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要闻
【寻梦和美乡村】小山村蝶变网红村
来源: 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2024-01-31 08:08:53 责编: 武静

霭里村一角。

1月10日傍晚,霭里农民艺术团的成员在排练迎接新年的舞蹈。

航拍的南陵县烟墩镇霭里村。

一个曾经交通闭塞的小山村,为何成了刷爆朋友圈的网红村?

带着疑问,安徽日报“寻梦和美乡村”全媒体报道组近日来到芜湖市南陵县烟墩镇霭里村驻村调研,探访这个山村蝶变背后的故事。

“原来风景也能赚钱”

霭里村位于南陵、泾县、青阳三县交界处,九华山脉绵延至此,塑造了优美的自然风光和良好的生态基底,村内占地约万亩的小格里森林公园,是华东地区保持最好的原始次生林,全村森林覆盖率接近80%。

记者入驻的村中民宿就在山脚下,开门见山,出门是水,漫步在山林中的石板路上,山泉淙淙,碧水如镜,如游画中。

就是这样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10年前却是另一番模样。

霭里村党委书记严胜告诉记者,霭里村的地形是两山夹一谷,全村34个村民组4000多人,分散居住在山谷中,最远的组到村部有8公里。以前村里只有一条羊肠小道通往外面,村集体经济是一片空白。守着青山绿水过穷日子,就是当时的真实写照。

绿水青山如何变成金山银山?变化的契机,始于2013年。

第一个吃螃蟹的,是霭里村的大木山中心村。

2013年,通过美好乡村建设,大木山村村容村貌和基础设施得到了很大提升,特别是道路的改善,有效解决了山区出行的难题。也是在这一年春天,村里谋划的十里油菜花廊开张迎客,金黄的油菜花漫山遍野,也打开了小山村的发展大门,一时间游客蜂拥而至。

“原来风景也能赚钱。”看到了机遇,很多村庄跃跃欲试。仓里中心村的村民每家自愿出资1200元,修通了乡村公路,开门迎客。

为了吸引游客,仓里村建起了乡村大灶台,策划举办了祭灶神等各种民俗活动,营造浓浓的乡村节日氛围。没想到活动一炮打响,游客盈门,“过小年那天,游客有一两万人,我们村里路都堵了,不得不进行交通管制。”

环境变好了,资源能变现。本地人看到商机,纷纷建起农家乐。

在仓里村村口,杨新兵家的农家乐是最早的一批,至今仍然生意火爆。他告诉记者,最早经营农家乐的想法源于一次偶然的机遇。2015年初的一天,他为招待自家亲戚准备了一桌饭菜,恰巧遇到几位外地客人没有地方吃饭,饥肠辘辘地来到杨新兵家,希望能吃口热饭。

“这些客人不仅将饭菜吃得干干净净,还给了饭钱,夸我手艺好。这件事让我看到了商机,萌生了开农家乐的想法。”杨新兵说,他之后就没有再外出打工,专心在村里经营农家乐,现在每年收入二三十万元,还能照顾家里老人和孩子。

如今,霭里村的乡村旅游已经发展得红红火火,像杨新兵家这样的农家乐、民宿已经达30多家。村里以小格里森林公园为核心,串珠成链,打造了桥头、大木山、仓里、格里胡、状元村等5个美丽乡村,实现文旅融合发展,成了远近闻名的网红村。2022年在霭里村的带动下,全镇接待游客140万人,旅游综合收入达6800万元,带动就业3000余人次。2023年接待游客近60万人次。

“不能让游客吃吃土菜就走”

旅游业的兴起,唤醒村民的市场意识和发展热情。

从2015年到2018年间,霭里村的农家乐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从最初的10多家,一度发展到50多家。10多家农家乐经营主体发起成立了村级旅游合作社,统一商标、统一培训、统一营销,抱团发展。

尽管如此,野蛮发展也让同质化竞争问题日益凸显,“大多数农家乐都是两间农房、几张桌子,特色不明显,菜品和服务标准良莠不齐。”芜湖霭里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孙利民告诉记者,经过近几年的市场洗牌和规范发展,全村农家乐、民宿现在约30家,床位300多个。

孙利民曾任霭里村第一书记,一手操盘村里的乡村旅游规划。他告诉记者,为加快当地文旅产业规范发展,2020年烟墩镇成立芜湖霭里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实现公司化运营,搭建以霭里景区为核心、辐射全镇的乡村旅游运营平台,霭里景区30余家农家乐、民宿统一运营“霭里人家”品牌,同时积极招商引资,不断丰富旅游业态,通过“+民宿”“+研学”“+露营”等形式,引进外来投资主体8家,不断扩大乡村旅游产业规模,促进产业升级。

“以前游客只是吃吃农家菜,欣赏一下自然风光就走了,留不住人。”孙利民认为,乡村旅游不能停留在“吃吃土菜就走”的模式,要进一步提升服务、延伸业态,才能留住客人。“今年我们重点发力招商引资,利用衔接资金建设了几栋民宿,对外招租,先后引进了霭里晓院、花田霭里等多家高端民宿。”

“周末坐不下,平时没人来。”淡旺季游客不均,是很多文旅乡村面临的窘境。为此,霭里旅游公司创新旅游业态,积极拓展培训、团建、研学游等产品,丰富旅游业态,拉动淡季人气。

2023年公司共开展了80余场培训,吸引游客超过3500人,50多场研学游,游客超6000人,有效解决了淡旺季游客不均的问题。

霭里村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发展康养也是不错的选择。“我们乡镇有敬老院,在此基础上改造提升,在保证本地老人基础上向社会开放,满足外来老年人康养需求。同时我们打算把村卫生室改造成养老服务站,为老年人提供助浴、餐饮、医疗等服务,探索打造康养中心。”严胜说。

“回到家门口上班,心里更踏实”

在养心谷民宿,随处可以看到在这里工作的本地人。

民宿店长贾江霞告诉记者,民宿共有23名员工,包括服务员、厨师、保安、保洁以及管理人员等,全都是本村的村民,每个月仅员工工资支出就有十几万元。

民宿老板也是南陵人,在上海从事餐饮、房地产生意,2021年受当地招引回乡创办了这家民宿。民宿现有32个房间,49张床位,2023年以来,游客持续增多,平时入住率可达到70%以上,节假日更是一位难求。

“公司所有的员工全部从本地招聘,员工上岗前要送到上海培训3个月,厨师还要定期送到外地学习烧菜,上海的高管也会定期过来指导。”贾江霞告诉记者,经过培训学习,原来那些在家带孩子的妇女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并且能够胜任现在的工作。

今年46岁的谭玲珍就是霭里村人,家住在烟墩街道,她告诉记者,以前她在外面打工,孩子上学后就回来看孩子,回来后工作不好找,她在家赋闲了一年多。后来养心谷民宿招聘,她便过来应聘做了服务员。

“从家里到民宿上班,骑车不过10分钟,按时上下班,工作节奏也不快。”谭玲珍告诉记者,她现在每个月工资3000多元,老公在村里跑运输,夫妻俩工作安稳,又能照顾孩子,生活过得很踏实。

随着霭里村旅游业的发展,像谭玲珍这样回乡就业的人越来越多。还有很多人回乡创业,自己做起了老板。以村里现有的30来家民宿、农家乐为例,基本上都是返乡创业的本村人。

在仓里中心村,村民赵文静将自家农房改造成了民宿,生意红火。“楼上楼下8间房,节假日供不应求,平时一个月有20天能满。马上就要过小年了,房间都已经订满了。”

赵文静告诉记者,她还承包了仓里村的大食堂,平时村里有红白喜事可以在大食堂办,目前正月的乡村宴席已经开始预订了,大年初六已经订了18桌。

霭里村提供的一份数据显示,2023年霭里旅游公司营收突破400万元,为村集体增收60多万元,其中租金收入45万元,农家乐年均增收5万元,带动村民就业1300余人次,人均年收入35680元。

乡村振兴离不开一个“农”字

文旅产业的蓬勃发展,成了乡村振兴的引擎,带动霭里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目前霭里村休闲观光农业已达3000多亩,一大批休闲山庄、采摘园、家庭农场兴起,成片油菜花、栀子花引来了人气,也形成了带来效益的特色产业。村里通过举办节庆活动带动农副产品销售,茶叶、葛粉、栀子油等特色农产品成了抢手商品。

石门组的李文进是村里的脱贫户,从小患有小儿麻痹症,腿脚不好不能外出打工,在村里帮助下,开了个小卖部,生意也不好。

这几年,随着村里游客增多,山里的土特产也成了抢手货,李文进自制的虾酱也成了香饽饽。凭借销售农产品,李文进成功转型“电商达人”。

“山泉水养出的虾,做出的虾酱很受欢迎,虾酱22元一瓶,牛肉酱18元一瓶,一年可以销售10多万元。”在李文进的家里,摆满了等待出货的农产品。他告诉记者,他又开发了豆腐乳、锅巴等特色食品,除了在朋友圈销售,村里的电商公司也帮他带货,去年销售额30多万元。自家人忙不过来,他还请了两个老乡帮忙。

葛粉是皖南山区的特色美食。每年冬天,大木山中心村经营农家乐的王军经常上山挖葛根,除了供自家饭店做食材,还可以作为农特产品销售。

“运气好一天能挖一百多斤,一个冬季挖1000多斤葛根,送到加工厂加工成葛粉可以卖到四五十块钱一斤。”王军告诉记者,去年光销售葛粉,他就收入5000多元。

村民挖出的葛根,有的会送到村里的皖南葛根研究所加工。这家企业负责人汪盛明介绍,山区里野生葛根到处都是,原来农民手工加工,量少,没有形成产业。当地也曾鼓励农民种植葛根,但因为野猪太多没有发展起来。

“现在我们建起了葛粉加工厂,可以从事葛粉深加工,开发出葛根茶、葛根酒、葛根粉丝、葛根锅巴等多种产品,连葛根渣都可以再利用做成保健枕。”汪盛明说,企业每年收购葛根30万斤,加工葛粉30000斤,切片3000多斤,已经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

记者在调研中发现,霭里村在文旅产业带动下,形成了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态势,但受山区耕地面积少等原因影响,霭里村一产、二产的规模明显偏小,发展不平衡,农业是短板,特色产业发展不足。农业是农村的基础,和美乡村的图景应该是五谷丰登、瓜果飘香的乡村。

毕竟,乡村振兴离不开一个“农”字。

文字:本报记者 范克龙

摄影:本报记者 程 兆

    相关新闻
【贯彻落实省两会精神·各地在行动】点燃“新引擎” 壮大新质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