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3年9月22日至23日,全国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召开,会上传达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把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贯穿新型工业化全过程,把建设制造强国同发展数字经济、产业信息化等有机结合,为中国式现代化构筑强大物质技术基础。”工业是一国综合国力的根基,推进新型工业化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我们要进一步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着力提升安徽新型工业化水平,开创现代化美好安徽新局面。
汇聚起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强大力量
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实现新型工业化是关键任务。推进新型工业化是一个系统工程。当前,安徽作为新兴工业大省,工业化发展进入新的阶段,正面临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融合的迫切需求。我们要开拓创新、担当作为,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各项重点任务落实,汇聚起推进安徽新型工业化的强大力量。
深化对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认知
首先,学深悟透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指示、重要论述。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述了新时代新征程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大意义、重要原则、重点任务,为做好相关工作指明了方向。全省上下要准确把握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战略定位、阶段性特征以及面临环境条件变化,为精准贯彻落实新型工业化提供理论及方向保障。其次,深刻把握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基本规律。全省上下应深刻认识到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要在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基础上,深刻把握新时代新征程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基本规律,统筹发展和安全,依靠科技,实现工业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再次,全面形成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共识。通过深化认知,形成认同,达成共识,积极主动适应和引领世界正在发生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把发展数字经济、提升产业信息化、智能化同安徽制造强省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全面推进安徽新型工业化。
构建新型工业化推进机制
其一,建立党委(党组)科学决策机制。党的领导是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根本保证,各级党委(党组)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的各项要求,加强对推进新型工业化的统一领导。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谋划、亲自推动。其二,完善政府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作机制。政府要把推进新型工业化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聚焦智能化、融合化、绿色化发展方向,加大力度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巩固提升地方优势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积极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重点围绕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谋划新型工业化重大项目,大力开展产业招商、园区招商、集群招商、专业招商。加大力度推进项目建设,走好“项目—企业—产业链—产业集群”的路子。加强目标管理、监测调度,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其三,全面激发企业创新活力。落实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推动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支持一批产业链龙头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应用来发展壮大,突出“龙头+配套”,更大力度嵌入长三角产业链。鼓励“专精特新”企业扎实开展基础技术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全面提升企业竞争力。其四,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建立省级商会、协会的沟通交流机制,发挥商会协会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联系高校及科研院所,推动产学研高效联动。
完善新型工业化要素和政策保障
第一,增加绿色资源与先进适用技术供给。加快构建稳定高效、绿色低碳的能源供给体系,研发绿色低碳技术装备,推广绿色低碳先进适用技术,促进绿色低碳技术创新成果产业化。强化政策引领资源高效循环利用,构建绿色制造和服务体系,推动工业绿色发展。第二,培育高质量发展的数字新动能。培育数据采集、加工、分析、服务企业,加快数据资源汇聚,促进数据开放共享、流动应用,完善数据市场,保障数据安全,积极构建数据融通、交易便捷、服务协同的数据生态圈。第三,促进资源与要素最佳配置和耦合互动。优化土地、资本等要素市场化配置,鼓励企业利用自有工业用地发展新产业、新业态和“零增地”技术改造。全力运作好省十大新兴产业“双招双引”引导母基金和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基金母基金,借力多层次资本市场,运用政府投资基金,引导和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入,推进制造业集群发展。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提高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占比,降低企业综合融资成本。第四,推进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强化对传统产业的分类指导,出台数字化转型升级支持政策,分业推进,支持企业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实现技术升级和降低用工、能耗,不断提升产品附加值,促进产品、企业、产业全面提升。
培育新型工业化高素质人才
一方面,大力培育和引进新型工业化发展人才。面向制造强省建设主战场和重大需求,大力培育和引进新型工业化所需的技术、创新与管理等高端人才,培育引进技能型人才和卓越工程师,持续壮大技术技能人才队伍。精准对接工业化需要,开展重点领域产业人才需求预测,加快培养一批支撑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和产业转型发展的高层次紧缺人才,培育跨学科跨专业的复合型人才。鼓励企业委托高校及技工院校进行紧缺工种技能人才定向培养,组织实施制造业人才培养引进计划。另一方面,完善人才培养、使用与激励机制。创新人才使用、引进、培养机制,强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协同育人,优化人才发展环境,造就庞大优质的基础科学人才、科技领军人才、技术技能人才、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同时,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搭建创意梦想互相碰撞、资源要素互动耦合的平台,激发企业家创意、创新、创造的热情,推动更多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引进国内知名培训机构,鼓励在皖设立分支机构,为民营企业家及高管提供常态化培训服务。实施“新徽商培训工程”,加大新时代民营企业家培养力度,组织优秀民营企业家到沪苏浙、珠三角等发达地区开展体悟实训,委托优秀管理咨询机构对民营企业进行管理咨询诊断。
优化新型工业化发展生态
首先,加强数字与智能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适度超前推进网络、算力等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数字技术基础设施的前瞻性布局。其次,持续优化创新生态环境。强化需求和场景牵引,围绕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突破,深入实施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发挥科技创新的增量器作用,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产业链和供应链,提升科技创新与应用的基础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完善技术标准体系。通过搭建平台、优化服务等方式,推动工业产业园区向高端科技创新园区转变,打造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园区。再次,优化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生态。把握新型工业化的时代特征,在筑牢数字基础设施等关键底座的基础上,推进人工智能全方位、深层次赋能新型工业化,实现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智能场景、智能工厂、智能车间建设,推进重点产业全方位、全链条数字化、智慧化转型。加快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规模化应用,深入推进智能制造,大力开发“智能+”新型产品。最后,建设高效数字政务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构建数据基础制度,建立健全数字经济市场监管体系,培育跨界融合共享的数字经济发展环境。全面推进数字政府建设,推动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作者:沈东生 储昭斌 单位:安徽财贸职业学院,安徽省社会科学院。本文系省社科规划项目〔AHSKY2020D54〕研究成果)
全面推动工业绿色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就推进新型工业化作出重要指示指出,新时代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实现新型工业化是关键任务。加快工业绿色发展是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的战略要求,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应有之义。我们要适应时代要求和形势变化,突出重点、抓住关键,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工业生产全过程、全链条、全领域,着力推动产业结构高端化、能源消费低碳化、资源利用循环化、生产过程清洁化、产品供给绿色化、制造流程数字化转型。
推动产业结构高端化
推动产业结构高端化,关键是做好一“新”一“旧”的立和破。所谓“立”,就是要加快发展以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绿色智能船舶、绿色环保、高端装备、能源电子等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打造能源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附加值高、市场需求旺盛的产业体系,带动整个经济社会的绿色低碳发展。所谓“破”,就是要贯彻“底线”思维,强化环保约束,落实能耗和碳排放“双控”要求,严格执行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电解铝等行业产能置换政策,严控尿素、磷铵、电石、烧碱、黄磷等行业新增产能,加快钢铁、有色金属、石化化工、建材、纺织、轻工、机械等行业绿色化升级改造,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和低水平重复建设。
推动能源消费低碳化
我国工业发展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约束包括:能源结构偏煤、能源效率偏低的状况有待改变,重点区域、重点行业污染问题亟待解决,碳达峰、碳中和时间窗口偏紧。这些生态环境约束降低了经济增长的活力和持续发展的潜力,破解之道在于促进能源消费向低碳化转型。一方面,要调活“一煤独大”的能源投入系统,通过能源减量替代和多能高效互补利用,提供更加清洁低碳的能源。这包括控制煤炭使用,推广氢能、生物燃料和垃圾衍生燃料等替代能源,提高工业终端用能的电气化水平等。另一方面,通过重点用能行业节能技术改造、数字技术与用能系统深度融合等措施,不断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推动资源利用循环化
许多资源都是不可再生的,掠夺式开发和无节制的利用就会遭遇“增长的极限”。因此,在资源开发环节,应根据地区资源特点和经济需求,规划先行,再有序合理开发。在资源供给环节,应加强钢铁、有色金属、建材、化工企业间原材料供需结构匹配,促进有效、协同供给,强化企业、园区、产业集群之间的循环链接,确保资源集约高效利用。此外,日常生产、生活向环境排放了大量的固体废物,特别是大宗工业固废形成了“城市矿山”,但尚未得到有效的再利用。为此,应加快培育相关再生资源的龙头企业,依托信息化技术构建再生资源供应链,推动大宗工业固废的协同处置和规模综合利用。
推动生产过程清洁化
生产过程污染和碳排放量过高,正面临日益严峻的绿色壁垒挑战。推进生产过程清洁化,重点在于加快推进企业清洁生产改造,强化源头、过程和末端协同减污。从生产源头上讲,重点是减少和淘汰有毒有害原材料的使用。既要通过制定和完善各行业有害物质含量限值强制性标准,推进有害物质管控要求与国际接轨,又要强化强制性标准的约束作用,严格落实电器电子、汽车、船舶等产品有害物质限制使用管控要求,减少有毒有害物质的使用。从生产过程中讲,要特别关注污染排放重点行业和重点区域,研发推广过程减污工艺和设备,制定需要限期淘汰的落后生产工艺设备名录。从生产末端上讲,重点是推动污染物的高效治理。要加快升级改造各类污染治理设施,开展多污染物协同治理或深度治理应用示范。
推动产品供给绿色化
产品供给绿色化,关键在于健全绿色设计推行机制,推动绿色产品的供给和消费。在生产领域,应大力推广高效能源、智能环保设备,推动绿色产品的研发和生产,构建从基础原材料到终端消费品全链条的绿色产品供给体系。与此相配套,应加快培育绿色生产性服务业,打造一批重点行业碳达峰碳中和公共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碳排放核算、合同能源管理和合同节水管理等服务。在消费领域,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加大宣传力度,引导民众扩大对新能源汽车、光伏产品、绿色电器电子产品和建材的消费。与此相配套,应鼓励电商平台设立专区销售绿色低碳产品,并建立销售激励约束机制,支持绿色积分等“消费即生产”新业态。
推动制造流程数字化
制造流程数字化的工作重点是筑基础、促融合,抢占绿色智能发展新高地。一方面,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基础数据库。加快制定涵盖能源、资源、碳排放、污染物排放等信息的数据标准。以此为基础,借助工业互联网、大数据、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分行业建立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绿色低碳基础数据平台。同时整合绿色低碳数据和工业大数据,设立数据共享机制,促进数据集中、分享和应用。另一方面,加快推进数字化和绿色化融合发展。在生产环节,加快人工智能、 物联网、云计算、数字孪生、区块链等数字技术在全生产链条中的应用,提升产出质量。在管理环节,加快推进生产过程物质流、能量流等信息采集监控、 智能分析和精细管理,优化经营策略。在服务支持环节,打造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孪生系统,以数据为驱动,提升绿色低碳技术创新、绿色制造和运维服务水平。在环境治理环节,实施污染物排放在线监测、主要用能设备智能化采集和可再生资源全生命周期管理相结合的“工业互联网+绿色制造”工程,提高污染物、碳排放和能耗“双控”效率。(作者:蒯 鹏 万伦来 单位:合肥工业大学经济学院)
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壮大发展新动能
数据表明,2011年至2022年间,安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率,远远高于同期工业增加值增长率。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带动下,安徽的工业化水平和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有力推动了安徽经济的加速崛起,并助推安徽入围全国制造业十强省份。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且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代表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是培育发展新动能、获取未来竞争新优势的关键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既代表产业的未来发展方向,又有广泛的社会需求,是各个国家和地区抢抓产业技术革命先机、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构建先发优势的必然选择。通过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可助推传统产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我们要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壮大发展新动能,推进新型工业化。
推动传统产业发展“衍生型”战略性新兴产业
产业衍生指的是处于传统行业的企业,通过研发新产品,引进新技术,实现产品不断迭代升级而分解为一个独立新兴产业的过程。当新产品替代老产品占主导时,企业就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跨进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门槛。产业衍生是科技进步、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分工深化的必然结果。当一个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开始发育和萌芽新产业,出现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等。如电子工业从机械工业中分离出来,数控机床、智能数控机床等高端装备从装备工业中分离出来,新能源汽车从燃油车中分离出来,新材料的层出不穷等。发展“衍生型”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是立足于传统产业,通过技术突破,与高新技术产业融合,延长产业链,开发新产品来实现产业新生。因此,要引导、支持处于传统行业的企业,通过产品的换代升级、采用新技术、延伸产业链条进入新兴产业领域,实现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的互动融合发展,推动传统产业从产业链条低端向高端跃进,进而推进产业结构优化与产业发展。
大力引进“植入型”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
大力引进“植入型”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是推动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加速器”。“植入型”战略性新兴产业可以分为“技术引进型”“引智型”和“招商引资型”三种模式。“技术引进型”战略性新兴产业模式,是指通过引进国内外研究已经比较成熟、我省仍然还缺乏的核心技术,来满足省内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需求。“引智型”战略性新兴产业模式是指通过引进一个领军人才,带回一批核心专利,培育一个创新团队,发展一个高科技企业,造就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项目或产品,进而带动一个新兴产业的成长。“招商引资型”战略性新兴产业模式,是指通过利用国内发达地区和国外发达国家扩散技术抢占市场的机遇,引进省内外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的直接投资,来带动安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安徽在积极推进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过程中,高起点、高水平引进一批技术实力雄厚、创新能力强的境内外企业和领军人才,加快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步伐。
积极部署有望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未来产业
产业发展是动态变化的,随着科技进步和需求的变化,原本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也会随着时间推移演变为传统产业。面向未来,战略性新兴产业总是在不断推陈出新。未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是面向未来重大社会需求,率先实现关键技术突破。从短期看,要关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973计划、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的研究进展,要关注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研究成果。从中期看,面向未来具有广泛前景的重大需求,超前谋划5年至10年后可能诞生的萌芽产业,组建研究团队,搭建研究平台,积蓄研究力量,联合攻关,重点突破,着力抢占科技制高点。从长期看,要扎扎实实地进行基础研究。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处于从研究到应用、再到生产的科研链条起始端。要想在原始创新上取得新突破,必须要打牢基础研究这个地基。基础研究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各级政府和产业界需要有足够的耐心,需要摆脱浮躁之心,需要“慢工出细活”。安徽拥有相对丰富的高能级“大科学装置”,理应为基础研究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更大贡献。(作者:洪功翔 单位:安徽工业大学创新驱动发展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