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要闻
“让徽剧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访省徽京剧院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汪育殊
来源: 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2023-11-30 08:28:56 责编: 武静

11月29日晚,北京长安大戏院,大型徽剧《刘铭传》精彩上演。

“这部剧首度创作时,我还是个20岁出头的毛头小伙,饰演刘铭传儿子‘刘云带’这个武生角色。20多年过去了,如今我饰演‘刘铭传’,随着自己社会阅历不断增长,对戏曲里人物的理解愈加深刻了。”省徽京剧院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汪育殊担任《刘铭传》的主演和复排导演。

回想30多年的徽剧舞台生涯,汪育殊感慨:“戏曲教会了我很多东西,也成了我割舍不了的情结。”

1982年,年仅9岁的汪育殊从黟县来到合肥,进入安徽艺术学校徽剧班学习。“当时感觉我在班级里是比较‘笨’的那个,学啥东西都慢半拍。但是我的优点是坚持,在学校里,经常向老师请教,自己多学多练。”汪育殊说,5年里,他勤学苦练,打下扎实的基本功,毕业后被分配到当时的安徽省徽剧团。

“进团后一直跑龙套,甚至没戏可演。”汪育殊坦言,那段时间一度让他质疑和困惑,自己要不要继续坚持演艺之路。

机会永远留给有准备的人,汪育殊坚持下来了。1990年,为纪念徽班进京200周年,安徽省徽剧团排了4个折子戏,进京演出引起轰动。徽剧团导演汪静仙发现汪育殊嗓音不错,是个好苗子,便给他安排了徽剧折子戏《断桥》“许仙”一角。

“汪导教我怎样塑造角色,怎样把握表演节奏,怎样掌握收放唱腔的技巧,我第一次掌握了那部戏的精髓。”汪育殊不负导演期望,凭借《断桥》获得1993年全省小戏折子戏调演二等奖。

初次参赛就得到专家肯定,这对于汪育殊而言,既是对汗水的回报,更是激励前行的动力。他明白,戏曲演员不单需要扎实的基本功,还要历经长期的艺术磨砺。于是,练功房、排练室成了他每天待的时间最多的地方。

功夫不负有心人。1997年,凭借饰演徽剧《刘铭传》中刘铭传之子“刘云带”,汪育殊荣获第五届中国戏剧节“优秀表演(配角)奖”,这是他获得的第一个全国大奖。2003年,他又凭借徽剧《小晏》中的“吕布”一角,夺得首届中国戏曲演唱大赛最高奖“红梅大奖”。2017年5月,他凭借在《惊魂记》中的精彩表现,荣登第28届中国戏剧“梅花奖”榜首,为安徽戏剧界摘得第17朵“梅花”。

谈及获得的奖项,汪育殊坦言:“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舞台上一招一式、一唱一念,背后不知经历多少次跌打磨练才能成就。”

今年10月,汪育殊获评文化和旅游部“新时代中国戏剧领军人才”,他感到身上的责任更大了。汪育殊说:“传承弘扬徽剧,要从娃娃抓起。近年来,我们剧院坚持推进‘戏曲进校园’,走进十几所小学,培养了一批非常有潜质的苗子。让徽剧代代相传、生生不息,虽然任重道远,但是我们必须努力前行。”

■ 本报记者 罗晓宇

    相关新闻
契合时代主题 彰显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