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要闻
中国安徽名优农产品暨农业产业化交易会见证农业农村发展巨大成就。近年来,我省进一步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做好“粮头食尾”“畜头肉尾”“农头工尾”增值大文章——
推动“接二连三” 促进融合发展
来源: 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2023-10-15 09:02:06 责编: 刘东伟

近日拍摄的蒙城县庄周街道九里桥村,一座座连体式蔬菜大棚整齐分布,与田园、村庄相互映衬,构成一幅美丽乡村画卷。近年来,蒙城县大力推广设施农业和智慧农业等现代化农业新技术,有力促进了农民增收和乡村振兴。本报通讯员 胡卫国 摄

10月12日,长丰县吴山镇梨园村前张郢组60亩大堰塘里,上千只白鹅仰头“高歌”,振翅戏水。吴山镇是贡鹅之乡。近年来,该村采用“订单农业”大力发展白鹅养殖。 本报记者 李 博 摄

项目支撑 做强农业科技园

近日,记者在位于铜陵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内的安徽康恒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食用菌生产车间看到,一簇簇鲜嫩的金针菇从传送带中不断涌出,工人们熟练地将金针菇切除根部、称重、打包、装箱,准备发往全国各大商超和农贸市场。

“我们的产品供不应求,即便是假期,每天也有200多名工人加班坚守岗位,日产金针菇约50吨,在销往全国各地的同时,还出口到欧美市场。”康恒生物科技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张俊保告诉记者。

安徽康恒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年产13万吨食用菌工厂化产业园项目,是铜陵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重点建设项目,总投资约16亿元。该项目一期已于今年7月上旬竣工投产,二、三期建设正在有序推进。

“项目自落户以来,得到了铜陵市义安区和铜陵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大力支持,保障了项目进度,让我们实现迅速量产。”张俊保介绍,预计到今年底,该公司可生产金针菇6000余吨,实现产值3000万元,带动当地300多名群众在家门口就业。

为打造特色农业产业集聚区,铜陵市义安区以铜陵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为主体,将现代农业、食品加工业等作为该区重点招商产业链之一,大力引入现代农业、食品加工企业以及上下游包装、检测、贸易及仓储物流企业。

“我们园区作为承接主体,在强化项目招引的同时,坚持要素保障跟着项目走,全力以赴推动重点项目提速提质,促进项目早开工、早建成、早投产、早达效。”铜陵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管委会主任俞海龙介绍,今年前三季度,该园区新签约项目11个,协议总投资13.18亿元;新开工项目14个,新竣工(投产)项目8个;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07亿元,实现规上工业产值2.92亿元,实现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销售额16.54亿元。

目前,该园区已布局打造了食品科技、生物医药、仓储物流、电子商务四大产业园,已有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1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7家,高新技术企业16家,长三角绿色食品加工基地5家。本报记者 刘 洋 本报通讯员 梅建广

科技赋能 探索种养新模式

这几天,宣城市宣州区洪林镇的念念虾稻轮作专业合作社“稻虾共作”基地,迎来了一年之中最繁忙的时节,工人们将沉在水里的虾笼提起,一只只鲜活的罗氏沼虾滚落篮筐。

“罗氏沼虾是我们今年尝试养殖的新品种,在国庆期间上市,市场售价每公斤15元。”10月12日上午,合作社负责人罗念念告诉记者,今年养了约150亩,效益不错,这一季收入大概有100万元。

从2018年起,宣州区农业农村局、洪林镇政府联合上海海洋大学开展“产学研”深度合作,成立洪林科研中心基地,取得了稻虾蟹耦合、小龙虾低温专用饲料等5项科研成果,带动稻虾轮作产业亩均增收1000元以上。

“传统稻田养小龙虾在高温时期病害比较严重,罗氏沼虾在高温期则不受影响。”上海海洋大学洪林科研中心基地负责人张冬冬博士告诉记者。

为了丰富种养模式,张冬冬团队近几年探索出了“小龙虾—水稻—河蟹”“小龙虾—水稻—罗氏沼虾”等多种新型综合种养模式。为避开集中上市期,团队还带动周边养殖户学习养罗氏沼虾。

得益于科技赋能的信心和底气,2022年6月,安徽棋盘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投入近2000万元的小龙虾加工厂正式投产。

“现在,我们这里的水稻田一年到头都不闲。”洪林镇棋盘村第一书记、安徽棋盘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方汝斌说,“每年农历五月旺季的时候,一个早上就能收2万斤虾。”

“加工厂运营后,我就在家门口上班了,每个月5000多元工资,很满意。”车间工人张启明说。

小龙虾、大产业,农民增收有盼头。在当地合作社的带领下,洪林镇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目前已形成3万亩的稻虾综合种养示范区,300余户农户参与稻虾综合种养,户均增收6000元左右。

日前,洪林镇入选首批国家农业产业强镇名单。本报记者 张敬波 本报通讯员 程 艳

“五种”并进 走稳农业振“芯”路

10月10日一大早,巢湖市烔炀镇唐嘴村,中化集团打造的上千亩绿色生态水稻示范田开镰收割。大型联合收割机绕着测产划定区域行进一圈,卸粮斗便已满满当当。前来观摩的种粮大户们禁不住称赞:“这斗能装一千四五百斤粮食!就这么一小圈,斗就满了,可见稻穗真密、产量真高!”

水稻的高产秘密不难找,就在田边红色木牌上,上面标注着良种名称。“该品种的母本来自荃银高科,父本来自中种集团,均是国内种子行业领军企业。”中化现代农业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王刚告诉记者,目前,该品种正成为安徽市场上种植最为广泛的种子之一。

近年来,一个个种业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让合肥市在全国种业市场占据重要一席。以此基础,合肥市通过保种、护种、育种、引种、用种“五种”并进,聚焦全产业链发展,高质量打造“种业之都”。

2021年,合肥市在全省率先出台推进现代种业发展、打造种业之都的实施意见,2022年又出台促进“两强一增”行动若干政策。

在各项政策激励下,2022年,合肥市新增国家级种质资源库(圃)2个,省级农作物种质资源库(圃)6个;7家企业获批省级以上种质资源保护场,新增地方珍稀名优特色种质资源185份;28个品种获得国家植物新品种保护权证书;南繁科研基地、郭河种业产业园试验及示范种植面积超2000亩。

合肥市正在全市范围内围绕科技种业,建设“两谷、两园、两中心、N基地”,即合肥智慧农业谷、中国菌物谷,庐江种业产业园、长丰种业产业园,大蜀山种业创新中心、环巢湖种粮一体化示范服务中心,以及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种业企业等示范基地。

目前,合肥全市拥有持证种业企业242家;国家级“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企业8家,数量仅次于北京;6家企业上榜“国家种业阵型企业”名单。2022年,合肥种业销售收入突破100亿元,增幅超过10%;杂交水稻种子出口额连续4年全国第一。本报记者 丰 静

集聚发展 全力做好“一碗汤”

“抓技改、忙生产、赶订单,今年计划实现淮南牛肉汤产值4.3亿元。”10月13日,在淮南白蓝集团牛肉汤生产车间,12条生产线全速运转,工人们在封装淮南牛肉汤制品。企业相关负责人周静向记者介绍,企业推出了淮南牛肉汤22个品项的预制菜系列,产品远销新加坡、阿联酋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

近年来,淮南市立足农业全产业链发展,发挥资源优势,聚焦加工环节,推动淮南牛肉汤产业稳步发展。据统计,2022年淮南牛肉汤全产业链产值约235亿元,其中淮南本地有1600余家淮南牛肉汤餐饮门店,年营业额22亿元,带动就业人员1.5万人。

淮南市制定淮南牛肉汤产业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市级财政每年拿出2000万元进行全产业链补贴,淮南牛肉汤产业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淮南市扎实做好‘粮头食尾’‘畜头肉尾’‘农头工尾’增值大文章。”淮南市农业农村局负责人岳锐告诉记者,该市成立工作推进专班,在寿县、毛集实验区、田家庵区打造产业园区,促进牛肉汤产业集聚发展。

记者走进位于田家庵区的淮南牛肉汤产业园内,淮南宜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一片忙碌,淮南牛肉汤、牛肉板面等系列方便食品,从这里销往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如今,方便速食生产、工业与餐饮融合发展、电商网络等淮南牛肉汤产业链上下游相关企业纷纷入驻园区。

今年5月,淮南牛肉汤数字运营基地在大通区揭牌,赋能淮南牛肉汤产业数字化转型创新,引领牛肉汤产业深度融入数字经济一体化发展大潮中。

随着电商高速发展,淮南牛肉汤预制菜品和汤锅门店齐头并进,淮南市内有牛肉汤加工企业13家、上下游供应链企业约100家。预计到2027年底,全产业链实现销售收入500亿元。本报记者 柏 松

综合利用 秸秆变成“摇钱树”

日前,记者来到泗县草沟镇秦桥村肉牛养殖基地,基地负责人张石和工人们一起在悉心照料几百头“牛宝贝”。看着肚子吃得圆鼓鼓的小牛犊,张石高兴地说,肉牛养殖基地之所以能够发展壮大,主要得益于县里秸秆综合利用的好政策。

今年以来,泗县大力推进“秸秆变肉”暨千万头肉牛建设工程,加速向畜牧业强县跨越。该县作为皖北产粮大县,秸秆资源丰富,肉牛产业已成为当地农业发展的新增长点。

据张石介绍,基地里饲养的肉牛是大胃黄牛,每年消耗饲料数千吨。为节约饲养成本,他充分利用泗县当地丰富的农作物秸秆资源,把小麦秸秆和玉米秸秆混合在一起作为饲料。目前,养殖基地一年出栏800头肉牛,全年牛肉产量超过200吨。

“双孢菇是咱们村民的致富菇,有了好收成,我们是越干越有劲。”在泗县屏山镇宏源食用菌有限公司双孢菇种植基地里,负责人孙孙正带着工人们忙着采摘双孢菇。

近年来,泗县看准食用菌产业良好的市场前景,充分利用本地秸秆资源,积极争取“食用菌秸秆综合利用项目补贴”,整合各类帮扶以及涉农资金,采取“龙头企业+农户”模式,大力发展食用菌栽培。

该县结合乡村产业发展规划和农业资源、劳动力优势,利用秸秆就地取材发展以双孢菇为主的食用菌产业。目前,泗县食用菌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200个智能大棚、冷库及包装车间已经投入生产,年产2000万棒菌棒的智能工厂也拔地而起,“秸秆变菇”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截至目前,泗县秸秆饲料化、肥料化、基料化、能源化、原料化“五化”利用企业超过100家,产业化利用率达68%。小秸秆在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不断发挥出大能量。本报记者 何雪峰 本报通讯员 单 珊

菊花绽放 带动就业促增收

10月12日,位于亳州市谯城区十八里镇小怀村的广西有田药业有限公司菊花种植基地迎来丰收季,500亩小香菊花开成海,百余位村民娴熟地采摘菊花,田间充满欢声笑语,一派热闹繁忙的丰收景象。

“每亩地产鲜香菊约1500公斤,每公斤售价2.5元,产值3750元左右,经过烘干处理,变成干菊花销售,产值可以翻一番。”基地负责人王金丽告诉记者,该基地通过使用自动烘干设备,将鲜菊花变成干菊花销售,亩均产值7500元左右。

“鲜菊花烘干出仓,需要4个多小时。机器不停,一天能烘30多吨鲜菊花。”王金丽说,今年十八里镇政府帮助建设了烘干厂,保障基地鲜菊花就地烘干,为企业节约了运输成本。

2021年,王金丽在十八里镇流转3000多亩土地,专业种植药用菊花。根据轮作需要,今年共种植2000多亩菊花,采收期从9月15日开始,将持续到11月下旬。

菊花种植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育苗、移栽、田管、采摘都需要大量劳动力,这给周边村民带来了就业增收的机会。

“一公斤7毛钱,一上午就摘了100多公斤。”村民张广财一家三口经常到基地采摘菊花,每年菊花采收季能增收近万元。

近年来,十八里镇大力发展菊花、白芍种植等特色产业,并在延伸产业链上做文章,带动农民增产增收,助力乡村振兴。目前,20多家中药企业落户该镇建设药材种植基地,带动2000多人就业,当地村民每年可增收4000多万元。本报记者 任 雷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