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公众人物在直播带货时说:“如果你的孩子听见别的孩子在炫耀,他的父母带他去了迪士尼,而你没有带,他的自卑心可能由此而生。”此番言论冲上热搜,“道德绑架”直播带货让网友感到压抑和反感。
“道德绑架”直播带货是“道德绑架+”的又一延伸,似曾相识的调调又一次回荡耳畔。类似的论调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并不少见,“他还是个孩子,你就让让他吧!”“不给老人让座,就是素质低!”“有钱人就应该多捐款。”诸如此类的言论,催生道德绑架式原谅、道德绑架式霸座、道德绑架式捐款等,他们以“弱”的姿态、“善”的名义去干扰别人的选择自由,甚至逼迫别人放弃自己的权利,并悄咪咪地打着自己不可告人的“小算盘”。其言论本身并不道德,企图以看似道德的逻辑去逼他人就范,实现一己之私。
道德源自一种自我约束,是对内要求而非向外扩张。简单地说,你可以用道德约束自己,但不可站在道德制高点去指责和批评别人,用自己的道德标准去约束别人,要求“该善良”的人去做善良的事,硬生生将他人架于道德高位。前不久,一名老太太坐飞机时,想跟邻座女子调换靠窗座位,遭拒后多次辱骂女子,称自己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等,如果不换座而犯病了需女子负责。殊不知,在飞机上逼迫他人让座,既暴露了其本身道德水准不高,又暴露其法律无知。
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为老人让座是值得称赞的举手之劳,但举手之劳毕竟不是人人必须履行的法律义务,一旦转向苛责未作出善行的人,就会变成“非道德”绑架,反而还会触犯相关法律法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规范是统一标准的。道德标准因人而异,教育、学识、阅历等导致人与人的道德水准难免不同。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法律在价值追求上从来都保护道德,为好人撑腰。如果人人讲法律并将道德作为自律的准则,那么社会就会变得越来越美好。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真正的道德是对每个个体的尊重,我们可以理直气壮对道德绑架说“不”。因为拒绝“道德绑架”,不是我们心中失去了道德底线和公序良俗,而是讨厌道德的滥用越界和被他人逼迫就范。前不久,《网络暴力信息治理规定(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并明确将“道德绑架”纳入其中,多措并举规范网络言论,净化网络环境。希望在不久的未来,无论是日常生活中,还是网络世界里,“道德绑架+”都将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张 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