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要闻
河水流淌过“蝶变”的村庄
来源: 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2024-05-08 08:02:44 责编: 武静

5月7日,涡河岸边种植的成片小麦。本报记者 徐旻昊 摄

2024年5月7日 星期二 晴

在戴尧村东边,涡河水静静流淌。水道不宽,在阳光下波光粼粼。

立夏已过,站在河坝上,满眼葱郁。涡河水滋养着河岸绿色的生命:摇曳的芦苇、簌簌作响的杨树林,树荫下,油菜籽粒饱满,小麦扬花灌浆。

“以前可不是这样哦!”看着眼前如画风景,戴尧村党总支副书记葛新权忆起了从前,“过去这一片全是砖窑厂,烧砖窑要用炭火,天上飘黑烟,熏人!”

跨豫皖两省,涡河是淮河的第二大支流,河水蜿蜒向东南流去,沿岸沉积的土壤细腻无杂,具有黏性,是制作砖块的绝佳原料。因此,上世纪80、90年代,河岸边盖起了不少小窑厂。

如今在河岸边已难觅砖窑的踪迹。在戴尧村村史馆,有一座1∶1还原的砖窑,砖窑中间肚大、两头小,看上去像个大馒头。这也是当年戴尧人维持生计的“馒头”。

“烧砖不是长久之计,不仅污染环境,还吃地。”岸边麦地起伏不平,葛新权指了指低洼处说,“这里原先是窑厂取土的地方,取土取多了,地都凹陷了。”2006年前后,涡河河道清淤工程实施,砖窑彻底成为历史。

涡河水静静流淌,养育岸边的百姓。“继续种地,一季小麦、一季玉米。”葛新权说,戴尧人勤快,靠着母亲河涡河,怎么也不会饿着。

可是,“不饿着”还不够,要过上好日子。2015年,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吹响。还是贫困村的戴尧村坐不住了——要尽快摘帽!

怎么带动乡亲们脱贫致富?村里得有自己的产业。涡河水静静流淌,这一次,它流进了戴尧村的田地。

2016年,戴尧村实施“旱改水”项目,从上海引进了一家农业科技公司,流转1万余亩土地,通过“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等方式,发展莲藕种植,打造莲藕产业基地。

“村里地势低洼,土地盐碱含量高,种小麦产量比不上其他地方,但这种土质适合种藕,外地客商来考察后,很快就定下来了在村里发展莲藕基地。”葛新权说,多亏了村紧挨着涡河,挖渠引水很方便,次年,莲藕基地便正式投产。

2018年10月,丰收的时节到了,村民们忙着下塘挖藕,戴尧村也迎来了好消息:脱贫摘帽!产业越做越大,莲藕基地去年一产营收2000多万元。近年来,戴尧村“两委”审时度势,在打造莲藕产业的同时,又引导村民大力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产业发展多点开花,乡亲们的致富门路越来越宽广。

岁月有痕,涡河无言。勤恳朴实的戴尧人真情守望着这片土地,也见证着它的“蝶变”。

■ 本报记者 彭园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