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要闻
打造智算中心标杆、自主建设“科创飞地”、运营安徽创新中心……芜湖市强化使命担当,在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中真抓实干、奋勇争先,乘势而上——
全力融进去 展现大作为
来源: 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2023-09-14 07:17:41 责编: 徐文娟

左图:绿映江城。本报通讯员 吕云飞 摄 右图:繁忙的芜湖港。本报通讯员 陈 剑 摄

安徽创新中心。本报记者 沈宫石 摄

芜湖承东启西、临江达海,是长三角重要节点城市。近年来,该市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全面融入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大战略,勇当安徽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桥头堡”,既做长三角一体化的参与者、受益者,又做长三角一体化的贡献者。

聚焦“东数西算”

打造芜湖集群

9月1日,由芜湖市政府联合中国电信共同建设的长三角(芜湖)智算中心揭牌运行,成为目前长三角地区等级最高、规模最大的智算中心,首期规划建设3000P智算能力,今年内建成投入1000P智算能力,以强大的算力助推长三角地区数字经济发展。

此前,上海六尺科技集团、中国移动芜湖分公司、新华三技术有限公司在芜湖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三方携手建设总投资规模超20亿元的“东数西算”芜湖集群大规模智算中心。

此次落地的大型智算中心项目,从需求对接到三方合作签约仅一周时间,再次刷新了“芜湖速度”。未来,三方将推动形成完整的算力产业链、产业生态,率先打造集大算力、大模型、大训练为一体的长三角乃至全国智算中心标杆,共同推动人工智能产业高速发展,助力“芜湖集群”建设成为全国十大集群中的先行者和示范区。

2022年,国家“东数西算”工程启动,芜湖集群成为全国十大数据中心集群之一。集群起步区为芜湖市鸠江区、弋江区、无为市,到2025年规划新增60万机架,到2030年机架规模达100万架。

芜湖市以数字融通赋能为经济发展主战略,围绕“数网、数纽、数链、数脑、数盾”体系,高标准规划建设数据中心集群。

为此,该市加大产业项目招引,着力引进培育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龙头企业、数据中心产业链专精特新企业以及数字经济创新型企业。截至今年6月,星载科技大数据中心、天地通芜湖高速网络传输等2个项目投入运营,星载科技入选2022年国家新型数据中心典型案例;华为云华东数据中心、中科曙光等4个项目开工建设。中科曙光项目入选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体系建设工程,华为云项目计划年底投入运营,另有5个项目计划年内全部开工。上述项目在建机架规模超10万个,建成后芜湖算力规模提高12倍,将有效承接服务长三角经济圈、中部省份即时通信、金融信息、车联网、人工智能等中低时延算力需求。

芜湖市同时推动数字赋能发展,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引进培育31个省级以上工业互联网平台,赋能制造业企业提质增效。其中,海螺集团与华为云合作搭建“云工”平台赋能企业320余家,成为工信部首批16家数字领航企业之一;奇瑞集团面向汽车产业链,与海尔卡奥斯搭建海行云平台,赋能供应链企业400多家,生产交付周期缩减30%,人工成本降低15%。该市还将“中国视谷”作为发展数字经济的引领工程,集聚130余家人工智能企业,年产值360多亿元。

目前,“东数西算”芜湖数据中心集群已签约华为、中科曙光等一批重大数据中心项目,总投资额超2350亿元。未来5年,芜湖将力争实现集群机架数、上架率等指标达到全国领先水平,数据中心及关联产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

今年7月6日,一场以“‘芜’湖四海‘数’赢未来”为主题的“东数西算”芜湖集群招商专场推介活动在杭州举行,芜湖市政府领导及相关部门负责同志与杭州企业家代表围绕数字产业生态培育、人才与创新平台建设、投融资服务等话题展开交流,推动更多项目对接落地,激发数据要素创新活力,共同构建长三角地区算力资源“一体协同、辐射全域”发展格局,打造全国数字经济增长极。

建设“科创飞地”

协同创新发展

今年初,长三角G60科创走廊芜湖(上海)产业创新中心项目土地成功摘牌,成为上海市松江区土地新年“第一拍”,芜湖市建设“科创飞地”,打造高能级产业创新平台开启新篇章。

早在2020年底,为破解城市能级不足导致高端人才难引难留困局,芜湖市省内首创在上海市松江区自主建设“科创飞地”,构筑集科技研发、产业孵化、招商引资、招才引智为一体的离岸研发和创新平台,加快打造“孵化在上海,产业化在芜湖;研发在上海,生产在芜湖;前台在上海,后台在芜湖”的两地协同创新模式,推动长三角先进制造业一体化发展。

“科创飞地”由芜湖市政府在松江区通过购地自建、购置和租赁楼宇等方式建设,组建运营公司运作,明确入驻条件、入驻流程、租金补助、优惠政策、企业管理等内容,帮助芜湖制造业企业与上海的科技和人才软实力充分嫁接,推动两地产业合作、协同发展。

建设“科创飞地”,旨在积极导入长三角高校、科研院所等优质创新资源,围绕产业发展搭建引才聚才平台,强化对高层次人才的招引力度,实现产业链、创新链双向融合,为企业提供“最强外脑”,助力芜湖打造区域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科创飞地’试行芜湖和上海‘双注册’机制,入驻企业及机构可同时在两地登记注册,一方面享受芜湖针对本土企业的产业人才科技等专项政策,同时享受上海对本地企业的支持政策,拥有政策叠加的利好。”芜湖市产业创新中心负责人告诉记者。

“科创飞地”一经推出,便受到众多科研机构和企业的青睐。奇瑞商用车公司在“科创飞地”设立汽车造型设计中心,已在沪招引高端研发人才18名,从事新车型研发设计;奇瑞新能源公司设立汽车造型和智能驾驶中心,就地招引人才20余名,从事汽车智能座舱和自动驾驶研发工作。

截至今年7月底,已有18家企业入驻“科创飞地”,涉及车联网、自动驾驶、新能源汽车、航空电子等产业,引进70余名海内外高端人才为芜湖企业服务。

“四链”深度融合

激发人才活力

7月28日,安徽创新中心举办首场高层次人才项目路演对接会,搭建“政产学研金介用”大平台,促进更多的优秀人才在芜湖“落地生根”,让更多的优质项目在芜湖“开花结果”。

会上,8家科技公司创始团队进行现场路演。来自全国的10多家知名投资机构代表与高层次人才团队汇聚一堂,展开深入交流对接,为芜湖“挺起全省世界级万亿汽车产业版图的半壁江山”献计献策。

今年2月,我省出台《关于支持芜湖市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推动安徽创新中心建设运营”。芜湖市在位于长江之畔的十里江湾规划建设安徽创新中心,对标国际一流孵化链,聚焦产业需要,吸引集聚人才,加大高层次人才团队的招引力度,加快人才飞地建设,打造全国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为芜湖实现“聚焦高质量、冲刺八千亿、建成副中心”奋斗目标,为全面建设现代化美好安徽汇聚高层次人才动能和项目动能。

安徽创新中心由芜湖市人才发展集团运营管理,致力于打造空间运营、集成服务、创业孵化、产业投资于一体的服务体系和人才综合服务平台,探索常态化高层次人才项目路演机制,搭建人才项目与资本对接平台,拓宽城市招才引智渠道,激发区域科创活力,促进人才链、产业链、资金链、创新链深度融合,加快打造芜湖科创产业孵化策源地、安徽省高端人才发展强引擎、长三角区域产业创新新高地。

为推动芜湖建设成为服务全省的人才高地,安徽创新中心推出一系列创新政策举措,探索“平台+运营、基金+飞地、合作+合资、线上+线下”模式,集合人才发展、科技创新、产业集聚发展要素,持续培育创新产业和高层次人才项目。

中心设有智慧展厅、数字人才大脑、一站式服务中心、健身中心、会议中心、招聘中心、路演大厅、培训中心、创客办公区、Al智能体验区,并为入驻人才团队提供办公空间。对院士领衔的人才团队项目入驻,给予1000万元至5000万元的项目资助,特别重大的最高1亿元;围绕支柱产业重点引进一批产业领军人才入驻,给予国家级人才500万元、省级人才200万元、市级人才50万元的启动资金支持;入驻企业承担国家、省级研发项目,给予国家、省拨款额1:1的配套补助,单项最高配套补助1000万元;入驻人才团队按照人均15至20平方米的标准给予5年租金补贴;入驻企业和团队参加人才资本技术大市场成功交易,给予成功交易双方合同交易额20%、最高500万元一次性项目补助;入驻的市外人才项目和落户人才飞地的项目,享受市内同等人才政策。(记者 沈宫石)

向海而行 向海而兴

芜湖与长三角素有渊源,曾有“小上海”之称。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芜湖充分发挥连南接北、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不断强化自身建设。

长江三桥、芜宣机场、城市轨道交通建成投入使用;开通至上海洋山港“点对点”直达航线,实行“联动接卸”监管新模式,获批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机器人产业联盟、通航产业联盟相继在芜成立;探索建设“科创飞地”,打造长三角G60科创走廊芜湖(上海)产业创新中心;聚力建设“东数西算”芜湖数据中心集群,打造全国数字经济增长极……芜湖与沪苏浙地区共生共融,在产业协同上深度链接,在品质提升上等高对接,既做长三角一体化的参与者、受益者,更做长三角一体化的贡献者。

今年初,我省出台《关于支持芜湖市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的若干意见》,明确支持芜湖打造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全国创新创业引领发展的新高地、联通长三角和中部地区的开放枢纽、长江经济带绿色低碳发展的先行区、长三角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现代化大城市,真正成为安徽经济增长第二极和省域副中心城市。

向海而行,向海而兴。面对机遇和挑战,被寄予厚望的芜湖拉升标杆、自我加压,明确提出未来五年“聚焦高质量、冲刺八千亿、建成副中心”奋斗目标,进一步树立“长三角一体化意识”,强化“慢进是退、不进更是退”的责任感、紧迫感,推动创新要素集聚,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为全省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展现担当、作出贡献。(沈宫石)

    相关新闻
安徽监狱特警大比武在肥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