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发展到哪里,党的组织和工作就覆盖到哪里。” 全省各级组织部门、园区党工委坚持大抓基层,壮大党员队伍,扩大组织覆盖,推进党群共建,不断提升园区“两个覆盖”质量。
培养发展党员 注入新鲜血液
加入党组织,成为一名党员,是位于舒城经开区的安徽弘昌电子公司总经理文化的追求。由于企业没有成立党组织,他的这一愿望一直未能实现。今年,梦想照进现实,他成为了一名正式党员。
原来,针对园区内不少企业缺少党员、未能建立党组织的实际,舒城经开区推进党建指导员工作站实体化运作,并设立党支部,服务非公企业发展党员等党建工作。
党员是党组织的细胞,是成立党组织的基础。非公企业中,党员人员普遍不多。各地园区积极助力企业培养发展党员,壮大党员队伍规模。
“最近几年,发展党员名额八成用于非公企业。”长丰(双凤)经开区党工委委员张宇介绍,今年园区60个发展名额中50个分配给企业,各企业在招聘中也积极录用党员。
“把企业骨干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企业骨干。”各地园区积极推行“双培养机制”,全面提升发展党员质量。
芜湖高新区在发展党员时注重向企业出资人、高管、业务骨干、高技术人才倾斜。去年园区新发展的112名党员中,有53人是企业中层以上管理人员和高技能人才。
组织找党员、党员找组织、党员找党员。发展党员的同时,各园区常态化开展“三找”活动,让流动党员、“口袋党员”回到“家”中,过上正常组织生活。
扩大组织覆盖 推动“应建尽建”
“建组织、强党建。”去年以来,合肥经开区扎实推进攻坚行动,加强集成电路、生物医药6个产业链,以及21个“园中园”党建,发挥56个包保小组、200多名非公党建指导员作用,推动实现非公企业党组织“应建尽建”。
“2022年至今,单独组建非公党组织210个,联合组建82个。”合肥经开区党工委副书记李大勇介绍,全区非公企业党组织单独组建率从15%提高到24%,组织覆盖率从23%提高到49%。
单独组建、联合组建、区域联建、行业统建……聚焦党组织覆盖空白点、薄弱点,各园区采取灵活多样的组建模式,推动符合条件的非公企业建立党组织。
亳芜现代产业园区将组建党组织写入招商引资合同,对新入园企业,同步采集党建信息、同步推动组建党组织。安庆经开区深入开展非公企业“两个覆盖”清零攻坚专项行动,将新增和新摸排的200余户企业纳入平台管理。
针对园区多为在孵科技企业,企业小、党员少的特点,滁州高新区按照地域相近、企业集聚的原则,成立星火党支部及园区第一、第二党建工作指导站党支部,实行资源共用、阵地共享、活动共办,加强企业党组织建设。
书记是党组织的“领头雁”。各园区健全激励机制,大力选优配强非公企业党组织书记队伍,鼓励是党员的非公企业出资人担任党组织书记。亳州、宿州、马鞍山等地非公企业党组织书记与管理层交叉任职比例90%以上。
党建带动群建 汇聚共进合力
哪里有群众,哪里就有党的工作。对暂不具备成立党组织条件的非公企业,各地园区党建带群建,实现群团组织动态全覆盖。
党群连心,深化共建。黄山徽州经开区着力扩大党的工作覆盖,构建党建带群建“五领十共”工作格局,建立38项党群资源共建共享清单,组织发动1万余名职工参加“最美农民工”“徽州百工”“青年岗位能手”竞技评比、安康杯竞赛等活动,目前,园区企业群团组织覆盖率超过99%。
来安经开区开展“党群共建提升 覆盖扩面提质”行动,对规上企业逐个排查,实现群团组织全覆盖,非规上企业群团组织应建尽建。2022年以来,园区企业新组建工青妇组织分别超过100个、70个、80个。
“科学布站、进站编组、站建支部、实体运作。”六安市在省级以上开发区布局建设10个实体化党建工作指导站,派驻专职、兼职党建工作指导员近500名,实现对园区非公企业党建工作指导全覆盖。
据统计,全省126家开发园区纳入全省平台管理的非公企业3.4万多户、党员8.9万多名,共建立党组织1万余个、覆盖非公企业1.6万余户,其中单独组建党组织的企业超过9400户,普遍成立群团组织,全面增强党支部组织力,非公企业“两个覆盖”质量稳步提升。
■ 本报记者 黄永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