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市烈山经济开发区一家新能源生产企业车间,工人在赶制出口太阳能光伏组件。(资料图片)本报通讯员 李 鑫 杜 磊 摄
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中车浦镇庞巴迪运输系统有限公司车间,工人们在生产出口国外的无人驾驶单轨制式轨道交通列车。(资料图片)本报记者 李 博 摄
8月9日,亳州市利辛县程家集镇赵桥社区万亩黄桃产业园,志愿者在帮助果农采收黄桃。本报通讯员 刘勤利 张 闪 摄
滁宁城铁滁州段。(资料图片)本报记者 范柏文 摄
走在前列 争创一流 为安徽高质量发展多作滁州贡献
——访滁州市委书记许继伟
“省委十一届五次全会科学指明了安徽所处的历史方位、发展方向,鲜明确立打造‘三地一区’、建设‘七个强省’的奋斗目标,响亮提出奋力走出新时代安徽高质量发展新路,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滁州市委书记许继伟日前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该市将衷心拥护“两个确立”、忠诚践行“两个维护”,按照省委全会部署,对照省委《决定》要求,聚焦打造“三地一区”、建设“七个强省”,把准新方位、找准发力点,一项一项细化、一项一项落实,奋力推动各项工作走在前列、争创一流,为安徽高质量发展多作滁州贡献。
“我们始终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作为最大势能,充分发挥滁州区位交通、空间资源等优势,主动靠上去,全力融进去,加快打造长三角的产业辐射腹地、高端绿色农产品供应基地、康养旅游目的地和吸引人才的集聚地。”许继伟说。滁州将进一步推动思想解放,聚焦“六破六立”,深入开展大讨论,对标沪苏浙,学习新经验,推动思想大解放、环境大优化、能力大提升、作风大转变、任务大落实。建强合作平台,主攻顶山—汊河、浦口—南谯等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建设,探索深化合作新模式;高标准推进中新苏滁高新区建设,打造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典范;深化宁滁结对合作帮扶,助力皖北振兴。加强产业协作,深度嵌入长三角产业链供应链,提速互联互通,深化民生共享。
“滁州是中国农村改革的主要发源地。我们将大力弘扬改革创新、敢为人先的小岗精神,全力营造敢为敢闯敢干敢首创的环境,持续深化‘双对标’行动,全力打造一流‘亭满意’营商环境,让企业办事更加便捷、要素支撑更加有力、市场主体评价更好。”许继伟说。当前,滁州正以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为旗帜性抓手,加快融入长三角区域创新共同体;持续优化创新生态,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不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落实人才兴皖部署,实施“新时代满天星人才计划”,推进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
“我们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动传统产业‘老赛道’转型升级,新兴产业‘新赛道’卡位突破,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许继伟说,滁州市将持续抓“双招双引”扩投资,每年在50亿元、80亿元乃至百亿级产业项目招引上持续突破;抓强链延链壮规模,以产业链“链长制”为抓手,紧盯新能源汽车、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新三样”,引龙头、强链条、兴产业,加快打造光伏之都,争当全省新能源汽车产业第三城;抓转型升级提质效,打造智造滁州;抓文旅融合兴文化,办好中国农民歌会及丰收节系列活动,以江淮分水岭风景道为主线,农商文旅体一体发展。
作为农业大市,滁州市将按照走好“六个之路”、推进“五个振兴”要求,一体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许继伟说,滁州市将切实扛稳粮食安全责任,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整市试点,确保粮食稳产增产;持续办好长三角绿色食品加工业(小岗)大会,加快打造长三角高端绿色农产品供应基地;深入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大力实施“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工程;坚持抓小岗促全市,扎实推进农村改革试验区建设等试点,加快百亿小岗示范创建,推动乡村振兴走在全省前列。
许继伟说,滁州市将把民生作为最大的政治,进一步建立健全“民声呼应”平台工作体系和闭环管理机制,及时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持续办好民生实事,推进暖民心行动,不断增进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同时,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打造更高水平的平安滁州。
许继伟表示,滁州市将按照省委全会部署,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扎实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坚持“忠专实”“勤正廉”,真抓实干、争先进位,奋力谱写现代化新滁州建设新篇章,为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多作贡献。(本报记者 罗宝)
加快打造长三角“白菜心” 走出新时代马鞍山高质量发展新路
——访马鞍山市委书记袁方
“省委十一届五次全会对打造‘三地一区’、建设‘七个强省’作出系统部署,彰显了省委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的战略定力,展现了勇担使命、勇闯新路的时代担当。”马鞍山市委书记袁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将全面贯彻落实省委十一届五次全会精神,加快打造安徽的“杭嘉湖”、长三角的“白菜心”,奋力走出新时代马鞍山高质量发展新路。
7月31日,马鞍山市委召开十届四次全会,明确“七个强市”目标任务,努力在全省走在前列、在长三角勇立潮头、在全国争先进位。重点做到“七个聚力”:
一是聚力率先钻进去,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紧密对接南京、合肥都市圈,促进交通互联、产业协同、园区共建、创新合作、民生共享。用好综合保税区、省自贸试验区联动创新区等平台,加快与省港航集团、合肥市合作,共建郑蒲港“飞地”港口,打造江海联运中心和区域性全国性物流枢纽,在“向海而兴、借船出海”上有更大作为。
二是聚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建设制造强市。深入推进制造业倍增行动,抢抓风口产业,发展壮大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开辟新型储能、氢能、先进光伏、数字经济等新领域新赛道。突出招大引强,发挥十大新兴产业专班作用,做大做强“1+3+N”战新产业融合集群。强化数字赋能,加快企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实施民营经济上台阶行动计划,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实施“七未”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2.0版,持续深化为企服务“十”字工作法、“采石会客厅”等品牌,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树立抓消费也是拼经济的理念,提档升级现代服务业。
三是聚力打造高水平创新型城市,加快建设科技强市、人才强市、教育强市。强化企业主体地位,大力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和上市公司。加强与大院大所、高校合作,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深入实施“诗城英才”计划和人才工作“登高”行动,开展“才聚诗城高校行”“我为人才办实事”等活动。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升产业学院、工程师学院办学水平,加快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
四是聚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加快建设生态强市。大力实施美丽长江(马鞍山)经济带新一轮提升工程,严格落实长江“十年禁渔”。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抓好问题整改,开展绿美马鞍山行动,推进海绵城市、无废城市建设,争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强化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加快绿色低碳发展。
五是聚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市。狠抓粮食安全和耕地保护,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工程,积极创建精品示范村,发展乡村旅游和民宿经济,建设彰显徽风皖韵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抓好含山大米、和县蔬菜、当涂水产“一县一特”全产业链创建,壮大预制菜产业,做好“粮头食尾”“畜头肉尾”“农头工尾”增值大文章。
六是聚力提升文化软实力,加快建设文化强市。打好“长江文化牌”,加快凌家滩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积极参与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办好长江文化论坛,推动文旅融合发展。擦亮“全国文明城市”金字招牌,创新办好李白诗歌节、“江南之花”等群众文化活动。
七是聚力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实施城乡居民收入十年倍增计划。健全“民声呼应”闭环落实机制,加快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补齐民生领域短板,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马鞍山市将认真落实省委要求,以开展大讨论为动力,推动各级干部经常对照检视“是不是做到争先进位,愿不愿学习借鉴先进,会不会破解工作难题,敢不敢深化改革创新,能不能用好用足政策”,鼓足干事创业的精气神,形成狠抓落实的好局面,在全面建设现代化美好安徽中展现马鞍山担当。(本报记者 贾克帅)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 在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奋勇争先
——访铜陵市委书记丁纯
“省委十一届五次全会精心描绘了新时代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活力更强、优势充分释放的发展新路,是与时俱进推动安徽高质量发展的行动纲领,让人倍感振奋、倍增干劲。”铜陵市委书记丁纯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铜陵市将认真学习贯彻省委全会精神,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聚力省委打造“三地一区”、建设“七个强省”的战略部署,忠诚尽职、实干争先,持之以恒把发展蓝图细化为施工图、转化为实景图,努力在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干出一流业绩、交出高分答卷。
“近年来,我们牢固树立‘发展为要、项目为王、实干为先’的鲜明导向,紧紧扭住发展不充分这个最大市情和主要矛盾,持续开展重大项目攻坚和干部作风建设主题年活动,推动重大项目招引取得突破性进展,不仅转型发展干出了显示度,而且为企为民服务增进了满意度。”丁纯说。铜陵市国家资源枯竭城市转型绩效评价、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考核分别居全国第三、第一,先进结构材料产业集群获国务院大督查激励。
省委全会指出,要加快建设制造强省,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铜陵作为资源型工矿城市,制造业基础良好,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37.9%、居全省前列,铜陵有色连续5年上榜世界500强。丁纯说,铜陵将坚定工业立市、产业强市不动摇,把制造业作为最大家业来打造,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一手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抓住铜、延伸铜,紧盯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精耕细作、招精引优,大力发展5G铜箔、纳米级铜粉等精深加工产品,推动更多铜产品从“论吨卖”向“论斤卖”“论克卖”转变,打造世界级铜产业集群。一手抓新兴产业培育壮大,不唯铜、超越铜,以聚链成群、集群成势做大半导体、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把握全省打造世界级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机遇,发挥比较优势,紧扣配套服务,在动力电池、储能电池、电池后市场等领域聚焦发力,打造新能源电池及材料产业基地。
省委全会强调,要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机遇,在与沪苏浙实现一体化和高质量发展上迈出更大步伐。丁纯表示,沪苏浙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多看看他们走过的路,就能走好我们自己的路,铜陵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主动靠上去、全力融进去,做到身入更心入。一方面,更加突出用户思维、客户体验,推深做实说“不”提级管理制度,全面推进涉企政策免申即享、即申即享,常态化开展“星期六会商”和“亲清有约”周六助企服务日等活动,做到沪苏浙能办、铜陵就能办;另一方面,坚持借智借力、借梯登高,学习借鉴长三角创新激励政策和平台运作机制,建强用好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驱动示范市、中国科学院皖江中心等平台,深化与中国科大、东南大学、江南大学等高校战略合作,积极承接长三角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落细落实揭榜挂帅、赛马等机制,推动更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高质量发展,既要做大“蛋糕”又要分好“蛋糕”。丁纯说,铜陵市始终把群众的安居乐业、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扎实推进暖民心行动和为民办实事事项,健全“民声呼应”载体,努力让老百姓的呼声、哭声、骂声变为掌声、笑声、喝彩声;坚持“富口袋”与“富脑袋”相结合,以省“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工程为牵引性抓手,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建设,全力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四连冠”、全国双拥模范城“六连冠”,努力让群众生活一天比一天好。
丁纯表示,铜陵市将围绕“五大”和“六破六立”深入开展大讨论,引导各级干部激发勇争先、创一流的进取心和精气神,当学习型干部、做研究型工作、谋抓手性事项、善创造性执行,转作风、提效能、抓落实,既抓重点求突破,又抓具体抓深入,切实做到“忠专实”“勤正廉”,加快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挺进全省前列而奋勇拼搏,以一域出新出彩为全局增光添彩,为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贡献铜陵力量。(本报记者 刘洋)
锚定目标 坚定不移建设高质高效的农业强省
——访省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厅长汪学军
省委十一届五次全会提出建设高质高效的农业强省,要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决扛稳粮食安全责任,打造长三角乃至全国重要的“粮袋子”“菜篮子”“大厨房”,加快建设彰显徽风皖韵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农业农村部门将深入贯彻全会精神,加快打造江淮千亿斤粮仓,推进十大绿色食品产业链建设,抓好‘粮头食尾’‘畜头肉尾’‘农头工尾’增值大文章,大力实施‘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工程,为将安徽打造成高质高效的农业强省作出积极贡献。”省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厅长汪学军表示。
坚决扛稳政治责任,抓好粮食生产这个首要任务。“今年我省夏粮总产达348.16亿斤,实现总产增、面积增、单产增‘三增’,居全国第3位,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发挥了重要的‘压舱石’作用,也为端稳中国饭碗贡献安徽力量。”汪学军表示,目前我省正在编制千亿斤粮食产能建设规划,谋划了一批重大工程和工作抓手,通过提单产、稳面积、减损耗,力争到2035年全省粮食产能稳定在一千亿斤以上,全面建成“千亿斤江淮粮仓”。
“农业不加工,等于一场空;农业不成链,到头不赚钱。”上半年,十大千亿级绿色食品产业全产业链产值达5951.3亿元,同比增长11.1%。
省委十一届五次全会提出,要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业。我省将更加利用好农业资源优势,实现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
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做强“头”和“尾”,已成为厚植我省农业优势的重要抓手。“农产品加工业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支撑力量,农业农村部门将坚持‘种养一起抓、粮肉一起抓、头尾一起抓’,在发展大农业和现代食品产业上取得更大突破。”汪学军表示,省农业农村厅将重点抓好十大千亿级绿色食品产业全产业链建设、“秸秆变肉”暨肉牛振兴计划、乡村旅游、徽派预制菜产业等发展,让“徽字牌”的土特产名气越来越大,让“徽字号”的乡村旅游影响力越来越强。
省委十一届五次全会提出,要大力实施“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工程,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持续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建设彰显徽风皖韵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加快建设彰显徽风皖韵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一号工程’,是建设现代化美好安徽的‘基础工程’。”汪学军介绍,农业农村部门将牵头构建“1+6+N”的政策体系,尽快组建运行工作专班,强化规划引领、产业兴旺、生态优先、文化赋能、人才支撑、治理创新,指导各地真刀真枪干、真金白银投,加快形成“千村引领、万村升级”乡村建设和乡村发展新格局。
在持续深化农村改革方面,汪学军介绍,省农业农村厅将大力弘扬小岗精神,以处理好农民和土地关系为主线,着力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抓好农村土地二轮延包、党建引领信用村等重大改革,打造更多具有安徽辨识度的农村改革品牌,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省增动力、添活力。
逐梦惟笃行,奋进正当时。“省委十一届五次全会为下一步的农业农村工作指明了方向,我们将狠抓全会精神的贯彻落实,履职尽责,担当作为。”汪学军表示,省农业农村厅将坚定不移走好质量兴农、绿色发展、城乡融合、文化兴盛、乡村善治、共同富裕等“六个之路”,全力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五个振兴”,勇当新时代深化农村改革的排头兵、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主力军、农业强国建设的先行省。(本报记者 史力 许昊杰)
奋力谱写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刘同柱
省委十一届五次全会对我省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作出科学部署。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刘同柱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全省卫生健康系统将全面贯彻落实全会精神,全力提升全省卫生健康系统服务能力与水平。
人民健康至上、健康优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重要特征。刘同柱表示,全省卫生健康系统要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聚焦解决群众健康领域急难愁盼问题,努力把卫生健康事业办成造福民生的伟大事业。
“今年以来,全省卫生健康工作取得积极进展,优质资源不断扩容,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持续推进,群众就医体验持续改善。”刘同柱说,目前全省共获批建设9家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以“三中心”为核心的优质医疗服务格局加快形成;省市县三级疾控局挂牌成立,疾控体系改革迈出坚实步伐;开展全省医药领域腐败问题集中整治,营造风清气正的行业环境;实施医疗质量三年提升行动,全面提升医疗质量安全水平和医疗风险防范能力;创新开展“深入一线听民意 聚焦诉求解难题”活动,以“四个在一线”为基本要求,现场解决医疗机构、患者、企业难题……这些举措的实施使得群众健康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必须贯彻落实。
“做好今年三季度工作对完成全年目标任务至关重要。”刘同柱表示,各级卫生健康部门要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重点要求,牢固树立争先创优的意识、强化真抓实干,解决好当前卫生健康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新挑战。
“我们将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优质医疗资源供给、建设中医强省等方面持续发力,实现医疗技术、人才、产业等要素集聚,持续增强我省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动力’。”刘同柱介绍,省卫生健康部门将着力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在推进长三角医疗一体化发展上,建立全面学习对标沪苏浙常态化机制,认真分析比较我省存在的差距和不足,总结提炼可以借鉴的好经验好做法,进行研究评估。用好现有与沪苏浙的合作共建平台,积极谋划新的合作对接机制,在跨省医联体建设、公共卫生一体化等方面开展更多合作。
在持续推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方面,加快推进已获批的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和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发挥好区域医疗中心联席会议机制,尽快实现医疗技术平移、水平提升。加强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能力建设,推进县域医疗卫生服务一体化。尽快出台重大疫情防治体系建设补短板三年行动计划,加快构建完备高效的“1+1+5+N”重大疫情防控体系。充分利用省委实施人才兴皖工程的重大机遇,努力引进一批高层次、顶尖人才投身安徽医疗卫生事业。
在建设中医药强省方面,利用好“北华佗、南新安”丰富资源,加快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中医药重点科室等建设进度;提升中医药服务供给,继续推广“智慧中药房”“银针行动”等中医药服务创新举措,让人民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中医药服务。
在优化人口发展能力和重点人群健康服务方面,尽快出台促进生育举措,以更大力度推进人口高质量发展;强化老年健康保障,持续推进老年医学专科体系“一科三院三中心”建设,实施推进医养结合发展行动,鼓励各地开展国家和省级医养结合示范创建。
在推进生命健康产业招大引强方面,各级卫生健康部门锚定“双招双引”年度目标,积极主动“走出去”,利用好推介会、产业基金等平台,精准招商引商,实打实地推动更多项目签约、投产、开工、见效。
在提升群众满意度上,做到“有呼必应”。对群众反映的涉及卫生健康系统事项要按照快速处置工作机制要求,第一时间核查、第一时间反馈、第一时间改进;组织实施基层卫生健康便民惠民服务十条举措,开展好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治疗“三合理”专项行动和改善就医感受主题活动,按照实施方案部署的任务目标、明确的时间节点,一项一项抓好落实,坚决防止搞形式主义、走过场。
刘同柱表示,我省将结合卫生健康行业特色深入研究、认真谋划、统筹推进各项工作,为全力保障人民健康贡献更多力量,奋力谱写全省卫生健康系统高质量发展新篇章。(本报记者 罗晓宇)
为走出新时代安徽高质量发展新路贡献工会力量
——访省总工会党组书记、副主席徐发成
省委十一届五次全会是在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期间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安徽省委关于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前进奋力走出新时代安徽高质量发展新路的决定》,这是省委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立足安徽发展的历史方位、时代坐标和战略定位作出的重大决策,对于激励全省上下衷心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奋力开创新时代安徽高质量发展新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为工会组织,我们要迅速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省委决策部署上来,按照这次全会作出的决策部署,特别是‘七个强省’‘11项重点任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重点抓好的‘六项工作’,结合工会工作实际,找准切入点、着力点,全力以赴抓好落实。”省总工会党组书记、副主席徐发成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学之愈深,知之愈明,行之愈笃。徐发成表示,全省各级工会要深入抓好全会精神学习,特别是省总工会机关要带头学习省委全会精神,结合主题教育,采取党组会、理论中心组学习会、支部会、个人自学等多种形式,及时学习领会全会精神,迅速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会精神上来。同时,要利用到基层调研、赴基层蹲点、到企业“当一周工人”、开展劳模工匠(工会干部)“五进”宣讲等时机,面向一线职工群众搞好宣传宣讲。工会媒体也要紧跟形势,及时宣传解读省委全会精神,把发展成就讲充分,把目标任务讲清楚,鼓舞引领全省广大职工增强信心、凝聚力量,踊跃投身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火热实践。
“贯彻落实省委十一届五次全会精神,全省各级工会组织必须立足工会职能和优势,有效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团结动员全省广大职工立足本职、建功立业,切实在奋力走出新时代安徽高质量发展新路中彰显工会组织作为、发挥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徐发成表示,要围绕建设“科技强省、人才强省”,围绕“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持续深化新时代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大力实施产业工人素质提升工程,深入开展“建功‘十四五’ 奋进新征程”主题劳动和技能竞赛,大力开展“跟着劳模去创新”活动,做好“安徽工匠”选树培育工作,叫响“安徽工匠”品牌,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激励全省广大职工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要围绕“全面融入长三角”,积极落实2023年推进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工会工作联席会议成果,持续在深入开展长三角地区劳动和技能竞赛、积极构建长三角地区和谐劳动关系、协同开展长三角区域职工疗休养交流活动等方面,推动全省各级工会特别是皖北八市与沪苏浙结对城市,进一步深化工会工作全方位交流合作。要围绕“坚定不移抓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常态化做好“工会送岗位 乐业在江淮”、困难职工精准帮扶、工会驿站建设等工作,持续做好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工会工作,更加积极地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发挥工会优势作用。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成绩是干出来的,不是等出来的。“我们要清醒认识当前工会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统筹推进当前各项重点工作,一心一意谋发展,一刻不停向前进,用心用情用力把惠民生的事办实、暖民心的事办细、顺民意的事办好。”徐发成表示,全省各级工会干部要以更加饱满的工作热情、更加务实的工作举措、更加过硬的工作作风,持续推深做实“42101”重点工作、“县级工会加强年”专项工作、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维护工作等,不断推动工会工作高质量发展,持之以恒把全会擘画的发展蓝图细化为施工图、转化为实景图,以实际行动为奋力走出新时代安徽高质量发展新路贡献工会力量。(本报记者 张岳)
践行金融责任担当 更好服务实体经济
——访国元金控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黄林沐
“省委十一届五次全会为推进安徽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奋斗方向,为省属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明确了前进路径。”国元金控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黄林沐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集团将深入贯彻落实全会部署要求,紧紧围绕打造“三地一区”、建设“七个强省”的目标,立足国元实际,扎实做好投行、区域性股权市场、基金、投融资、农业保险等各项工作,以高质量发展成效检验主题教育成果,充分彰显推动安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服务实体经济特别是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和农业保险保障的主力军、支持中小微企业的主抓手作用。
在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推动皖北全面振兴、推动高水平创新型省份建设、助力乡村振兴等方面,国元金控集团积极担当作为,取得一系列成效。黄林沐介绍,今年前7个月,国元累计为沪苏浙地区提供投融资175.1亿元,围绕我省重点产业发展领域招引项目27个、金额184.8亿元;累计辅导备案7家皖北企业,为皖北实体经济提供投融资79.64亿元,为皖北6市320.20万户次农户提供415.83亿元风险保障,累计理赔6.09亿元;新增我省投资项目23个、金额4.68亿元,其中投资十大新兴产业领域金额占比94.03%;国元帮扶工作在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通报的2022年度省直单位定点帮扶工作成效考核评价中被评定为“好”等次,探索金融助力乡村振兴有效路径,联合宿松县成功发行我省首只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专项企业债、两期总规模10亿元,为我省487.41万户次农户提供834.70亿元风险保障,累计赔付10.03亿元。
省委十一届五次全会要求坚定不移抓好全面融入长三角和推动皖北全面振兴两件大事。黄林沐表示,国元作为长三角国资百企联盟理事长单位,要带头“主动靠上去、全力融进去”,紧扣“高质量”和“一体化”两个关键词,坚定不移地立足国家战略主动作为、立足企业主业主动担当、立足联盟要求主动服务。统筹发挥国元综合金融服务优势,通过“推动上市一批、重点培育一批、规范发展一批、对接储备一批”发展思路,助力皖北企业利用资本力量做强做优做大,倾心倾情倾力服务皖北高质量发展。
贯彻落实好省委十一届五次全会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高水平创新型省份等决策部署,必须发挥好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作用。黄林沐介绍,国元深入实施“迎客松行动”计划,前7个月保荐我省企业上市过会4家,孵化1家赴深市主板上市、10家赴新三板挂牌;区域性股权市场新增挂牌企业622家,累计挂牌企业9977家,挂牌企业新增融资58.68亿元、覆盖率52.98%;通过股权融资、债权融资、股权投资等综合性金融服务,为我省实体经济提供投融资338.36亿元。
“国元将坚定国有金融企业功能定位,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更好满足各类实体经济多样化的金融需求。”黄林沐说,国元将着力通过“专业赋能、资本赋能、服务赋能、产业赋能”为我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投融资服务、注入更多“金融活水”。同时,不断加大产品服务创新力度,加快发展绿色金融,为实体经济转型发展赋能。
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金控集团,发挥省国资金融平台和省金融“工具箱”的独特优势,必须深化国企改革,提高核心竞争力。省委十一届五次全会就实施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作出明确部署。黄林沐表示,国元将努力在推动新一轮国企改革和对标“世界一流”上作示范,坚持以改革创新为突破,推动优化经营业绩考核体系和薪酬考核兑现体系,推动成员公司完善法人治理;坚持以内外协同发展为抓手,有序推进与部分省属企业全面战略合作,积极营造合作共赢的协同发展格局;坚持以数字科技赋能为支撑,切实提高信息化水平,做到“对标一流找差距,提质增效上位次”,不断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为全面建设现代化美好安徽作出更大贡献。(本报记者 汪国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