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卫健委日前召开新闻发布会透露,我国已有8000多家二级以上公立医院接入区域全民健康信息平台,25个省份开展电子健康档案省内共享调阅,17个省份开展电子病历省内共享调阅,204个地级市开展检查检验结果互通共享。
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承载着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重要功能。长期以来,由于不同区域、机构间未能实现医疗数据的互通共享,给群众看病带来不少障碍。比如,患者在不同医院就诊时,医生查询不到既往病史,加大诊断难度。患者在县城医院开具的检测报告不被省城医院认可不得不重新检测,同一所医院不同分院间无法实现“一卡通用”,既耽误治疗时间,也增加看病成本……种种因素叠加,加重就医负担,难以有效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十四五”全民健康信息化规划》指出,到2025年,初步建设形成统一权威、互联互通的全民健康信息平台支撑保障体系,基本实现公立医疗卫生机构与全民健康信息平台联通全覆盖。如果有序落实规划要求,持续打通信息堵点,许多长期困扰群众就医的瓶颈痛点有望迎刃而解。巩固现有基础,进一步推进医疗数据互通共享,把这项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
科学调配资源,完善顶层设计。不同区域医疗资源水平不一,各级各类机构医疗综合实力参差不齐,必须正视客观差距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例如,部分医院之所以对来自某些机构的检验结果“不能认、不愿认、不敢认”,是担心后者的检测技术达不到应有标准,存在误诊出错可能性,草率互认将影响患者后续治疗。从实际出发,按需优化资源分配,加强薄弱环节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为推进医疗数据互通共享打牢物质基础。补齐差距短板同时,完善信息化建设顶层设计,按照“整体统筹、横向整合、纵向贯通、重点突出”原则,畅通部门、区域、行业间数据交换,有序引导各级医疗机构接入全民健康信息平台,逐步解决“一院一卡、多卡并存、互不通用”等就医痛点。
壮大人才队伍,健全互助机制。人才是第一资源,关键岗位人才不足,推进医疗数据互通共享成效将大打折扣。医疗机构应建立多级梯形人才队伍,使适用之才源源不断、常用不竭。联合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力量,通过脱岗培训、专家讲座等形式,安排现有医疗人员“充电”,增强服务本领,更好匹配信息化建设需求。针对一些地区人才力量薄弱问题,鼓励发达地区、三甲医院建立跨区域互助机制,协助合作单位共同打造素质优良、梯次合理、作用突出的人才队伍。
聚焦信息保护,筑牢安全底线。近年来,信息安全日益成为全社会关心的话题。医疗数据关乎群众最敏感的隐私之一,一旦就医信息遭到泄露,将对人身安全造成难以估量的负面影响。加快推进医疗数据互通共享,应同步构建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引进先进“防火墙”技术,强化内部人员管理,加大常态化监管及不法行为打击力度。筑牢信息安全防线,让群众安心享受医疗数据互通共享带来的民生红利,不断提升看病就医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梅 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