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要闻
深耕制度创新“试验田”
来源: 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2023-09-24 07:54:46 责编: 马菁

中国(合肥)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监管仓内,商品在进行清关装车。(资料图片)本报记者 范柏文 摄

9月13日,安徽自贸试验区芜湖片区的芜湖港智能控制中心,工作人员对集装箱无人智能堆场进行远程控制。 本报记者 徐旻昊 摄

安徽省跨境电商创新服务中心。(资料图片)本报记者 徐旻昊 摄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今天,中国(安徽)自贸试验区建设迎来三周年。

这是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全面融入世界经济的三年;是不断形成制度创新成果、加快科技创新引领的三年;是不断优化营商环境、赋能产业集聚发展的三年。

安徽自贸试验区始终坚持“为国家试制度、为地方谋发展”,充分发挥改革开放综合试验平台作用,累计探索形成162项制度创新成果,其中21项为全国首创,6项经国务院及相关部委批准在全国复制推广,7项入选商务部研究院《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报告(2023)》创新案例。

奋楫扬帆逐浪行,勇立潮头敢为先。安徽自贸试验区将不负使命,继续坚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坚持问题导向、效果导向,勇于创新突破,持续提升全方位开放合作水平,形成更多首创性、引领性制度成果,当好国家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试验田”。

靠前服务助企信用修复

今年2月,怀远县一家公司因销售的牙刷不符合强制性国家标准,被市场监管部门立案查处。该县市场监管局工作人员送达《行政处罚决定书》的同时送达《信用修复告知书》,在帮助企业纠错的同时鼓励企业及时改正、做好信用修复工作,避免影响经营。

一个多月前,该公司依法提出信用修复申请。怀远县市场监管局当即受理,决定停止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公示当事人相关行政处罚信息,让企业实现正常经营。

一诺值千金,“信用”非小事。尤其对企业来说,一旦纳入失信名单等,在银行贷款,审查行政许可、资质、资格,委托承担政府采购项目,工程招投标时都会受到限制或禁止。

“以往很多失信经营主体对信用修复不重视、对信用修复概念不了解,误认为违法行为终止后,信用记录即可自动修复。因此,我们提出了‘两书同送’信用修复制度,将处罚决定和信用修复政策同时送达。”蚌埠市市场监管局信用监管科负责人杜立夫说,为确保政策准确送达,相关部门研究制定《信用修复申请书》《信用修复承诺书》和《信用修复告知书》,针对不同经营主体受到行政处罚的案情不同,在《信用修复告知书》上精准告知其受到行政处罚的类型、最短公示期、修复流程等内容,针对每户经营主体行政处罚种类,实行“一处罚一告知”工作机制。

在推行“两书同送”的同时实施“闭环管理”,蚌埠市市场监管局针对经营主体在最短公示期满后未提出信用修复的,主动提醒经营主体及时申请行政处罚信息信用修复,实行靠前服务;在受理信用修复申请时,将原先受理、决定、修复三个程序缩减为受理、修复两个程序,最大限度确保每户经营主体都能享受到“两书同送”改革带来的“红利”。

“两书同送”信用修复制度于2022年11月在安徽自贸试验区蚌埠片区探索实施,在前期取得良好反响的基础上,蚌埠市市场监管局又于今年1月在全市推广。

杜立夫说:“以前,经营主体特别是一些中小微经营主体受到行政处罚后,直到银行贷款、资质评定受限制,才想起到市场监管部门咨询。‘两书同送’实施以来,全市市场监管部门已实现新增行政处罚案件主动告知率100%、经营主体信用修复知晓率100%。”截至目前,蚌埠市移出经营异常名录2513户,移出严重违法失信企业129户,开展事前失信警示提醒1.2万户。

当好经营主体的“管理员”,也要当好信用修复的“指导员”。蚌埠市市场监管局目前正在加快谋划迭代升级“两书同送”2.0版,实现“三书同达”。在实施严重违法失信行为专项整治行动时,针对“屡禁不止、屡罚不改”受到较重行政处罚的经营主体,在送达《行政处罚告知书》《列入严重违法失信名单告知书》的同时,送达《信用修复告知书》,推动形成经营主体“不敢失信、不能失信、不想失信”的信用监管新格局。(本报记者 彭园园)

“严选模式”促进产业升级

近日,来自中科环境公司的产品傅里叶变换红外多组分气体分析仪,通过“严选模式”筛选后,获得上海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认可,在长三角G60创新馆作为长期展品进行展出。

什么是“严选模式”?“严选模式”,即“长三角环境技术产品协同评价模式”。为促进环境科技创新产品的市场化和产业化,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合肥片区蜀山区块通过建立规模化、常态化评审委员会,从选前、选中、选后三个阶段对创新技术产品进行筛选及推广应用。

“环境产业产品同类型多,良莠不齐,因此压价现象普遍。针对这一情况,我们从2020年开始积极探索产品‘严选模式’,并在2021年形成了整体架构思路。”合肥蜀山自贸试验区管理局局长吴宇玉说,“严选模式”就是要选拔出真正有含金量、有市场前景的产品,并帮助他们推广开来。

科学、专业、精准、权威,是业内专家对“严选模式”的评价。自贸试验区合肥片区蜀山区块联合主管部门、G60科创走廊环境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中国科学院以及相关高校专家组成综合专家评审组,保障严选产品是行业专家认可的科技创新含量高、市场应用前景广的优质产品。

据了解,以往的评选停留在前端,一选了之。“严选模式”创新之处就在于着重完善入选后的推广应用环节。例如,利用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环境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资源优势,在长三角联动活动、高端论坛、全国性展会及世界制造业大会等重大展会活动上,为入选产品提供展示平台,提升产品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还助力企业产品进入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科技馆、安徽创新馆进行展示交易。”吴宇玉说。

目前,“严选模式”已初见成果,遴选认定出一批真正能够代表环境科技领域前沿创新水平、高质量的技术产品。第一期严选产品已有超过60款进行申报,主管部门、中国科学院与高校专家共同参与筛选出包括检测模具化、水治理、生物毒性在内的10个优质产品,并开展推广及资源对接。

通过对优质环境类科技创新产品的认定管理,助力技术先进、知识产权明晰、市场前景好的产品尽快产业化发展,这一创新模式对长三角环境科技产业升级来说,意义重大。目前,“严选模式”正在长三角范围内迅速推广。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有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推荐入选名录的企业产品优先进入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科技馆及产业资源对接,并积极协助“严选模式”在长三角范围内复制推广。(本报记者 彭园园 本报通讯员 季云冈)

金融创新引来资金“活水”

合肥中科智驰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智能移动机器人、无人驾驶等领域的公司,和多数科创企业一样,重研发、轻资产的模式,让企业融资并不轻松。“以前主要靠股权融资,或者银行的短期借款。”该公司财务总监表示,没想到发明专利不再只是一张张证书,而是成了企业实实在在的资产,可以换来“真金白银”。

据悉,安徽自贸试验区创新无形资产融资租赁新模式,支持企业将专利、商标、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所有权转让给融资租赁公司并获取资金支持,其价值由第三方评估机构进行估值。融资租赁公司再将无形资产回租给原企业,并收取企业租金。改革在不影响科创企业对于无形资产的使用权情况下,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有效缓解了初创科技企业融资难题。今年上半年,合肥中科智驰科技有限公司以该公司自有的3项专利作为租赁物,向兴泰融资租赁获取50万元融资。

无形资产融资租赁新模式、“供应链票据+担保”业务新模式、长三角“双创券”通用通兑模式、“碳e贷”助力碳账户场景应用……放眼安徽自贸试验区,金融创新举措亮点多多。

前不久,安徽天兵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将供应链下游平台开出的电子商业承兑汇票质押给芜湖高新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公司,通过担保公司的担保,企业顺利在中国银行芜南路支行取得首笔商业承兑汇票质押贷款。

为缓解小微企业“信用弱、周转资金缺、融资贵”难题,安徽创新“供应链票据+担保”业务新模式,通过“供应链票据”和“国有担保公司担保”的创新结合,使得小微企业可以分享核心企业优质信用,提升链属企业供应链融资可得性,降低了中小微企业融资成本。

自中国(安徽)自贸试验区建设以来,金融专项组全体成员单位统筹推进金融领域开放创新各项任务。目前,18项金融改革任务已全部实施,提前完成建设三周年目标任务,形成改革试点经验、制度创新案例超30项。

据了解,截至6月末,银行业机构已为中国(安徽)自贸试验区内144家企业办理经常项目购付汇、收结汇及划转等手续2.67万笔,业务规模135.2亿美元,金融双向开放持续深化。同时,科创金融服务提质增效,银行机构累计为片区内高端制造业、“双基”产业链投放信贷资金760亿元,近3年年均增幅超25%。“其中,合肥片区在全国率先实践‘贷投批量联动’模式试点,截至6月末,帮助249家科创企业获取股权投资45.43亿元。”省地方金融监管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信贷资源在长三角自贸试验区实现畅通流动与高效配置,截至6月末,全省银行机构在长三角区域协同授信金额达643.6亿元。

此外,我省金融领域营商环境也在不断优化。通过赋予自贸试验区部分省级金融权限,将金融机构部分业务改为事后备案,实施“信用报告替代合规证明”企业上市新模式,如今企业办理时限由原先最长6个月缩短为3个工作日。(本报记者 何 珂)

赋权改革推动成果转化

作为国家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在安徽自贸试验区这片创新热土上,一系列创新发展制度体系的建立,正破除体制机制藩篱,为科技成果转化“松绑助力”,让更多成果开出产业之花。

2020年2月,科技部等9部门印发《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实施方案》,中国科大入选全国试点单位之一,提出了“赋权+转让+约定收益”创新模式,实现成果转化从“分粮”到“分田”的重大突破。

安徽科丞智能健康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便是赋权改革试点的受益者之一。公司在2021年获得中国科大正式赋权,依托新一代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前沿技术,打造基于多组学的创新研发新赛道。

“科丞是典型的中国科大赋权改革试点受益者,在自贸试验区与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叠加优势下,布局创新药物,聚焦科技成果转化,努力实现生物医药行业的科技自立自强。”科丞智能健康公司执行总裁徐来喜说。

同样,2021年成立的安徽科昂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也得益于“赋权+转让+约定收益”模式。赋权改革试点启动后,中国科大谢毅院士团队的新型气凝胶制备技术入选首批赋权项目。“这种制度下,学校可以把职务科技成果的部分知识产权赋予科研团队,这样我们就可以直接融资、成立公司,开始转化。同时,学校不需要马上进行入股,决策风险可控。”该团队有关负责人说。

“有没有成果转”“怎么转得顺”“如何成功落地”,一直是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孵化的核心问题。实践证明,“赋权+转让+约定收益”的试点模式是助力科技成果转化的有益探索。截至今年6月底,通过试点已在自贸试验区内设立企业26家,转化科技成果98项。

据了解,“赋权+转让+约定收益”的试点模式取得了一系列成效:审批程序变快,转化审批时间由1年缩短至2个月;转化效率升高,改革后一年内转化成果27项,孵化23家公司,是改革前5年转化数量总和的近3倍;保值增值增强,23家公司的知识产权评估金额约1.69亿元,经融资后知识产权估价约11亿元。

创新已成为安徽的“金名片”。近年来,我省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不断提升对优质要素资源的强大吸引力,提升产业竞争力,加快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产业创新中心引领区。(本报记者 鹿嘉惠)

    相关新闻
奋楫扬帆 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