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网关注的热点事件,会不会是“人造”的?
“仅1%的年轻人月入过5万”“悬赏千万寻狗”“家长炮轰国产动画”……很多人曾被类似事件吸引,继而踊跃发表评论,却没意识到这些其实是“人造热点”。
热点一般是指实际发生的、广受关注的新闻,真实性是基本底线,“人造热点”则往往带有断章取义甚至凭空捏造色彩。以“仅1%的年轻人月入过5万”为例,该数据是某非官方机构根据2035份问卷得出的结论,调查对象仅限于一二线城市特定群体,按说不具备普遍性,却能登上社交平台热搜,强行制造“既成事实”,恰如“三人成虎”典故在当下重演。
“人造热点”不仅干扰公众获取真实客观的信息,更可能破坏网络舆论生态,加大舆情发生风险。事实上,此前粉丝刷榜、刷票、互撕等饭圈行为就带有“人造热点”特征,已成为职能部门严厉打击的对象。网络空间是人们共同的精神家园,必须出重拳、拿实招,坚决防范网络舆论被“人造热点”带偏,构建天朗气清的网络生态。
“悬赏千万寻狗”是自导自演的闹剧,“家长炮轰国产动画”登顶各大平台热搜,来源只能找到一张自媒体截图……中央网信办日前发布通知,要求自媒体不得无中生有,不得断章取义、歪曲事实,影响信息真实性,释放的正是对“人造热点”乱象亮剑的信号。
强化自媒体行业管理自不待言,但也要思考“人造热点”凭什么获得高曝光率。众所周知,网络每天会产生许多信息,无论是非官方机构进行的问卷调查、抑或所谓家长批评国产动画的言论,理论上不太可能引起广泛关注,它们“脱颖而出”的原因何在?事实上,哪些话题能进热搜、给哪些账号更多流量扶持,决定权往往掌握在平台手中。也就是说,如果平台摒弃公平公正立场,扮演幕后玩家角色,与某些自媒体等串通一气,形成“花钱上热搜”的潜规则,就难以根治“人造热点”乱象。监管部门应压实平台主体责任,要求平台依法办网,给日常运营管理工作“立规矩”,限期整改隐患漏洞。若相关平台阳奉阴违、知错不改,继续为“人造热点”推波助澜,应严肃追究责任。
面对“人造热点”,如果媒体或新闻舆论工作者不加辨别、跟风传播、乱下结论,试图在流量狂欢中分一杯羹,危害性或将远大于一般自媒体。必须强调,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提高舆论公信力,是每一名新闻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网络信息越是错综复杂、真假难辨,流量利益越是诱人,越要端正职业立场,尊重新闻事实,恪守报道底线。当突发事件热度在网上不断“升温”,媒体及新闻工作者应努力还原事件来龙去脉,协助职能部门澄清谬误、明辨是非,帮助公众了解真相,不让“人造热点”带偏舆论,自觉做公平正义的守望者。
(梅 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