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要闻
【寻梦和美乡村·驻村日记】面包“中西合璧” 创意“土洋并举”
来源: 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2024-03-15 07:58:54 责编: 武静

3月14日,来自宝岛台湾的许若侠与妻子黄敏,在自家的溪边55面包咖啡店里做面包。本报记者 范柏文 摄

2024年3月14日 星期四 多云

把徽州腊肉放进萝卜丝饼,徽州产的番茄、干辣椒揉进意大利面包,徽州豆腐乳融入法棍的蘸酱中……这些创意吃法,在古村走红。

穿过西溪南的网红石板桥,进村的第一个小桥左手边,来自宝岛台湾的许若侠与妻子黄敏,在自家的溪边55面包咖啡店里忙着招呼顾客。

许若侠夫妇曾在桂林、苏州、阳朔等旅游城市开过咖啡店。一次偶然,夫妻二人受朋友邀请来西溪南游玩,置身于粉墙黛瓦、小桥流水之中,两人心中有了同样的想法,这里就是“心所安处”。

2020年,许若侠夫妇开始在西溪南创业、生活,开办了一个集住宿、餐饮、文创等于一体的西式餐饮店。随后,因为其“西式手法+徽州古老元素”的创意组合,面包火了,每天订单应接不暇,大多是北京、上海的线上客人。

“刚来的时候,西溪南的文化、商业还没有形成气候,我们算是第一家了。”许若侠说,为了寄出新鲜的面包,他要从凌晨4点一直忙到上午10点,下午才稍有闲暇。

面包店的前身,是一幢徽州古民居,出于喜爱,许若侠进行了设计改造。“古民居改造秉持修旧如旧,不改变主体结构和原来面貌,主要是提升居住舒适度。”许若侠说。

这是一座400年老宅,它在改造中完全保留了一层原有的样貌,二层则改造成了现代民宿。无论是四水归堂的天井,还是古朴宽敞的前厅,建筑里既有岁月斑驳的痕迹,也有现代生活的美学。目前,在整个西溪南有56家这样的民宿,改造过的徽派民居用于“民宿+生活创意”。

“在老宅里卖咖啡、面包,是想为徽州古民居的活态保护和利用,贡献自己的力量。”许若侠坦言,“我们更想做的是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融入现代思维,让古民居焕发新活力。”

春日里的西溪南,游客往来频繁,一些游客走累了,会到许若侠的店里坐一坐,尝尝面包、品品咖啡。许若侠说:“这几年积累了许多回头客。现在物流非常方便,长三角地区的订单,一般能在24小时内给客人送到。”

“法棍面包香脆的口感和徽州豆腐乳香味融合,是一种很奇妙的味蕾体验。”来自上海的游客蕾蕾说,西式食物用了中式蘸酱,尝起来有特殊的感觉,这种古村创意食物组合让她印象很深刻,会推荐更多朋友来试试。

这几天,许若侠在琢磨将徽州酒酿饼跟一款英式面包融合在一起。“面包是舶来品,我觉得中国人应该要有自己的面包。我准备先从徽州开始,把古老徽文化元素融入面包的设计制作中。”许若侠说。

谈到面包的文化创意,许若侠表示,最早在上海吃到腌笃鲜就记忆深刻,后来觉得咸肉是起源于徽州,而西溪南又是徽州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这就有了可以在此基础上发挥创意的愿望和可能。

由于面包等创意产品广受欢迎,今年,许若侠夫妇准备在邻村再开一家面包工坊,扩大面包生产。“为周围村民提供就业岗位的同时,也可以吸引青年人返乡就业、创业。”许若侠说,今年还将做品牌规划,从他做面包的故事开始讲起,希望能给想来乡村发展的年轻人带来技术、产品培训支持,打造年轻人乡村创业的工具包,让他们在古村里开店有成熟的产品线支撑,让徽州更多古村拥有乡村面包店。

乡村面包店、乡村咖啡馆也并非突然出现,而是随着人们消费习惯的变化及乡村特色休闲旅游业的发展,在原有的旅游六要素和吃、住两大板块基础上,拓展出来的新兴餐饮业态,它是西溪南乡村旅游中一种时尚休闲元素的补齐,是城市群体乡村休闲需求多元化的表现。

在西溪南,从乡村面包店、咖啡馆到文艺小酒吧、时尚旅拍,一批细分生活创意领域的门店在聚集,形成了小而美的新时代乡村旅游生活方式集群。

■ 安徽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 黄 伟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