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品质文旅活动促推经济高质量发展。卢志永 摄
琅琊区首届电商直播人才大赛启动。赵 辰 摄
2023年度公租房公开分配。赵 辰 摄
机关单位里,苦干实干谋发展;大街小巷中,一线调研解难题;项目工地上,干群齐心兴产业……今年以来,滁州市琅琊区全力以赴拼经济、抓项目、兴产业、惠民生,为新一轮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发展有速度
实体经济转型加快
今年以来,琅琊区经济发展取得了可圈可点的成绩。上半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3.2亿元,增长5.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2%、全市第三;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4%、全市第三;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1.8亿元、增长6.9%;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29017元、15674元,分别位居全市第一、第二名。今年二季度,琅琊区在全省区经济运行排名中位列第三,已连续4个季度“赛马”考核稳居全省前列。
地处长三角,在合肥、南京的发展“都市圈”里,通过“九问九争”大讨论大行动琅琊更加清醒地看到了自身的不足。为此,琅琊区做优营商环境,争拼“双招双引”高质量发展新业绩等方面全面发力,立足实际,筑牢自身发展优势。
工业上,上半年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达111.7亿元,增长21.8%;工业投资19.1亿元,增长206.6%;制造业投资18.96亿元,增长215.4%。规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同比增长97.3%。光智科技成功入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连续三年全省发展民营经济考核得分位居前列,获评2022年度安徽省发展数字经济成效明显地区。
现代服务业上,上半年成功引进滁州市琅琊区富茂大饭店等现代服务业项目6个,琅琊总部中心加快建设。实现区数字经济产业园企业税收达9200万元,同比增长190%。云伙计集团被商务部评为“电子商务示范企业”。京东电器区域销售总部落户琅琊。积极培育夜经济,推进天长路、清流街、悦达889等夜市聚集区提升改造,建设2个以上夜市商业街区,提升改造10个夜经济集聚区。
乡村振兴上,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聚力城市更新、乡村振兴、绿色发展,加快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关系,努力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乡村让人们更向往”的目标。其中,完成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任务1.5万亩,完成江淮分水岭风景道项目1.28亿元,建成项目4个,超序时进度。加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带动农民增收,新增家庭农场17家、农民合作社5家,培育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2家。新增省级、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各2个。深入开展宅基地改革两项试点,与滁州学院合作,共同开展农村宅基地改革基础信息调查数据库建设。持续推进乱占耕地建房住宅类房屋整治,工作整体进度完成91.04%,获国家农业农村部和省农业农村厅通报表彰。
民生有温度
为民服务实实在在
社区“三公里”就业圈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找到工作;焕然一新的菜市场干净明亮,居民买菜变得舒心又放心;升级改造后的便民停车场井然有序,让周边居民的“烦心事”变成了“宽心事”……今年以来,琅琊区继续深入实施10项暖民心行动,全力打造具有琅琊特色的暖民心品牌,既办好群众牵肠挂肚的民生大事,又做好群众天天有感的关键小事,把暖民心行动这项好事实事做到群众的心坎上。
民生保障不断增强。新增城镇就业人数10396人,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1168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9%,帮助企业招工8106人,完成率分别为347%、104%、140%、101%。大力推进10项暖民心行动,今年实施的10项暖民心行动涉及琅琊区的38项单项行动指标,目前已有17项完成或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其余按序时进度推进。严格实施困难群体救助,上半年,累计发放低保资金975.2万元、特困供养资金202.8万元。
社会事业发展加快。上半年,招聘教师197人,教师数量补充历史之最。10人获评安徽省第四届教坛新星,占全市27%。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共育”“少先队建设”等特色工作扎实推进、成效明显,引领全市发展。宝山学校建成全市唯一校园“消防体验站”、全省第一个消防安全教育主题教室。推动数字赋能,提升智慧水平,医疗电子票据管理平台投入使用。辖区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已实现医学影像互联互通,联通率达100%。全区运营中托育机构20家,托位数1070个。提升“健康琅琊”建设,建设红十字志愿服务实践基地,打造“博爱琅琊”新亮点。
社会治理巩固提升。完成西涧街道城西村“三治融合”主题公园建设,西涧街道社工站获评全省特色社工站。坚持党建引领,做实“四加”工作机制,推深做实“1+5+N”机制,共受理网上信访事项437件,及时受理率和按期办结率均为100%,84件致省以上信件全部办结。实现网格管理与信息平台数据共享,开展“网格+物业服务管理”试点。积极推进法治建设向基层延伸,全区8个街道全部成立法治建设议事协调机构,率先在全市实现法治建设向基层延伸全覆盖。逐步完善应急管理体系,深化隐患排查整改,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重大事故隐患专项排查整治2023行动等,整改各类隐患713处。
(叶文英 杨家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