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貌换新颜 乐见乡村美
腊月二十三,北方小年,从江苏昆山回到家乡宿州市埇桥区大店镇四铺村的蔡新年正忙着打扫家里的卫生。
“现在村里环境这么好,我可不能拖了后腿。”蔡新年告诉记者,现在村里环境一点也不输城里小区了。
随后,记者来到村委会旁边的文化活动广场,看到广场四周种满了绿植,广场中央搭起了文化大舞台,架起了篮球架和乒乓球桌。白天,年轻人和孩子们在这里打球;晚上,老人们跳广场舞,各得其乐。文化广场对面是新建的法治主题公园,原先几乎废弃的村塘经过整治,铺上了护坡,周围也种满了绿植。
据四铺村党总支书记张玉杰介绍,广场原先都是破旧的老房子,杂草丛生,泥泞不堪。后来,村里争取到美丽乡村中心村项目,便下定决心开展人居环境整治。
“我们对房屋、道路、绿化都做好方案,然后按照‘拆旧、修路、建新、规章’的思路一步步实施。”张玉杰告诉记者。
万事开头难,一说到要拆除废弃猪圈、破旧老屋,村民都不理解不支持。村“两委”便让党员干部带头,有觉悟的村民先行。
清理垃圾、拆除废旧棚圈、整修道路、改水改厕……仅仅两三个月时间,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原先不支持拆旧的村民,也主动跟着大家一起清理破屋。
四铺村坚持花小钱、办大事。村庄绿化使用乡土树种,农户门前院内集中打造小菜园、小果园、小花园,节约了成本,美化了环境,也给群众增加了收入。同时,努力实现“面子美”向“里子美”转变。村里成立“一约四会”(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村民议事会、禁毒禁赌会),推进农村移风易俗,逐步形成社会文明新风尚。
“我们开展人居环境提升擂台赛,对全镇15个村进行季度考核,对前五名的村给予奖励,对排名靠后的村进行约谈。通过比学赶超,全镇人居环境全面提升。”大店镇宣传委员陈庆侠说。
(本报记者 张玉芳)
围炉话村景 共谋新发展
2月1日晚,一场新春座谈会在庐江县罗河镇鲍店村的乡村民宿内举行。回乡过年的村民围坐在炉火旁畅聊。
鲍店村村委会委员王怀鼎首先打开话匣子:“向大家报告,2023年,咱们村吸引了10多万人次前来观光旅游,体验农家生活。村集体收入有100多万元,其中旅游收入60多万元。”
这几年,鲍店村利用山水人文资源,发展“一山一水一村一田”农文旅融合项目,打造田园综合体。村里老房子改造成新民宿,小乡村办起了乡村振兴大讲堂,开发出水果采摘、农事体验等活动,吸引了大批来自合肥及长三角其他地区的研学旅游团。
2023年,村里结合和美乡村建设要求,新建了游客接待中心和大型停车场,打造了1500多亩高标准农田,栽种了2万株山核桃树。
“村里环境变得更整洁、更美丽了,游客也更多了。”鲍店村“春风小院”家庭民宿管家徐璐璐指着手机App上自家民宿“满房”的订单页面高兴地说。
徐璐璐正是在2021年参加完村里的新春座谈会之后,看到家乡旅游产业兴起,决定回乡办民宿。如今,生意做得风生水起。
游客有需求,村里必安排。鲍家村阳家墩景区管委会办公室主任徐正日列举了春节期间的活动:“年三十晚,景区有乡亲们自编自演的‘村晚’;大年初一,可以登上黄山寨看日出,也可以到种植基地采摘,或在农家乐自己动手做几个好菜……”
常年在外承包建筑工程的村民鲍胜祥不禁感慨:“每年回家都有新变化。眼看着村里山绿了、水清了,产业也旺了。”座谈会还没结束,他已盘算起来年后回乡的打算。
鲍店村新春座谈会已连续举办10年。目前,已引进了20多位乡贤能人,种植了1400余亩苗圃、1500余亩茶叶,打造农文旅产业10多项,兴办大众民宿30多家。
(本报记者 丰 静 本报通讯员 钱良好)
心系异乡客 情暖返乡路
2月2日一大早,在杭州市经营餐馆的霍山人储长青、张品夫妇俩就忙活开了,和几名员工吃一顿“年饭”后,他们就准备回霍山老家过年。与往年不同,今年的火车票已经由霍山县人社局和邮政公司为他们提前准备好了。
“感谢政府这么暖心的安排,免费接我们回家。”储长青说。
为了帮助霍山籍在外务工人员顺利返乡团聚,霍山县人社局联合县邮政公司,赶赴杭州、上海、武汉等地,开展“接您回家”活动。在铁路部门的帮助下,杭州往六安方向动车安排4个车厢,免费提供车票,迎接在杭务工、创业、求学的近300名霍山老乡回家过年。
当天下午,在杭州东站候车大厅,霍山老乡们聚集在该县工作人员举着的“接霍山老乡回家”标语牌下。
“今年,县里又出台了很多惠民政策。2月6日,在霍山经开区有一场专门为大家举办的返乡人员就业招聘见面会,欢迎大家来看看。”在返乡的列车上,霍山县人社局工作人员挨个分发《致全县返乡就业创业人员的一封信》《霍山县2024年“春风行动”企业用工信息汇总表》。
“每年回来,都能感受到家乡发生的变化,企业和岗位越来越多了,县城也越来越繁华热闹了。今年过年,我打算好好了解一下,争取过完年不出去了,就留在老家就业。”霍山县在外务工人员储成林说。
“组织这次‘接您回家’活动,有招才引智的目的。”霍山县人社局党组成员、县公共就业中心主任汪涛告诉记者,该县有几十家大型企业提供了丰富的工作岗位,县里也准备了线上线下的招聘活动。
“今年回家格外温馨,没想到家乡政府这么惦记我们、关心我们,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了家乡的温暖。”2月2日晚上,辗转千里终于回家吃上团圆饭的潘兴梅夫妇在微信群里激动地说。
(本报记者 袁 野 本报通讯员 张金柱 陈 波)
学子家乡行 引才助振兴
“寒假回家的这段时间,我通过参加2024年铜陵籍学子家乡行系列活动,更加真切感受到了家乡发展的活力。”提及返乡以来的收获,哈尔滨工程大学大四学生查路遥开心地说。
为增进青年学生对家乡了解、搭好平台助力在外青年返乡就业,1月26日至27日,铜陵市组织开展了2024年铜陵籍学子家乡行系列活动。两天时间,200余名铜陵籍大学生观看了铜陵城市宣传片、聆听了铜陵引才政策介绍、实地走访了部分铜陵企业,还有不少大学生参加了专场招聘会。查路遥便是此次活动的参与者之一。他告诉记者,自己虽然是土生土长的铜陵人,也知道铜陵是工业城市,但真正走进铜陵的企业车间还是第一次。已经成功保研的他,将在读研阶段把所见与所学结合,期待毕业后能够有机会回到家乡、服务家乡。
与查路遥不同,西南石油大学学生曾灿琪走访了铜陵犁桥水镇等特色景点。
夜幕降临,从犁桥水镇的景区入口前行,道路两侧是高高挂起的大红灯笼,沿着曲折水系布设的夜景灯带宛如一条亮丽的丝带。穿越牌坊、跨过拱桥,迎接新年的灯展映入眼帘、璀璨夺目。踩着景区表演的时间节点,观看一场非遗“打铁花”,看十几米高的金色火花在夜空中绽放,美不胜收。
“没想到,我的家乡有这么美丽的景点。”曾灿琪告诉记者,她将家乡的美景分享到了朋友圈,同学们看后都纷纷表示要前往铜陵“打卡”。
近年来,铜陵市一手抓推动高质量发展,一手抓创造高品质生活,在产业发展、企业培育、生态改善、景点打造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当前,该市正在推进建设“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市”,富有活力和魅力的铜陵正在广泛邀约有志青年加入铜陵、与铜陵共进。
“我会更加积极推介美丽的家乡,努力成为家乡美景推荐官、引才小能手,为家乡发展助力。”曾灿琪说。
(本报记者 刘 洋)
古城年味浓 “醉”了游子心
“汉风擂鼓,楚水抚琴,皖曲再弹中国韵;旭日铺宣,神龙执笔,彩霞又绘定湖春。”“淮水靖澜,著一部龙章,犹传故事;寿春追梦,振九天鹏翼,还数今朝。”……2月2日,随着大红的帷幔徐徐落下,4副巨大且寓意美好的春联呈现在人们眼前,古朴的城门搭配喜庆的红色春联,为整个寿县古城增添了浓浓的年味。
“古城挂春联,太壮观了!”在上海打拼近20年的魏良丰回到家乡,他到城墙下打卡、品春联之韵、赏书法之美、观城墙之景色,不禁感慨家乡的变化。
魏良丰在上海创建了道行仓储技术(上海)有限公司、寿州(上海)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还担任上海市寿县商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
“过年离不开地道的家乡味,我们将举办寿州古城新年入城礼,开展敲‘福钟’、击‘寿鼓’、迎‘吉祥’活动,在报恩寺街区举办民俗文化节活动。”寿县县委宣传部部长王亚辉向魏良丰介绍当地文化惠民活动。
近年来,寿县深入挖掘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促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做大做强文化产业,推动文化强县建设,积极创建国家5A级景区。如今,寿县入选“长三角高铁旅游小城”,安徽楚文化博物馆获评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
楚金币、春秋三足羊首铜尊、东汉嵌松石镂空龙纹金带扣……魏良丰来到安徽楚文化博物馆,被眼前的展陈所震撼。体悟楚国的辉煌文化,感受文物凝结的厚重历史,将他的思绪带回那段金戈铁马的岁月。
当晚6时,寿州2024年新春灯会系列活动正式开启。护城河上,大型莲花灯变幻着色彩,沿着宾阳门景观大道至报恩寺街区,各种古朴典雅的宫灯造型优美,让人眼花缭乱。正在欣赏古城灯会的魏良丰告诉记者,此次回乡过春节,他会重点考察家乡的文旅资源,帮助寿县积极对接上海市,加快文旅产业发展。
“千年古城、魅力楚都,诚邀四海宾朋、八方来客!”寿县县长孙奇志告诉记者,要让四海的宾朋、归家的游子和父老乡亲们,体验楚风汉韵文化,享受地道寿县年味,热热闹闹过个吉祥年。
(本报记者 柏 松)
营商环境优 企业发展快
“在怀宁工作快两年了,我感受最深的是当地政府部门的为企服务意识和优质的营商环境。”1月31日,位于怀宁县马庙镇工业园的安徽国宏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内,负责人林超告诉记者。
国宏公司是一家生产销售无纺布的企业,于2020年签约落地怀宁。记者采访当天,正值公司放假前一天。中午,林超接到马庙工业园变电所的通知:放假期间可以将变压器报停,报停后不产生费用。
“一天能节省3000元,按照放假15天来算,累计能省下4.5万元呢。”林超高兴地说。
“我刚从老家浙江来怀宁工作时,内心忐忑,很担心办事摸不到门路。”林超告诉记者,工作一段时间后,他发现这种担心是多余的,企业遇到问题,只要向镇里反映,都会得到积极解决。
近年来,怀宁县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建立健全政企沟通“线上+线下”对话机制。线上,多渠道受理企业诉求,形成“线上交办—定期督办—反馈结果—企业评价—对账销号”的闭环管理模式;线下,怀宁县委、县政府主要负责人每月定期开展企业服务日活动,深入企业一线,与企业家面对面交流座谈,对企业提出的问题进行督办,确保事事有回音、件件有落实。
同时,该县还建立帮办代办工作机制,组建帮办代办员队伍,形成项目代跑、表格代填、材料代交的“全链条”式代办服务体系。
“正是怀宁县政府各部门的精准服务,公司才能稳健发展,去年产值达到1.5亿元。”林超坦言,怀宁的发展速度远超自己的想象,刚来时,厂房周边还是一片荒凉,现在已是高楼耸立。
“当时,我们还看上了公司旁边的100亩地,一犹豫,就被其他公司拍走了。”林超略显惋惜地说。他告诉记者,公司将会在怀宁县加大投资力度,生产薄膜制品,向产业链高端领域迈进。
(本报记者 陈 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