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位于合肥经开区的合肥智能科技园,蔚来中国总部、龙迅半导体、哈工大机器人(合肥)国际创新研究院等100多个重点项目企业集聚于此,令人感受到合肥“科创+产业”的强劲脉动。截至目前,这个科技型产业园区已培育规上工业企业49家。
合肥智能科技园的发展,是合肥经开区促进工业转型升级、提升质量效益的缩影。2016年,合肥经开区以区属国有企业为主体向日立建机收购约741亩存量土地和建筑物,用于建设智能科技园等项目。2022年,该园区工业企业实现营收约988亿元,合计实现税收约15617万元,折合亩均税收约49万元。近年来,合肥经开区对低效存量用地实施“一企一策”,为大众安徽新能源汽车项目提供土地空间支撑,布局建设“中国声谷-经开信创产业园”等项目,通过有偿收回助力低效土地再激活,累计盘活增效近8700亩低效用地,相关做法被省亩均办列入“12+”提效行动典型经验,在全省推广。
在合肥高新区,一场土地利用效率的革命也正在深入开展。合肥高新区坚持“亩均论英雄”,探索形成“14451”工业用地全域治理新模式,即以“亩均论英雄”为引领,围绕项目招商、供地、监管、退出等4个阶段,构建土地评价标准、监测预警、监管执行、健康修复等4个体系,综合运用法律、行政、市场、社会、纪检等5种手段,创新试点“土地管家”服务模式和“健康体检”制度,进一步扩大闲置低效用地处置内涵。通过亩均效益评价结果运用,合肥高新区有效破解土地要素瓶颈制约,亩均效益提升显著。2019年以来,累计盘活闲置和低效土地近3000亩。
数字化、智能化浪潮正在深刻重塑着工业的面貌,也给“亩均论英雄”改革提供了精准、高效的技术手段。合肥市包河区以“包河经济大脑平台”为支撑,搭建亩均效益评价数字化平台,实现评价对象设定、评价指标模型构建、评价数据采集等全过程“数智化”管理。2022年利用该平台高效完成103家规上工业企业,122家拿地企业、产业园区以及入驻的1171家规下企业参评名单选定、评价数据汇聚、评价结果公示等工作。
在“亩均论英雄”改革中,合肥市努力打头阵、立标杆,于2021年12月出台《关于开展亩均效益评价工作的实施意见(试行)》,创新开展市县两级同步评价,明确对企业、行业、区域三类实施应用,目标是到“十四五”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亩均税收、亩均营业收入、全员劳动生产率等核心指标达到或超越长三角地区平均水平。2021年度合肥市规上工业亩均税收32.9万元,居全省第1位。今年以来,合肥市持续深化改革,迭代出台《工业企业亩均效益评价办法(2.0版)》,优化评价指标和评价方式;精准开展亩均效益评价,加快评价工作进度,于上半年完成工业企业评价工作,下半年启动差别化财政、水电价政策应用。
要素资源是企业发展壮大的基础,合肥市注重评价结果应用,多措并举,让“领跑者”有更多获得感,“后进者”有更强紧迫感。印发《金融支持“亩均论英雄”改革白名单制度》,在全省率先遴选1308户首批白名单企业,在“信易贷”平台开设“亩均英雄贷”专栏,引导金融机构对A、B类优质潜力企业,提供优质金融产品。截至6月,全市共审批发放“亩均英雄贷”1155.6亿元,金额居全省首位。将评价结果与产业链供应链“白名单”机制结合,加大A、B类企业水、电、气、运等要素保障。瑶海区率先出台差别化工业用电补贴政策,对列为A类、B类、C类的规上工业企业,2022年应急购电产生、应由企业分摊的费用部分,分别按照100%、80%、60%的标准予以电费补贴。
创新政策增强激励约束作用,依法依规实施差别化政策。下一步,合肥市拟对2022年评价结果A、B、C类企业分别按110%、100%、70%比例执行市级相关财政政策,并优先推荐A、B类企业争取国家、省级相关政策;拟对连续两年被评为D类(调控帮扶类)企业执行差别化价格政策;研究制定亩均效益领跑者评选办法,从不同维度遴选亩均领跑者,引导企业、区域对标先进、补齐短板、提质增效,推动改革取得更大成效。
(本报与省亩均办共同开展“亩均论英雄 为企优环境”有奖征文活动,来稿篇幅以1000字至1500字为宜,请注明作者姓名及联系方式,以电子邮件形式发送至邮箱wglnju@163.com,截止时间为8月底。)
■ 本报记者 汪国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