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要闻
连接古老精湛的艺术传统和欣欣向荣的当代生活——
【安徽有戏】“声”入人心,黄梅更有生机
来源: 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2023-12-15 07:27:15 责编: 徐文娟

黄梅戏《牛郎织女》剧照。本报通讯员 宁宗宝 摄

黄梅戏是艺坛奇葩,又是平民艺术,优美通俗直击人心,散发的安徽泥土芳香和皖人气质精神,沁人心扉,让全国人民都亲切有感,是安徽的重要“传家宝”。如何找准时代坐标,与当代文化、现代社会相协调,唱响意蕴悠长的梨园新声,继续滋养老百姓的美好生活?

记者近日采访了我省多个黄梅戏剧团和传承地,感受活态传承的黄梅艺术,如何连接古老的艺术传统和欣欣向荣的当代生活。

跨界融合 激活“传统”动能

有着350多年历史的芜湖铁画,以铁为墨,以砧为纸,锻铁为画,独具特色,是江城芜湖最重要的文化符号之一 。

从乡村草台到艺术剧院,从民间小戏到五大剧种之一,近200年来,黄梅戏艺术迅速发展,风靡大江南北,是安徽的文化瑰宝。

两个国家级非遗,被一部黄梅戏连接起来,成就了一次“强强联合”的跨界融合。

“煮干丝、小笼包子、红皮鸭子……”《铁画情缘》在清代芜湖市井此起彼伏叫卖声中开场。生动的表演、婉转的唱腔中,打铁匠汤天池成长为一代铁画大师的坎坷奋斗故事有声有色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这部新创大戏尽力传承黄梅戏艺术韵味,独具特色地将这一剧种的“平民化纽带”,深入到芜湖历史文化生活之中,唱出浓郁芜湖风味、江南风情,打磨出一张提升城市辨识度的流动“艺术名片”。

2018年1月,芜湖市艺术剧院邀请北京京剧院编剧王新纪、作曲家谢国华、黄梅戏专家黄新德到芜湖采风,搜集了大量素材;当年10月,完成剧本。“我们在舞台灯光、服装、道具、化妆、音乐和效果上都下了很大功夫,展现出两项国家级非遗和谐交融的独特魅力。”谈起这部作品,芜湖市艺术剧院艺术团团长、《铁画情缘》执行导演吴强仿佛说起自己的孩子。

以舞台为例,侧幕、沿幕和背幕用黑色丝绒制成。“黑丝绒具有特殊的吸光性能,可在三维空间中创造出一种类似中国画中的空黑留白效果,从视觉上也加深了舞台深度,远看演员仿佛置身于电影之中。”吴强介绍 。

人物形象较为丰满,唱腔、音乐清新柔美,明快流畅,耳目一新的舞台呈现,尽力传达芜湖水乡与民居的独特色调与韵味。《铁画情缘》去年8月在芜湖首演亮相,打响第一炮。今年3月底,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演出两场,首都观众们献上真诚而热烈的掌声。

正如京剧大师梅兰芳说过的:“一个古老的剧种,他能够松柏常青,那是因为它随时都在进步。”

不断坚守和拓宽对地域文化、时代生活的表现力,黄梅戏才接上新时代的深厚地气。

薪火相传 彰显时代精神

当下,黄梅戏作为传统舞台艺术面临时代冲击,出现“后继乏人”的困境。如何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关注和参与黄梅戏传承发展,培养更多“种子选手”?

“梨园行当有句话叫‘艺多不压身’,无论是‘向内挖潜’还是‘向外进修’,省黄对年轻人的培养可谓是用心良苦。”安徽省黄梅戏剧院演员张小威感慨道。

20多年前,“省黄”整建制成立了“小梅花”剧团,一个个“小梅花”历经千锤百炼逐渐成长为“大梅花”“台柱子”,有的还摘得“梅花奖”等大奖,“小梅花”剧团成了培养黄梅戏人才的摇篮。

从专攻业务到现在的一专多能,张小威已也已成为省黄的“多面手”,舞台上立得住,舞台外也唱得响。他协同省黄的青年演员们,在互联网冲浪,通过各大媒体平台为黄梅戏“代言”,受到一众粉丝关注。

在芜湖市艺术剧院,除了有“老带新”传帮带,剧院还大胆“跨界”培养黄梅戏演员。“我们团启用年轻的京、徽剧演员唱黄梅戏,他们经过较长时间训练,完全可以独当一面,虽然是跨剧种表演,但舞台效果完全不输专攻黄梅戏的孩子,甚至别有一番韵味。”吴强告诉记者。

9月13日,天空飘着雨,却拦不住肥东县第六中学小学部孩子们雀跃的心,他们迎来了一群特别的老师——安徽省黄梅戏剧院的艺术家们。

抛水袖、走台步、摇扇子…… 互动环节,学生们上台跟着艺术家们有模有样地学习戏曲动作,把活动推向高潮。

“让孩子们在舞台上零距离感受戏曲文化的独特艺术魅力,沉浸式体验戏曲艺术家们‘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艰辛,寓教于乐,很受师生欢迎。”安徽省黄梅戏剧院艺术培训中心副主任王娟介绍,“省黄”的“戏曲进校园”在全国启动较早,从幼儿园一直“走”到大学,团队根据不同学段量身订制剧目,并在学校挖掘、培养好苗子 。“戏曲传承发展是接力赛,尽量面向下一代,才能尽力突破戏曲欣赏的断层,传播传统文化,培养更多未来的观众。”王娟深有感触地说。

擦亮品牌 打造文化IP

“梨园佳子弟,无石不成班”,“石”便是安庆市怀宁县西南隅的石牌镇,是千余年历史的中国戏曲之乡,素有“京黄故里,戏曲圣地”的美誉。“京剧鼻祖”程长庚、“国剧大师”杨月楼、“武生宗师”杨小楼,严凤英、王少舫等殿堂级戏曲大师,均学艺并成名于此。

“出门三五里,处处黄梅声”的石牌镇,正展现黄梅戏“活态传承”的崭新面貌。

石牌人有多爱黄梅戏?一个小镇有民营黄梅戏剧团10余家,从业人员200多人,演出足迹遍布安徽、江西、湖北、福建等多省。文化广场上,黄梅戏表演在每日轮番上演,好不热闹;街头巷尾的邻居街坊在社交平台“抖戏”,情趣十足;省级非遗戏曲盔帽在匠人手中精雕细琢,“特产”热卖……

承丰厚文化资源,借文旅融合之势,布阵“京黄戏曲+”多元格局,小镇倾力打造“石牌戏曲文化特色小镇”。

“我们于2019年启动建设,着力发展戏曲文化产业,打造中国戏曲文化的创作创新基地、戏曲人才的培养培训基地、戏曲交流的展演展示基地、戏曲艺术的评奖颁奖基地。”怀宁县石牌镇周阳海介绍“特色小镇”的长远建设目标。

今年5月初,当地举办“怀宁·石牌首届戏曲票友节”,全国各地200余位黄梅戏、京剧、徽剧、昆曲、婺剧等戏曲名家、名票齐聚古镇,欢腾热闹之际,石牌镇各大餐馆、酒店全部订满,慕名而来的游客订不到餐馆和酒店,流连周边乡镇吃住。

品几块“怀宁贡糕”,买几袋“龙凤贡面”,听几段黄梅唱腔,成为不少游客打卡石牌的标配。小镇的戏剧张力,带来文旅和特色产业活力。小镇围绕戏曲研究、戏曲创作、戏曲道具生产、戏曲版权交易等环节,开发戏曲文化产品和衍生品,仅境内戏服、盔帽制作及特色产品销售企业就有近20家,年营业收入5000余万元。

“传统戏曲的宝贵财富,是区域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周阳海告诉记者,下一步,他们将继续擦亮石牌戏曲品牌,加快建设戏曲文化产业一条街,在戏曲活态传承中,不断拓展延伸戏曲文化特色产业链,溢出更大的经济社会价值。(记者 朱琳琳 吴晓征)

    相关新闻
【安徽有戏】古腔新唱,戏韵流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