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要闻
这里,未来可期!
——专访安徽省汽车工程学会秘书长张代胜
来源: 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2024-06-28 08:28:15 责编: 武静

近年来,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深入推进,产业协作为区域经济蓬勃发展注入动力。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作为长三角地区的代表产业集群之一,沪苏浙皖三省一市各扬所长、紧密联动,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人才链等深度融合发展,形成了体现现代化产业体系特征的“产业圈”。

近日,记者与安徽省汽车工程学会秘书长张代胜就“长三角新能源汽车产业圈”等话题作了一场交流与对话。

记者:近年来,“长三角4小时产业圈”的概念非常火热,长三角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不断加密,您对4小时产业圈这个概念是如何看的?它的优势在哪里?

张代胜:我认为4小时产业圈概念的形成主要有两点原因,一是物流和运输成本降低,汽车首先需要解决整个产业中的零部件配套的运输问题,4小时内的运输成本相对来说肯定会更低。

第二个是人员问题,在一体化发展过程中,无论是联合开发还是其他方式,比如配套设施,需要人员交流。如果能在4小时或者更短时间内完成交流,那么交往会变得更加方便,当天就能解决问题。因此,在一体化发展中,铁路和高速公路持续完善很必要。如果城际之间的往来时间更短,配套成本就会更低。

记者:这会对上游零部件企业提出哪些新的要求?

张代胜:提升产品的品质和性价比是关键。

记者:那相比珠三角、京津冀(环渤海)、中部地区等产业集群,长三角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差异化体现在哪些方面?

张代胜:汽车产业属于先进制造业。从历史发展角度来看,改革开放前,上海就是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之一,改革开放后,上海制造业进一步发展,又辐射到了江苏、浙江等地,如无锡、常州等城市。长三角有先进制造业的基础,这和珠三角等就存在差异,是保证长三角发展的基础。

其次,人才方面,改革开放前全国只有8所高等院校有汽车专业,长三角地区就有两所,分别是合工大和江苏大学。现在,长三角的上海交大、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大等985高校,在汽车产业、先进制造业方面的人才资源较多。且随着人才的汇集,产业发展速度逐渐加快,创新能力持续提升。

当然,一体化发展是关键。网上流传着一句话:“上海生产芯片,浙江生产压铸机,江苏生产电池,安徽生产整车。”

记者: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巩固扩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领先优势。在未来,长三角如何拥有更大可能?

张代胜:目前,长三角地区在全国发展智能网联技术方面应该是比较领先的,上海已经率先建立了第一批智能网联试验场和试运行基地。智能网联汽车发展方向就是人车路完全协同。

要想智能化,首先是电控化,它是一步步来的。电控化,好比线控底盘、电控底盘,无论是奇瑞、江淮还是蔚来也好,安徽现在做得还可以。

记者:目前,安徽很多县市承接了大量的长三角地区新能源汽车产业转移,您是如何看待这个现象的?

张代胜:我个人认为,长三角地区产业梯度向安徽转移的首要原因是人力资源,其次是土地成本。比如说上海有两个试验场建在广德市,距离很近,再加上两个试验场相互靠近,有技术的贯通性。

记者:近年来,安徽将汽车产业作为首位产业,并形成整车、零部件、后市场三位一体布局。您认为今后安徽各地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布局思路应如何展开?

张代胜:首先要挖掘自身潜力;其次,战略定位要清晰,必须结合自身情况,发挥自身特点,注重“专、精、特”。

记者:您认为未来的汽车智能化会如何发展?

张代胜:汽车都要发展,整车提升,零部件也要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汽车的舒适性和平顺性等要求也要有所提高。智能化、电动化会带来汽车全新使用体验,比如智能座舱和娱乐系统。未来,汽车前挡风玻璃上可能一按就是一个大屏幕,这些都是未来趋势。

记者:我了解到您在汽车行业内已深耕40余年,可否介绍一下多年来安徽的汽车发展情况?

张代胜:安徽的汽车发展是比较早的。例如江淮的起家是轻卡,后来又做了商用车和重卡,像瑞风商务车占有的市场份额较多。新能源汽车在全国也是搞得最早的。还有安凯是首批引进国外大客车技术的企业等。

现在安徽的整车,像焊装线、涂装线和装配线都已经非常成熟了,奇瑞的小型发动机还可以,蔚来的发展也不错。我们安徽的汽车不断向前发展进步,未来可期、大有可为,我对这一点很有信心。

■ 安徽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 刘晓然

    相关新闻
在长三角,新能源汽车正赛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