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要闻
文化遗存,呈现淮河边的“世界”
来源: 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2023-11-10 08:54:20 责编: 刘东伟

淮河边的文化遗产,怎样告诉全世界?

2014年6月,大运河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淮北市柳孜运河遗址作为大运河申遗组成部分被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柳孜运河遗址两次发掘面积近3000平方米,揭露出34米长的一段河道,发现两岸河堤、石筑桥墩、道路等重要遗迹,发现沉船9艘,在河道中出土瓷器、陶器、石器、骨器、铜器、铁器等文物7000多件,柳孜段运河结构、河道演变以及文化遗存得以呈现。

与大运河一样呈现给“世界”的,还有寿县古城墙、凤阳明中都皇故城城墙。淮河流域的这两处古城墙,与江苏南京古城墙、陕西西安城墙、湖北荆州城墙、辽宁兴城城墙等8座古城墙一起,被列入中国明清城墙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淮河流域和其他地域的文化源流,共同推动了中华文明史的进程,共同向世界呈现了精彩的中国故事。那么,来自文化遗产的精彩故事,又将如何惠及大众?

近年来,国家文化公园、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进入快车道,成为进行文物本体保护、强化展示利用的重要途径。

跻身世界遗产名录后的近十年来,淮北濉溪柳孜运河遗址保护展示项目,已成为国家大运河文化公园标志性项目。当地创新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方式,力求绵延布局而又全景展现,在加速运河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同时,也使运河文化绽放出璀璨的时代华彩。

寿春城遗址,位于寿县古城寿春镇境内,是楚国晚期都城、楚文化最后的积淀地。寿春城遗址获批立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以来,围绕保护规划确定的任务,持续开展项目建设,取得显著成果。在领略自然风光的同时,与存世千百年的文化遗产面对面,对于广大公众而言,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展现出强大的吸引力。

凤阳明中都皇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是第三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之一、我省首个挂牌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也是淮河岸边一道风景线。上承唐宋,下启明清,明中都皇故城为明南京故宫和北京故宫的营建提供了蓝本和实践经验,在中国古代都城建筑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游客纷至沓来,明中都皇故城,俨然成为凤阳最大的“文化IP”。

文化遗产“活”起来,“火”起来,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与历史感知,进而转化为更深厚的文化自信。

(本报记者 晋文婧)

    相关新闻
“穷山洼”蝶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