椁室布局如何探明,墨书文字如何阅读,大量木俑如何保存?
在武王墩一号墓考古发掘现场,一个2200平方米的考古实验楼,展示了综合运用各种科技手段在武王墩考古项目文物保护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实验室里,分门别类存储在去离子水中的200多件木俑,引起了大家的关注。木俑从椁室内提取出来,必须尽快用海绵或塑料薄膜进行包装、缓冲、保湿,防止其干燥,然后运到实验楼及时进行清理。
“漆木器文物运到实验室后,一般会及时开展室内初步清理,然后浸泡于去离子水中,使漆木器处于稳定状态。”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研究员、武王墩考古项目文物保护负责人张治国介绍,如漆木器表面有描金、描铅等工艺,根据彩绘保存状况,可先进行适当加固后再入水浸泡。
楚国是纺织品大国,一些木俑身上同样发现了纺织品,是衣衫,还是帽子?因为以肉眼看不出来它是什么,所以研究人员通过扫描电镜、红外技术等手段,甚至是对一些痕迹用“免疫分析法”去推断、研究织物“蛋白”,看其组织结构,由此进行判断。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龚德才介绍,在武王墩一号墓考古发掘过程中,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北京科技大学、荆州文物保护中心、中国丝绸博物馆等单位组成的现场文物保护团队,开展椁室环境控制及各类出土文物的加固提取与稳定性保护,保障了考古发掘工作的顺利开展和文物安全。
椁盖板上的上千个墨书文字,可揭示重要的墓葬营造信息,此次受到普遍关注。如何科学提取与保护?龚德才介绍,目前采用红外成像技术提取,同时,采用具有可逆性的松香酒精溶液对墨书进行封护,避免墨书在椁盖板提取、运输和存放过程中遭受损伤。
武王墩考古发掘项目,在考古探测、文物提取、多学科研究、现场保护等过程中,已应用了多项科技手段。除上述提到的对木俑、墨书的提取和保存,还有高密度电阻率法探明椁室布局;薄荷醇临时固型技术应用于潮湿环境提取文物;对400余根椁盖板木材采取科学的抑菌防霉和保湿处理;低氧考古实验室为大量有机质文物提供良好的安全稳定临时保存场所等。
张治国说:“这些木俑,经过几次清洗之后,会使用特殊材料进行填充加固,最终目标是能让它在空气中呈现。”的确,让珍贵文物携带着最大化的历史信息走进展厅、面向大众,是文物保护工作者的希望。通过对武王墩一号墓出土文物与遗迹的系统科学研究,深化出土文物和墓葬的研究阐释工作,让考古材料“说话”,武王墩一号墓的考古价值将更加清晰、全面地呈现出来。
(记者 晋文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