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合肥市坚持以“民声呼应”工作为统揽,坚定不移推进惠民生、解民忧、暖民心,近3年民生支出3400多亿元、占财政支出比重85.9%,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长8.1%、居万亿城市首位,多次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一是全心全意惠民生。高效率办好“民声呼应”,组建工作专班,1天实地核查,3天办结一般性问题,7天拿出复杂问题解决方案,87件涉肥事项全部妥善处理。建设市级“民声回应”平台,整合8个诉求反映渠道,实行“群众点题、平台析题、部门解题、督查核题、群众阅题”闭环办理,12345热线去年受理诉求460万件、办理满意率99.9%。机制化解决民生难题,通过“人工智能+民生诉求”定期形成分析报告,对共性问题逐个研究、制定政策,去年出台医保网上购药等制度性举措,推动从解决“一个问题”向解决“一类问题”转变。全方位推进共建共享,建立市政府常务会公众参与决策制度,聘请城市管理、民生工程等义务监督员,拓宽群众共建共治渠道。
二是千方百计解民忧。疏通民生难点痛点,攻坚“安置难”,近3年治理完成33.7万套、惠及群众55万人,今年4月底将动态清零。启动104个“城中村”改造三年攻坚行动,不到一年完成征迁470万平方米、占总任务58%。缓解“出行难”,城市二环全线贯通,轨道交通连接市县,交通拥堵指数由3年前的全国前10位好转到40位。解决“物业管理难”,建立“红黄牌”和信用惩戒制度,业委会组建率一年间由20%提升到78%、服务热线投诉量下降40%。化解基层纠纷矛盾,创新“五星”分级接访机制,市领导牵头办理最复杂信访事项,信访积案化解工作全国优秀。整合司法、调解、信访等力量, 建立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98%以上矛盾纠纷在基层妥善化解。兜牢基本民生底线,建立匹配经济增长的社保标准增长机制,去年一揽子提升6项社会救助标准,低保达到长三角中上游水平。上门服务重度残疾等“八类特殊群体”,全面监测63.9万困难群众,坚决防止冲击道德底线的事情发生。
三是用情用力暖民心。高标准推进十大暖民心、50项民生实事行动,去年整合推出109件“为民优服务”事项,公共就业、普惠托育等10多项工作入选国家试点示范。大力促进就业创业,全国首创“三公里”就业圈,帮助8.4万名残疾人、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近就业。全国率先推出稳岗贷、创业贷,援企稳岗资金覆盖岗位200万个,三年近100万大学生来肥创新创业。办好人民满意教育,近3年新建学校325所、平均每3天建成1所,建立重点地区学位紧缺情况预警处置机制,入选全国义务教育教学改革试验区。深化产教融合,规上工业参与校企合作比例超75%,产教城互融共生经验成为全国典型。守护人民身体健康,实施“名医名科名院”工程,千人口医生、护士数三年分别增长18%、25%,获批建设5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总量居全国第二。关注关爱“一老一小”,构建城乡全覆盖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在全国省会城市率先开展老年助餐立法,养老服务满意度全国第一。打造“15分钟普惠托育服务圈”,千人口托位数4.26个、较3年前增长1.4倍,获批全国婴幼儿照护服务示范城市。营造美丽生态环境,巢湖水质创1979年有记录以来最好水平,空气质量优良率达86%、创10年新高,先后获评中国气候宜居城市、国际湿地城市,绿色生态正成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下一步,合肥市将认真落实本次会议精神,进一步健全完善“民声呼应”工作体系,加快打造全省促进共同富裕先行区,奋力在惠民生、解民忧、暖民心上走在前、作示范。(本报记者 许蓓蓓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