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小时”生活圈、“一小时”通勤圈、“24小时”包邮圈……越来越近、越走越亲的长三角,让“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逐步变成“你就是我,我就是你”!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沪苏浙皖三省一市紧密携手、协同发力,居民的就业和生活有了更多选择。跨省出行像串门,让“好邻居”变“一家人”;“足不出市”享受优质医疗资源,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留下带不走的医疗技术;异地养老、候鸟式养老,让老年生活更有活力……一个个发生在老百姓身边看得见、摸得着的改变,将长三角民生“幸福圈”越做越大。
本报记者 程 兆 摄影报道
上海曙光医院安徽医院门诊室,上海曙光医院派驻专家、骨伤科主任医师陈东煜为患者做检查。
陈东煜(右二)带领医生为患者实施关节松解手术。
6月5日,上海曙光医院安徽医院手术室里,上海曙光医院派驻专家、骨伤科主任医师陈东煜带领医生为患者进行关节松解手术。每周三,他都会往返于沪皖两地,开展门诊、教学、手术等工作。记者见到陈东煜时,他正利用午休时间忙碌在不同的手术室中。“希望能多为患者解决病痛,多给需要的医生提供帮助。”陈东煜谦虚地讲道。在他的技术指导下,从上海医院平移的臂丛麻醉下肩关节手法松解术在安徽医院得到了广泛应用。
2022年10月,上海曙光医院安徽医院正式获批第四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依托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引进了上海专家团队,选派肝病科、肾病科、骨伤科、神经内科、中医内科等优势专科业务骨干来安徽医院开设专家门诊,并以“师带徒”的方式培养医务人员,平移上海院方医疗技术,有效推动我省中医药服务和学科高质量发展。
长三角一体化的加速推进,让安徽的医疗“朋友圈”越来越大。目前,我省已先后获批9家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数量居全国第2位。优质医疗资源正在不断扩容和下沉,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
在滁州市南谯区乌衣镇老年学校里,闫婌向其他学员展示太极拳基本功。
6月4日上午,滁州市南谯区乌衣镇老年学校里,闫婌和朋友们早早地来到这里,跟着老师一起练习太极拳。大家动作时而柔和舒缓、时而刚劲有力,处处展示出老年人的活力。
“我是南京人,退休后在南谯区买了房子。这里不仅环境好,往返南京也很方便,老年学校还能免费学艺,日子过得美滋滋。”闫婌表示,自己带着家人在滁州养老,退休后又被单位返聘,如今除了上班外,每周都会风雨无阻来上课。而像闫婌这样的南京人,在乌衣镇老年学校就有100多位。
“老有所学”有去处,成就幸福“夕阳红”。随着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不断深入,我省越来越多的老年学校按需开课,通过打造特色延伸老年教育办学点,拓展特色课程,让老年人不仅就近学,更能学得好,不断提升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
王永(中)在带领员工研究产品工艺升级。
位于马鞍山慈湖高新区的众汇制冷有限公司精加工车间,技术总监王永对产品进行数控调试。
6月4日,位于马鞍山慈湖高新区的众汇制冷有限公司生产现场,副总经理、技术总监王永在带着员工研究产品工艺升级。王永是浙江绍兴人,2012年他所在的公司通过招商引资来到马鞍山建厂,主攻空调消音器等产品的研发生产。消音器是有效降低空调通风系统噪声不可或缺的配件,目前王永所在的企业日产消音器可达15万台,年产值2.5亿元,发展势头迅猛。
“落户马鞍山,除了有好的营商环境,还有优异的交通位置。”王永说,从马鞍山向全国各地的客户供货都十分方便,而他也可以通过乘坐高铁,2小时就回到绍兴老家,跨省上班很便捷。
借长三角东风、搭一体化快车。凭借着明显的区位优势,马鞍山成为长三角许多产业转移落户的首选地之一。当地也不断推进传统产业技改升级,加快新兴产业培育。越来越多人像王永一样跨省创业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