务,起得最早、走得最晚,演出一结束就要在后台收拾乐器、音响,打包、封箱、装车。大家分工合作,凌晨拆台、清晨搭台是家常便饭。同学们累到倒地就能睡着,都不叫苦,抖擞精神继续参加下一场活动。”音乐学院实践团队负责人告诉记者。这些深入百姓中间的演出实践,让团队成员收获了更大的梦想舞台,专业能力得到提升,视野不断开阔。从2020年开始,文艺轻骑兵主要演出成员三次受邀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参加五四青年节特别节目,参加了中国仙都祭祀轩辕黄帝大典、长三角艺术高校联盟演出、全国大艺展……
团队成员们还创新出“文艺演出+理论宣讲”的形式,将党的创新理论成果搬上舞台,用接地气、冒热气的群众语言,让理论“动”起来,走“新”更走“心”。《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祝福祖国》《唱支山歌给党听》……一段段宣讲、一首首歌曲、一支支舞蹈引起现场观众的共鸣,既丰富了百姓文化生活,又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达到了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关爱儿童,陪伴多彩童年
7月13日,石台县大演乡中心学校已经放假,教室内依旧书声琅琅,操场上各种球类运动开展得热火朝天。“多亏了这些省城来的大学生!小孩子们每天有人带着学、陪着玩!”附近的村民纷纷点赞。
这个学校大部分学生都是留守儿童,暑假到来后,一部分孩子进城和父母团聚,仍有相当一部分孩子留在村里,和家中老人为伴。但合肥师范学院的“行知学堂”的“小先生”们的到来,很快打破了这些留守儿童们暑假的沉寂。
“我们的实践时间有20天,向当地儿童免费提供教育、陪伴活动。”队长李顺妍告诉记者。村里的留守儿童都来报名了,共25名。这段时间里,大学生志愿者们不仅是他们的“小先生”,也成了他们的亲人。
每天从早到晚,大学生们安排了趣味语文、趣味实验、体育健身等课程。“我们团队成员有汉语言文学专业、物理专业、体育专业的,大家发挥所长设计了这些课程,希望带小朋友们学好又玩好,让每一段童年都不孤单。”李顺妍说。
从2012年以来的每年暑假,合肥师范学院学子都会化身“小先生”,践行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举办免费的公益课堂“行知学堂”。11年来,足迹遍布全省、辐射全国,参加志愿服务的大学生人数数以万计。
同为师范类院校的淮南师范学院也把实践对象落到关爱留守儿童上。近日,淮南师范学院团委、法学院组织旭日社工志愿服务队暑期“三下乡”,来到淮南市高新区玉兰小学,为这里的30余名留守儿童带来了非遗剪纸艺术课程。
手把手教授孩子们剪纸的技巧,讲述这项国家非遗背后的历史文化。现场的小学生们按照志愿者所教步骤,在纸上画上了喜欢的图案,再沿轮廓裁剪,天安门,小老虎、小五角星、小兔子……跃然而出,五花八门,令颗颗童心收获惊喜。
淮南师范学院党委书记阮爱民也在现场观摩。“同学们充分发挥专业特长,用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新知识、新文化,自己也能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阮爱民表示,暑期“三下乡”是同学们运用知识、施展才华、磨炼意志、实践成才的大课堂,大家是在用实际行动践行“用汗水挥洒青春,用拼搏诠释梦想”的青春誓言。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今年,该校以“学习二十大、永远跟党走、奋进新征程”为主题,遴选立项95个实践服务团队,参与人员有5000余名师生。除关爱留守儿童外,实践内容涵盖理论宣讲、国情观察、普法宣传、乡村振兴、绿色发展、红色专项、青马工程、定向服务等,让青年学生在实践中思考,更了解社会、贴近群众,增加爱国情、报国志。( 本报记者 陈婉婉 本报实习生 吕子琛)
引导大学生读好“无字之书”
夏日炎炎,难挡热情;投身实践,逐梦青春。暑期社会实践,是高校学生走出校园、体验生活、开阔眼界的重要渠道。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寄语广大青年:“既多读有字之书,也要多读无字之书,注重学习人生经验和社会知识。”
“无字之书”虽好,读好并不容易。一些暑期社会实践变成了“盖章实践”“打卡实践”,一些学生为修学分、评奖项而走过场、做样子,浪费时间精力和基层资源,对自身成长帮助不大。究其原因,一方面,有的学生认识不深,实践动机不端正,不愿全身心投入;另一方面,一些高校的暑期社会实践规划简单随意、安排不合理,实践内容专业性不强、创新性不够,不契合学生和基层需求。
教育不能急功近利,迈开腿还要勤动脑,真实践才能真成长。经济社会飞速发展,行业变化日新月异,在亲身体验中把课本知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在实际工作中培养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社会考验中锤炼坚毅品格、永葆青春本色,在基层服务中确定未来学习工作的方向。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实践的价值意义,才能让他们认真对待、积极参加、主动实践,为今后踏入社会作好准备。
社会实践是课程学习的外延,实践内容既要基于专业所学,又要紧跟时代发展。比如,组织农学专业学生向农村推广先进的农业种植技术,组织法律专业学生开展社区法律宣传和服务活动。近日,教育部印发通知,要求各地各高校扎根中国大地开展社会实践,在推动社会实践服务中国式现代化、乡村振兴等国家重大战略的基础上,紧密结合自身学科专业,找准“小切口”、展开“大纵深”,强化特色性的实践服务。开展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要善于结合当下热点创新形式,调动不同专业学生积极性,让学生学以致用、学有所成。
用好多元评价“指挥棒”,推动社会实践走深走实。不减少工具性考核,就难以遏制一些学生的功利化追求,暑期实践就容易“变味走调”。各地各高校要对社会实践进行全流程、全链条管理,完善社会实践成果考核、评价、认定体系。实践前,从效果导向出发进行系统性设计,明确实践选题、路线、任务、效果。实践中,带着问题调研,带着思考实践,促进教学相长。实践后, 从学生参与实践的态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服务基层联系群众的表现等方面进行考核评价。面向教学实际和基层需求,做好暑假实践的专业性设计与引导,让参与学生和基层干群都有获得感、价值感,这项系统工程才能走进学生心中、成为自觉行动。
温室里养不出万年松,庭院里跑不出千里马。广大高校学生应利用好假期时光,主动深入社会、深入基层,在实践中读好“无字之书”,全面了解民情、社情、党情、国情,各基层单位积极配合、创造机会、形成合力,共同用扎实的实践锻炼,培养更多堪担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韩小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