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要闻
【新春走基层】返乡行李箱
来源: 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2024-02-07 08:19:14 责编: 武静

“荣誉证书”启新程

■ 本报记者 任 雷 本报通讯员 孔 凯

1月31日,亳州高铁南站入站口,东南大学亳芜园区现代中药研究中心负责人孙伯旺一手拉着行李箱,一手与同事挥手告别,3个多小时后,他就能回到南京的家中。

“亳州的花茶有名、牛肉好吃,家人让我带点回去。”孙伯旺告诉记者,因为往返方便,行李箱里并没有带太多的东西,除了花茶和牛肉,还有一张荣誉证书——2023年,孙伯旺被授予安徽省推动长三角地区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优秀个人。

2023年1月,东南大学亳芜园区现代中药研究中心正式启用,孙伯旺带领研发团队,结合亳州中药材资源优势,开展中药资源化利用和化学药合成等研究。

“亳芜园区环境优越、充满活力,在资金、场地和对接企业项目等方面,为我们中心的发展提供了大力支持。”孙伯旺介绍,“十四五”以来,亳芜园区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重大战略机遇,启动“科技亳芜”战略,陆续与省内外高校联姻,设立了上海大学亳芜创新中心、复旦大学张江研究院亳芜创新创业中心、东南大学亳芜园区中药研究中心、亳州学院亳芜科技创新中心等10家产业技术研究院,推动政产学研合作,不断提高园区“含技量”。

一年来,令孙伯旺感受深刻的还有亳州企业研发理念的变化。

“刚到亳州时,当地药业企业倾向于通过开发具体产品测试市场反应。现在很多企业更习惯通过对某种中药材的深度研发,开发一系列产品去开拓市场。”孙伯旺说。

2023年,该中心与亳州市芊荷药业有限公司、安徽亿人安股份有限公司、亳州楚王制药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安徽御轩堂花茶食品有限公司展开深入合作,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亳州是全球最大的中药材交易中心,作为‘世界药都’,其具有长三角其他地区不具备的独特优势,我们中心一年前来到亳芜园区,正是看中了这一点。”孙伯旺表示。

展望新的一年,孙伯旺说,中心将坚持与企业家交朋友、到市场中找课题、进车间里写文章的工作方法,持续聚焦中药材鉴定方法标准化、中药材保存科学化、中药现代化、中药国际化及中药材下游产品多样化等工作方向,用科研的力量助推亳州世界中医药之都建设。

难舍家乡“好味道”

■ 本报记者 张玉芳

2月1日下午,在宿州火车站,背着黄色蛇皮袋的王开红在人群中非常显眼。

“大哥回家过年,都带了啥?”“烧鸡!”说着,王开红打开了蛇皮袋,拿出两只烧鸡,“这是今天现做的鲜烧鸡,还有真空包装的。”王开红对记者说,这是家乡的埇桥苗庵烧鸡,孩子们从小吃这个长大,带些给孩子吃。

王开红是埇桥区苗庵镇苗庵村人,曾在当地开摄影店。“后来有了智能手机,摄影店生意就不行了,正好孩子在合肥成家立业,我和老伴跟过去照顾,到合肥有十来年了。”前不久,王开红回老家办事,然后再赶回合肥过年。

“家乡变化太大了,原来到处路都窄,晚上出门上哪都黑漆漆的。现在宿州大道、天门大道、洪河路,回来一走那得劲得很,绿化还漂亮。”王开红连连感叹,拆掉旧房子的亲戚们都过上了新生活。

“原先外出打工,午收秋收还都要回来一趟。现在地都租给人家种大棚,一亩地800元,别提多省心!厂子也多了,以前人都上外地打工,现在外面人反而来我们这打工。”一旁的杜大爷说。

杜大爷手上拎着两个鼓囊囊的塑料袋,记者打开一看,上面是两大包香喷喷的馓子,下面全是馍和包子。

“西关菜市场买的馓子,闺女最爱吃。芝麻馍还有干菜包子都是超市买的,还得是咱宿州的馍好吃。”杜大爷的闺女在南京成了家,老伴过去带孙子,平常他一个人在家生活。春节前,杜大爷要去南京和老伴、闺女团聚。

“现在条件好,一个人在家也快活。”杜大爷过去住的是城中村,全家人挤在一间半房子里,没有卫生间,上趟公共厕所都得好半天。后来拆迁搬进了小区,生活越来越舒心。“小区有健身器材,没事就在小花园里散散步。创建文明城市以后,人的素质也高了,随地扔烟头、扔垃圾的人少了。”杜大爷感受更深的还有交通,五六年前到南京的车站站停,时间长。现在宿州到南京的快车一般三个小时,坐高铁一个小时就到了,越来越便捷。

烧鸡、馓子、馍……让宿州人念念不忘的味道,无论身在何处,味蕾的记忆不变。行李箱里装着的“老味道”,蕴藏着对新生活的感恩和家乡新貌的惊喜与自豪。

新“宣”礼物带回家

■ 本报记者 罗 鑫 张敬波

新春将至,游子归乡。在外漂泊了一年的人们都迫不及待地收拾好行囊,踏上回家的旅程。“高铁票难抢,今年我打算自驾回老家。”今年29岁的冯亚鹏告诉记者,他老家在河南省开封市,一毕业就来到宣城创业,已在这里打拼了6年。

从一开始工作上的手忙脚乱到现在的游刃有余,冯亚鹏对宣城有了很深的归属感。他的汽车后备厢塞满了宣城特产,还额外带上了许多印有宣城标识的文创小礼品,像宣城扬子鳄景区的文创小书包,水东古镇的枣木梳等。

“‘宣城,宣纸上的山水画卷’,这句城市宣传语,我印象很深。宣城好山好水好人文,我带些小礼品回家,也希望家里人能来走走看看!”冯亚鹏对记者说,“我在宣城住的老旧小区改造后,还新增了许多充电桩,新能源汽车也越来越多。宣城的新能源和汽车零部件产业都是主导产业,明年我准备也换一辆新能源汽车,既环保又经济。”

冯亚鹏发现,这几年自己经营的奶茶店,消费群体有了变化,以前大多是中学生,现在上班白领越来越多。“宣城的就业政策更灵活高效,不仅开展了‘暖民心’创业技能培训班,举办了许多就业招聘会,还出台了‘宣十条’政策引才留才。年轻人在宣城,可以一展身手!”冯亚鹏说。

老家位于浙江省东阳市的何志钢和妻子也准备自驾回家。“这几年宣城的长三角‘朋友圈’越来越宽广,高速、高铁也越修越好。前年宣桐高速浙江段通车让我现在回老家比走宣广线节约大半个小时,是实实在在的受益者!”何志钢告诉记者,当时他把高速开通的消息第一时间转发家庭群,全家都特别兴奋,亲人之间更“近”了。

何志钢在宣城工作生活了近20年,已经融入了宣城。今年过年,如往年一样,他和妻子在汽车后备厢里带上了宣城美食——鸭脚包、鸭翅、香干、宣州鸡、宣木瓜等农特产品。

“这个鸭脚包、鸭翅、香干又叫‘水阳三宝’,我是百吃不厌,老家亲人也喜欢,特别适合馈赠亲友。现在,宣城也在精心做好‘农头工尾’‘粮头食尾’‘畜头肉尾’增值大文章。过年期间,这些产品都卖得火爆,还要提前预订呢。”何志钢说,“欢欢喜喜过大年,少不了我们后备厢的新‘宣’礼物。”

“老字号”店销售旺

■ 本报记者 陈 成

1月29日,在位于安庆市倒扒狮历史文化街区的麦陇香蛋糕店内,来自芜湖的李媛女士正认真地挑选着商品。

“我到安庆工作后就是这里的常客,明天就要回老家过年了,想带点给亲戚朋友尝尝。”经过一番挑选,李媛买了十盒龙须酥。“今年是龙年,吃这个特别应景。”李媛说。

麦陇香是一家有着百年历史的“中华老字号”企业,专注于传承中式糕点。近年来,该公司在坚持用古法技艺守住产品口感的同时,在产品设计和包装上不断推陈出新,打造个性化品类。

春节前后是麦陇香的销售旺季。记者看到,古色古香的店铺内堆着几十款不同类型的礼盒包装产品,售价从78元到298元不等。

“这款‘寻味安庆’礼盒最受顾客喜爱,礼盒里有墨子酥、绿豆皇等店内招牌产品。”麦陇香售货员吴丹拿起一盒包装上印有黄梅戏女驸马卡通形象、振风塔、焚烟亭等“安庆元素”的礼盒热情地向记者介绍。

“我们最近新推出了几款养生产品礼盒,比如这款北冬虫夏草银耳羹,销量也不错。”吴丹说。

除麦陇香外,安庆还有胡玉美、余良卿等“中华老字号”企业。近年来,安庆市通过打造“老字号”展会、开设“安庆老字号之窗”、政策扶持开店等举措,努力让这些“老字号”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机”。

距离麦陇香不远的沐集家百货店是一家专注于设计、制作、销售安庆文创产品的商店。

在店内,倒扒狮街牌坊造型冰箱贴、安庆地图形状的钥匙扣、印有安庆老照片的明信片等文创产品,设计精美可爱,吸引了不少游客的目光。

逛了一圈后,来自南京的杨林购买了两本空白卷轴,并小心翼翼地在上边盖上整套安庆城市印章。

“文创产品不仅美观,还有很深的文化内涵。这次回家过年,特地来这买点文创产品带给好朋友,想让他们也能知道安庆、认识安庆。”杨林告诉记者,他目前在安庆一所高校读大一,这半年来,他去了安庆不少地方,被这里厚重的历史文化所吸引。

“姜”来更好开心年

■ 本报记者 刘 洋

“今年给家人准备的铜陵白姜来头可大了,它的种植系统可是安徽省第一个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呢!”2月1日,距离春节不到10天,在安徽博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工作的柳斌,准备好了过年回甘肃老家要携带的礼物,其中几盒不同风味的铜陵白姜是返乡行李箱中的“重头戏”,“重是有些重,但是东西确实好,是馈赠佳品,属于必带品。”

柳斌所在的安徽博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位于铜陵市义安经开区。落户铜陵以来,企业稳步发展,去年,博日生物医药产业园项目竣工投产。作为总经理办公室主任,柳斌的工作格外繁忙,但工作之余,他还是会抽空行走铜陵,感受这座江南城市,寻找当地的特色美食、独特风光。

“铜陵被称为‘八宝之地’,铜陵白姜便是‘八宝’之一,从种姜到腌姜、吃姜都很有文化特色,特别是每年秋季白姜上市的时候,家家刮姜、腌姜,姜香满城。”柳斌对记者说。

铜陵白姜以“块大皮薄、汁多渣少、肉质脆嫩、香味浓郁”闻名,素有“中华白姜”的美誉。在寒冷的季节里,吃几片口味独特的铜陵白姜,不但是人间美事,还有益身体健康。“我个人钟爱甜口的糖醋姜、蜂蜜白姜,所以给家人准备的也以糖醋姜为主。”柳斌说。

过年返乡行李箱里给家人带去甜嫩可口的铜陵白姜,彰显的是一份思乡之情,捎去的是一份感恩之心。

“长年在外工作,基本顾及不到家人,今年我准备在合适时间带着家人到铜陵来一次旅游,品尝原产地白姜,感受江南城市魅力。”柳斌告诉记者,在铜陵工作两年,这座城市给他留下了美好印象。除去各色美食外,蓬勃发展的城市、颜值美丽的乡村、独具特色的景点都十分值得“打卡”。

年味渐浓,归乡心更切,但这两天,柳斌依然在忙着春节的工作安排。“把手头的工作安排好,回家过年更安心,也希望每个人都能够和我一样过个红红火火的开心年。”柳斌表示,新的一年自己仍然将立足岗位服务企业做强、服务铜陵发展。他坚信,自己、公司以及铜陵都会“姜”来更好。

    相关新闻
池州一站式解决农民工工资信访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