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二级研究员、科研管理处处长戚仁德,出生于寿县的一个农村家庭。祖祖辈辈与农田为伴,他对农业既熟悉又亲切。1989年,在高考填写志愿的时候,戚仁德毫不犹豫地选了一所没有“跳出农门”的大学——安徽农学院(现为安徽农业大学)。
“做植保工作是为农作物‘把脉问诊’,为农户排忧解难,植保人也被农民亲切地称呼为‘庄稼医生’。”老师在开学第一课上的话,戚仁德记忆犹新。
“以前,以为植保就是打农药,没想到植保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涉及植物学、动物学、微生物学、农业生态学、土壤学、栽培学等专业。”大学四年,戚仁德对植保专业的认识逐渐清晰,愈发喜欢。
1993年大学毕业后,戚仁德被分配到省农科院植保所(现在的植保与农产品质量安全所)。戚仁德清楚记得,他参与的第一个课题是关于杀灭白酒厂酒曲里的药材甲、黄斑露尾甲等害虫。这些害虫啃食曲砖,对大曲生产造成直接影响,进而影响酒的产量和风味。如果直接对酒曲施用药物,会对酒曲造成污染。
面对这个难题,戚仁德灵机一动,“能不能来个调虎离山?”他考虑利用曲虫的趋光性,在曲房内悬挂白炽灯,灯下放置盛有药液的盆子,曲虫扑灯时会落入盆内而被杀灭。他开展试验并大获成功,试验结果也以论文形式公开发表。
“干植保就是与天斗,与病虫害斗。”戚仁德坚定地说。由于化学农药具有防效好、见效快等优点,一些地方过分依赖农药,导致病虫抗药性上升、防治效果下降、农业面源污染加剧等后果。特别是进入21世纪,农产品的农药残留超标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能否在减少农药和化肥的情况下,保持农作物的稳产增产?
水稻是重要的粮食作物,戚仁德等人通过大量调研,发现安徽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境内水稻籼粳糯混种、早中晚稻齐全,致使病虫发生的桥梁品种和寄主多,稻曲病、纹枯病、稻飞虱等病虫为害严重。而生物农药具有对病虫害选择性强,对人畜、生态环境安全等特点,其研发应用是病虫害绿色防控的重要方向。
戚仁德瞄准这一方向,以危害最重的纹枯病、稻曲病、稻飞虱等为对象,组织团队,从规律研究、产品研发、方法创新、集成推广等层面,研发适宜绿色防控使用的新技术、新产品。经过不懈努力,团队研制出获农业农村部登记的生物农药10%井冈·多粘菌WP和多种农药减量增效专利配方。
科学用药,对于防病治虫降农残也非常关键。戚仁德提出了“预防秧田期、放宽分蘖期、保护成穗期”的用药策略,创建出一套以非化学防治为基础、以“三前三防”为重点、“两期两治”为补充、简便易行的中稻主要病虫害全程绿色防控技术模式,该模式不仅减少稻田化学农药施用2~3次,减少用量25%以上,而且将综合防效提高了约5%。
该技术模式既保障了水稻的生产安全,又保障了稻米质量安全和农业生态安全,于2020年获安徽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21年、2022年被安徽省农业农村厅继续作为主推技术在全省推广。近日,该模式又被全国农技推广中心遴选入“百套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模式”在全国推广,现已累计推广应用近亿亩,创社会效益约50亿元。
多年来,戚仁德起早贪黑、爬坡下滩,成为寒暑和风雨中的“逆行者”。但是,戚仁德说:“我没觉得苦,因为我就喜欢干这个事,能为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和人民群众的饭碗作出贡献是一件很令人自豪的事。”
2013年以来,戚仁德主持农业农村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家重点研发等省部级重大项目(课题)5项,主持制定安徽省地方标准9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4篇,获授权发明专利17件,主持获得安徽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二等奖1项,参与获得省部级奖励6项、中国植保科技奖一等奖1项、大北农科技奖植物保护奖(共享)1项,为促进水稻、小麦、蔬菜等产业绿色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