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要闻
【新春走基层】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
来源: 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2024-02-01 08:15:55 责编: 武静

老影院“变身”农展中心

■ 本报记者 倪 讴

野生葛粉、黄精制品、林下散养的土鸡蛋……春节前夕,青阳县杨田镇农展中心的工作人员在整理乡村土特产,紧锣密鼓地筹备合肥市和朱备镇两场盛大的年货节展销会。

“杨田镇农特产品资源丰富,如何让乡村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生活?是党委政府认真思考的课题。”1月30日,杨田镇党委书记陈长风对记者说,经过多方考察、调研,镇里对闲置的老影院进行改造,使之成为服务村民的农展中心。

在杨田镇杨田村78岁村民李忠善的记忆里,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电影院每天晚上都会放映电影。“那时我忙着干农活没时间去,直到90年代我才去看过几次。再后来,家家户户都有了电视,去看电影的就更少了。”李忠善说,随着时代的变迁,镇里的电影院逐渐被人遗忘。

2021年,当地政府投资300余万元,将老电影院改造为杨田镇农展中心。“这座老电影院经过全新的装修,保留了原有的框架和舞台,焕发出了新的生机。”杨田村党总支书记操旱云说,近两年短视频的兴起,老影院成了“网红打卡地”,灯光配合八九米高的落地书架,让这里成了远近闻名的小镇会客厅。

“现在的农展中心真是太棒了!”杨田村村民李忠善赞叹道,“小时候在这里看电影,如今办展览,好多新鲜的农产品可以买。”

“农展中心不仅是一个展示农耕文化、展销农特产品的平台,更是一个集电商销售、仓储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服务中心。”操旱云告诉记者,电商达人们在这里开展线上直播,推荐九华黄精、野生葛粉等农特产品,将杨田乃至周边乡镇、县区的特色农特产品推向了更广阔的市场。

走进农展中心,记者看到一个特别的区域——“非遗”项目农民画展示区。青阳农民画是首批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而杨田镇也在2021年获批省级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在这里,可以欣赏农民画、陶塑等文创产品,感受乡村文化的独特魅力。

昔日的老影院,如今变成了一个集文化、经济、科技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中心,它保留了村民们的记忆和传统文化底蕴,更注入了新活力和新元素,继续服务群众,在新时代绽放勃勃生机。

无障碍改造,居家养老很舒心

■ 本报记者 贾克帅

“晚上起夜方便了,这个灯自动亮、自动关,还省电。”1月23日一大早,家住当涂县姑孰镇宝塔村的村民朱家海,坐着轮椅在自家庭院里悠闲地呼吸着新鲜空气。

走进朱老家,记者看到虽然居家条件较简陋,但却干净整洁。过去一年,朱家海老人家中最大的变化就是添置了很多新用具,除安装了起夜灯,还有折叠淋浴椅、老人专用坐便器、轮椅等用具。

今年78岁的朱家海,无儿无女,是村里的低保户。由于年事已高,且身患残疾,日常生活中洗澡、如厕、起夜等都很困难。去年,他被村、镇纳入居家适老化改造户。“不到一个月,轮椅和各种用具送上门、安装好,我提的需求全都落实,洗澡、上厕所都安全、方便了。”朱家海笑着说。

“我们科学制定适老化改造方案,筛选帮扶对象名单,梳理老年人生活困难和需求,围绕‘如厕洗澡安全,室内行走便利,居家环境改善,智能监测跟进,辅助器具适配’等方面,提升老年人居家养老质量和安全性。”当涂县民政局养老服务股股长芮凤萍介绍,去年,该县聚焦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状况,共投入39万元,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对符合条件的老年人家庭进行适老化改造。截至目前,全县已完成改造160户。

面对人口老龄化趋势,《马鞍山市养老服务促进条例》对适老化改造提出刚性要求,并出台相应的实施方案,制定涵盖客厅、厨房、卧室、卫生间等日常生活场景的40余项适老化改造建议清单,对标对表实施适老化无障碍改造。

“从老年人的实际情况出发,通过入户走访、服务咨询等方式,精准对接需求,按照‘一户一案’原则制定个性化改造方案,满足不同情况老年人的不同需求。”马鞍山市民政局养老服务科科长程雅琴介绍,该市推动失能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与居家上门服务相融合,将智能辅具与老年人个性化需求相结合。截至目前,累计完成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4195户,建成家庭养老床位1375张。

小食堂飘出“幸福味道”

■ 本报记者 孙言梅

1月30日中午,蚌埠市龙子湖区绿地国际花都老年食堂开门迎客,前来就餐的老人络绎不绝,三五成群围坐在一起,吃着饭菜聊着天。

“干净卫生,价格实惠,最重要的是不用我自己烧啦。”老人陈万福打了一份饭、一个莴笋烧肉和一碗西红柿蛋汤,津津有味地吃起来。陈万福告诉记者,他的儿女在外地,平时自己一个人住,买菜烧饭很费事,“现在家门口有了食堂,中午晚上都管来,可算解决了我吃饭的大难题。”

在就餐区另一角,72岁的张洪连和80岁的宋家亮打了3个菜,有荤有素。两位老人还自带了酒,就着热乎的炒菜小酌几杯。“我俩都住在附近小区,步行到这儿不到10分钟,经常结伴来这里吃午饭,唠唠嗑,喝点小酒,这就是幸福味道。”张洪连说。

绿地国际花都老年食堂于2023年3月正式营业,主要为绿地国际花都小区及周边老年人、上班族提供午晚餐服务。针对70周岁以上老年人就餐给予适当补贴,其中,100周岁以上老人享受免费就餐服务。

萝卜烧肉、红烧狮子头、蒜泥白菜……记者在现场看到,食堂提供的菜品种类颇为丰富。“中午菜品种类有20多个,晚餐10多个。我们根据季节变化上新时令食材,科学制定食谱并定期更新,满足老年群体多元化的餐饮需求,保证他们吃得饱、吃得健康、吃得放心。”食堂负责人谢传堂说。

小食堂连接着大民生。蚌埠市统筹考虑老年人口规模、服务半径等因素,科学规划布局养老服务设施,像绿地国际花都这样的老年食堂(助餐点),在2023年建成162个,累计服务约300万人次。

“我们充分盘活社会资源,通过一系列政策支持、宣传引导、保障服务等举措,新建一批、扩建一批、谋划一批老年食堂建设和运营,目前全市累计建成老年食堂(助餐点)515个,其中城市老年食堂(助餐点)293个,农村老年食堂(助餐点)222个。”蚌埠市民政局养老服务科负责人说。

依托已有智慧养老综合平台,蚌埠市9个县区还部署使用老年助餐管理系统,对老年人进行一次性身份信息采集,制作发放“老年助餐卡”,通过“刷脸、刷卡”等方式即可直接享受就餐优惠,进一步推动老年助餐服务信息化、智慧化。

“救助+服务” 寒冬送温暖

■ 本报记者 任 雷

“感谢你们天天挂念,常来看我还带东西,让我这心里怎么过意得去……”1月29日,在利辛县王市镇金李村朱楼庄,80岁的村民郭秀华向慰问人员表示感谢。

“大娘,这两天又要降温了,我们就是来看您身体怎么样,给您带了一床棉被,给几个孩子带点营养品,千万要注意防寒保暖和用电、用火安全,让孩子们安心读书。”利辛县民政局局长魏颂华轻声安抚着激动的老人。

郭秀华是一位坚强的老人,10多年来,一个人靠着七八亩田地和喂养山羊,把四个孙辈拉扯成人并供其读书。如今大孙女大学毕业,小孙子在学习理发,另外两个在读高中。

“郭秀华的老伴和一直单身的大儿子都去世了,二儿子、三儿子先后离婚,撇下四个孩子,一直处于失联状态。”郭秀华家的村包保干部白燕茹说,最近两年,老人身体大不如前,羊也喂不动了,家庭收入锐减。

“去年3月,金李村为老人和三个读书的孩子申办了低保,民政部门也通过慈善协会为读书的孩子提供资助。”魏颂华介绍,近年来,利辛县围绕特困人员个性化需求,探索实施“救助+服务”模式,加快构建以政府救助为主、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的综合救助格局。

“2023年,全镇新增低保132户、180人,截至目前,共有低保对象1449户、2429人,月发放低保金105.7万元,有力保障了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王市镇党委委员陆磊介绍,该镇还进一步强化临时救助“救急难”作用,2023年共支出临时救助资金125882元,确保及时解决38户困难群体的就学、就医等问题。

“大孙女正在准备考研,另外两个也要考大学,小的学了一门手艺,靠着党的好政策,孩子们都能有出息,日子肯定会越来越好。”畅想未来,郭秀华笑容绽放。

入冬以来,利辛县针对低温雨雪冰冻天气,持续加大对困难群众的走访排查工作,走访困难群众3万余人次;征集并圆梦农村留守儿童微心愿,为574名困难留守儿童送去书包、书籍、篮球等心愿物品;开展“寒冬送温暖”专项救助行动,加大低保边缘人口认定力度,全县低保边缘家庭、支出型困难家庭9119人,可享受医疗、住房、教育等专项救助政策,保障困难群众温暖过冬。

“添衣加被”建起“温暖防线”

■ 本报记者 吴永生 本报通讯员 张明菊

“加了这床棉被,晚上睡觉就不怕冷了,心里暖乎乎的。”春节临近,在濉溪县铁佛镇油榨村孙阁孜庄,该镇社会事务办负责人蒋道安来到低保户刘存财家中,送上将1床棉被和1件军大衣,接过防寒物资的刘存财感激地说。

入冬以来,濉溪县聚焦“精准救助、高效救助、温暖救助”目标,积极落实“资金+物资+服务”的救助模式,实施“先临时后长效、先救助后审批、先基础后专项”举措,切实兜住兜准兜牢民生底线,筑起“温暖防线”。

濉溪县民政部门积极落实“主动发现、快速响应、及时救助”机制,指导镇、村充分发挥村“两委”干部、乡村振兴工作队、网格员、社工等各方力量深入摸排,准确掌握困难群众日常状况和基本生活需求,对防寒保暖存在困难的,迅速采取措施解决,确保“不漏一户、不落一人”。

“经过摸排,全村共有困难老人15名,防寒物资已于元旦送至家中。我们还对本村重点区域进行24小时巡查,对居无定所、流落村口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劝导他们到救助站接受救助,发放防寒棉衣和食品,保障安全过夜。”濉溪县双堆集镇赵元村党总支书记王万光说。

濉溪县救助管理机构加强站内应急值守,保证救助热线全天畅通,及时响应求助线索,对前来求助的人员按规定先行实施救助。

“我们将车站、街道、桥梁涵洞、废弃房屋、在建工地、公园等作为重点领域开展巡查,加强救助寻亲、源头治理,让更多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回归家庭、回归社会。”濉溪县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站站长闫栋说,“寒冬送温暖”专项救助行动开展以来,救助站开展街面巡查185次,救助流浪乞讨人员20人次,回访被护送返乡的流浪乞讨人员15人,发放棉衣、棉被等防寒物资30件。

“全县还筹集资金4232万余元,发放至3.27万名困难群众手中。”濉溪县民政局副局长周秀红介绍说,将持续密切关注天气变化,跟进困难群众防寒保暖工作,加强入户走访,了解困难群众需求,落实好民政各项救助政策,为困难群众筑牢防寒保暖坚实防线。

“家门口坐公交,真方便!”

■ 本报记者 刘 洋 本报通讯员 王章志

1月30日上午,在距离枞阳县城60多公里的枞阳县钱铺镇鹿狮村公交候车点,村民们一边聊天一边等待公交车。

“我俩又碰到了,你是去镇里还是县城?”刚上公交车,今年67岁的钱恩寿就和熟人打起了招呼。坐在干净整洁又平稳的车厢内,望着外面美丽的风光,钱恩寿夸起了公交好,“要不是有了便宜方便的公交车,我们也不能动不动就去镇里和县城逛。家门口坐公交,真方便!”

钱恩寿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来自于枞阳县城乡客运一体化建设。为做好“车轮上的民生”,解决群众特别是农村居民出行难、出行贵、出行慢的问题,枞阳县围绕打通大循环、畅通微循环,于2018年采用PPP模式实施了城乡公交一体化项目。

“目前,我们已经投放了228辆纯电动新能源公交车,实现16个乡镇、190个建制村公交全覆盖,每日运行公交1620 班次,日均客流量 2.67万人次,合计每天运行公里数约4.4万公里。”枞阳县公交公司经理张文明表示。

公交要“通”更要“优”。实现城乡公交全覆盖后,枞阳县根据城乡客流运乘需求,进一步优化客运站、换乘点、候车亭的设置,建设农村候车点1300多个,新改建交通综合服务站3个,即便在最为偏远的村,也能保证一天往返至少4趟车。

“过去的小客车去一趟县城要10元,班次还少。现在公交车直接开到家门口,差不多25分钟就有一班,票价也只有原来的一半。”经常乘坐102路公交车去县城的钱桥镇钱桥村村民荣光怀告诉记者,他经常乘坐公交车去置办货物、拿取快递、售卖农产品。

坐着202路公交车来到枞阳县白梅乡大岭村,该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汪忠告诉记者,公交开通促进了沿线农产品流通,村里依托城乡公交一体化交通优势,成功对接引进了药用丝瓜种植项目。

“项目发展起来了,我们的村集体经济收入也水涨船高,去年超过了60万元呢。”汪忠开心地说,如今越来越多的村民通过到镇上售卖瓜果蔬菜等农产品实现增收,大家从事特色种养业的积极性明显提高,还有不少村民在丝瓜种植基地里从事搭架、栽种、除草、施肥等工作,实现了就近就业。

    相关新闻
高质量发展力争开门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