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2日,明光跃龙集团退役军人服务站工作人员正在给退役军人讲解政策。 李子彦 摄
12月14日,凤台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工作人员上门回访。侯 剑 摄
为进一步深入贯彻实施安徽省“十四五”退役军人服务和保障规划,2022年8月,我省在滁州市、淮北市烈山区、六安市金寨县、淮南市凤台县、铜陵市郊区启动退役军人工作高质量发展试点建设工作,力争在思政引领、就业安置、优抚褒扬、服务保障、拥军支前等方面,探索形成一批创新型、引领型、能推广的经验做法。
一年多来,各地积极推进各项建设,正逐渐建成全省退役军人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样板间”。
解难题传承“金寨红”
2023年12月15日,一场小雪悄然而至,王利望着飘洒的雪花心里直发愁:雪要是再下,大畈村可能就上不去了。
王利是金寨县双河镇退役军人服务站站长,按照工作计划,接下来的一周,她要走遍全镇11个行政村。“年底我们要去走访排查烈士子女等重点优抚对象过冬保暖情况,两节期间还要大范围开展慰问,结合这次走访,还要去看看军创企业,为他们做好服务。”大畈村是离双河镇最远的村,有15公里,海拔975米,路上要翻过悬剑山,每年冬季,遇到雨雪天气,进村的路就会变得非常困难,“等雪小点,我一定要上去。”
王利想要去大畈村拜访的人叫王青山,今年60岁,1987年退役。2013年,王青山在村里最高的山——黄皮尖山上建了养牛场,经过多年打拼,如今的黄牛存栏量已达380头。
在高山上养牛,最担心缺草料。王青山解释说:“到了冬天,山上没草了,牛得关起来养,得喂稻草。草料不仅要从山脚下农户家收,有时还要去霍邱等地调运。山上是小路,大车上不来,必须换农用三轮车才能拉上来。”
这场雪之前,金寨山里连下了几天雨,上山的路结了很厚的冰,让本就复杂的运输线路“难上加难”。
王青山只好打电话给王利求助。去年冬天,也是一场大雪封住了上山的路,王利带着同事和志愿者专门赶来,先帮忙把小路上的雪除掉,然后又赶到养牛场,帮忙除去了屋顶上的雪。
“他们经常会上山看我,了解我们有哪些困难需要解决,有时候还会带专家来提供现场养殖技术指导。”据王青山说,镇退役军人服务站工作人员是他家的常客,“遇到天大的问题,只要向他们求助,都会尽力帮我解决。”
雪还在下,王利正在服务站里焦急地等待。服务站里红色文化展厅的灯光,映得她脸上红扑扑的。“这个展厅是与镇人武部联合办的,以双河镇走出去的将军为重点,用发生在这一带的诸多战争事迹和人物故事,来体现‘红’色,彰显‘军’味。”王利说。
据了解,双河镇地处金寨县西北部,是革命老区。土地革命时期双河地区有4000多人参军参战,新中国成立后被追认为革命烈士的有692人。在王利看来,在这样一个充满革命传统的光荣之地,必须推进好退役军人工作高质量发展红色传承试点建设,擦亮将军故里的红色名片。
双河镇在落实机构、编制、人员、经费、保障“五有”基础上,创机制、优服务、促特色,全域推动退役军人工作走深走实,为辖区内599名军人军属提供精准服务,获得上级领导和广大优抚对象的一致好评,2022年双河镇退役军人服务站被评定为省级服务站。在其带动下,全镇有11个行政村按“一窗一室”标准建成“示范型”村级服务站,配套设施齐全,服务功能完善,成为退役军人的“温馨家园”。
将工作做到细之又细,将退役军人的困难当作自己的困难去解决,正是双河镇乃至金寨县退役军人事务系统诸多“红色窗口”背后的服务内核。
今年以来,金寨县深入实施“烈士纪念设施提质工程”“红色服务保障工程”“红色研究精品工程”“红色教育示范工程”,全面推进退役军人工作高质量发展红色传承试点建设,打造出了极具特色的“金寨红”传承示范。
服务站当好“娘家人”
12月13日早上6:40,明光市明湖学校门口,保安队长马宇和队友们冒雨列队站在校门口两侧,腰杆挺得笔直——每天清晨迎接学生入校,是他们的“必修课”。
马宇来自明光市跃龙集团所属的跃龙保安公司,该公司于2020年5月由明光市保安公司改制而成,甫一成立就扛起了全市扶持困难退役军人就业的重任。当年7月18日,在跃龙集团纪委监督下,该公司通过开辟专项岗位,首批招聘了285名退役军人。经过近两个月岗前培训,退役军人们入驻市所辖105所幼儿园、小学及中学,提供安保服务。
跃龙保安公司总经理刘虎也是一名退役军人,他回忆说:“明光市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退役军人扶持就业这项工作,当时把这个任务交给我,我又兴奋又担心,兴奋的是即将和这么多战友一起工作,担心的是,这么多退役军人,各人经历不一样,年龄跨度大,安置的岗位也不一样,能不能妥善安置好?让我很有压力。”
为缓解企业压力,也为了让再就业的困难退役军人有归属感,明光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在跃龙保安公司设立了企业退役军人服务站。
“进了跃龙,服务站就是他们的家。”刘虎介绍,在跃龙保安公司工作的老兵里,有近10人身体状况不太好,“有得过3次脑梗的,有心脏搭桥的,有患尿毒症的,我们一个也不嫌弃,给他们安排力所能及的岗位,为他们建立健康档案,每3个月体检一次。”
今年53岁的退役老兵王晓天,左膝半月板损伤多年,今年暑假期间,他去上海做了手术,本来只请了一个月假,服务站考虑到他的实际困难,最终向公司申请给了他3个月假。11月份王晓天重新上岗后,公司又给他安排了看监控、学生进出校审核登记、接收快递等轻活,让他感觉特别暖心,“有了服务站,就像有了温暖的大家庭,让我们有依靠,更有尊严。”
让退役军人有归属感、获得感,只是滁州打造退役军人工作创新发展的一个缩影:在全省率先出台《关于加强退役军人志愿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推动志愿服务制度化、规范化、专业化;建立联系服务军创企业制度,设立“戎耀皖东”退役军人就业超市;在全省率先出台《关于促进优秀退役军人到中小学任教的实施方案》;圆满完成全国电子优待证试点工作,率先在全省将军人军属纳入免费乘坐公交和免费游览景点范围,建立了精准化拥军支前数据库……围绕高质量发展,“滁州模式”佳音频出,花开遍地。
“全周期”助力新人生
12月14日下午,冬日的凤台县飘着小雨,正在岗位上忙碌着的文明创建指导中心工作人员关印,在办公室里迎来了熟悉的“客人”: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副局长李夫宏和另外两位工作人员又来回访了。
据关印介绍,他当了12年汽车兵,2021年12月退役,次年10月被安置到凤台县文明创建指导中心工作。在待安置期的10个月里,他的日程被安排得满满当当。
“我们对符合安置条件的退役军人要进行两轮培训。第一轮是集中培训,5到7天时间里,学习相关政策法律法规,以及上岗前注意事项等。”李夫宏副局长介绍,第二轮培训,叫“实习培训”,采取就近就便原则,将他们分到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和乡镇、村基层服务站所一线岗位,提前熟悉机关工作程序。
关印作为当年的安置对象,被安排进了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实习期满,局里给出的评语是:工作态度认真,工作能力出色,电脑文档处理能力较强。
2022年11月,关印到安置单位上班一个多月后,县退役军人事务局来了3名工作人员,对他进行回访,“大家坐着一起聊天,他们问我工作情况怎么样,可适应,顺不顺心,有没有需要解决的困难,让我感觉特别亲切。”
记者了解到,安置回访也解决了不少实际问题。凤台县有名退役士官被安置到寿县供电部门,在回访时反映自己的待遇未按要求落实,通过退役军人事务部门的调查和协调,最终得以圆满解决。
在凤台县,对符合安置条件的退役士兵进行精准指导、实习培训、定期回访和动态跟踪的“全周期服务”机制,已成为当地打造安置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新模式。而在铜陵市郊区,当地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开展的“大走访、大接访”,也成为高质量化解退役军人信访问题的“创新之举”。
据介绍,该局建立信访隐患排查登记、信访事项跟踪表、数据指标分析等,把风险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同时,紧盯初信初访,加强跟踪和问效,形成信访事项闭环管理。自2022年8月以来,铜陵市郊区成功化解积案12个,重信重访案件4件,化解率100%。
“兵支书”带富众乡邻
淮北烈山区“兵支书”孙伟的梦想实现了:今年艾草手工制品销售势头很旺,带动村民300余人创收,每人月均收入2000元以上。
2020年11月3日,退役军人孙伟上任古饶镇草庙社区,担任起村书记和退役军人服务站站长,“让每个村民都能挣到钱”成了他最大的心愿。
担任村书记的第二年,孙伟领着村民们种艾草,百余户村民加入了进来。以前种麦子,一亩地年收入不过500块,种上艾草,每亩收入不少于1000块,大伙儿尝到了甜头,越干越来劲。
2023年,孙伟有了新想法:“种艾草只利用了村里三分之一的人力,村里还有很多老年人,不管是八九十岁的,还是五六十岁的,得让他们也有活干、有钱挣。”
他在艾草产业链上开发出“手工项目”。“八九十岁的老人家,我安排他们装足浴包,装10个能挣两毛钱,装100个就是两块钱,不用找孩子们要钱用了。”孙伟说。
草庙社区还有70多名退役军人,孙伟发挥退役军人服务站的作用,将大家聚起来,发动他们和家属一起干,再带动更多村民从事艾草产业,“大家都动起来,心齐了连矛盾也少了。”
像“兵支书”孙伟这样领着村民们共同致富的,在烈山区并非个案。近年来,当地100余名退役军人专岗人员被充实到三镇四办,直接服务乡村振兴。当地政府和退役军人事务部门还通过多种举措,鼓励致力于家乡发展的退役军人投身乡村振兴,注重从退役军人中培养村干部。
退役军人也不负众望,他们严实的作风受到好评,并涌现出市级“最美退役军人”孙伟、李维海等“兵支书”典型10人,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一道靓丽风景。
■ 安徽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 祁海群 实习生 李子彦 通讯员 李秀刚 葛礼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