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要闻
探索“思政+艺术”铸魂育人新路径
来源: 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2024-08-06 07:57:31 责编: 徐文娟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新征程上,思政课建设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必须有新气象新作为。艺术可感,育人无形。艺术教育具有引导正确政治意识、道德观念、人格品质的独特育人功能。艺术类院校要善于发挥艺术教育的特点和优势,将思政教育与艺术教育紧密结合,积极探索“思政+艺术”铸魂育人新路径,以艺术之美浸润时代新人、激励报国之行。

充分挖掘艺术的思政元素。课堂是实施人才培养的主渠道。艺术类院校要充分挖掘艺术的思政元素,找准思政教学与专业教学的契合点,用足用好思政课这一思政教育主渠道,通过艺术文化这个强大的载体,形成“思政+艺术”的同向同行。学校要加强课程设计,在美术、音乐、戏剧、设计、影视等专业教学的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同时在思政教材设计中融入艺术的观点和思考,让学生在欣赏艺术作品的同时感受到思想启迪。例如,在艺术类课程中,可以着力挖掘传统文化中的艺术元素,使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感悟更加深刻,不断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通过分析红色歌曲的创作背景和歌词意境、欣赏和解析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绘画作品,厚植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学校还可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主题党日、主题团日、思政讲堂、主题作品创作分享会、主题思想交流会、社会实践活动、观影分享会等特色活动,以主题党课为统领,通过走近学生、倾听学生、引导学生,建设以养成教育、榜样引领、格局提升等各类特色思政主题工作站,在夯实专业的基础上,打造具有艺术院校特色的学生思政教育组合拳。此外,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网络教学平台等工具,将思政与艺术的内容以更加生动、形象的方式呈现出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广泛开展具有思政价值的艺术实践活动。社会生活是“大思政课”最丰富、最鲜活的资源,生动的社会现实可以为思政注入强大的生命力。艺术类院校应广泛开展具有思政价值的艺术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提升艺术修养的同时获取思政熏陶。学校要为学生打造好艺术实践的展览、演出、比赛、实训等平台,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展览、演出、比赛等艺术实践活动,让一个个英模人物鲜活起来、一段段红色故事明晰起来,在思政铸魂和艺术教育融合中讲好中国故事、弘扬民族精神。例如,安徽艺术学院深化“崇德尚艺”艺术实践,连续4年承办“皖”若春风大思政课,从“读红色经典 做红色传人”“光辉的足迹”到“科教兴皖”,每个主题都紧扣时代发展脉搏,充分展现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各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和美好安徽建设取得的优异成绩。每年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安徽艺术学院还会组织师生小分队围绕党史学习教育、乡村振兴、人民情怀、科技创新、生态保护等主题,开展集思政调研、艺术研创于一体的暑期社会实践,把舞台变成讲台,把剧本变成课本,把主持变成主讲,通过高质量、高品位的文艺创作和排演实践,在浓浓的艺术氛围中,化说教为体验、化刻板为生动,力求入耳入脑、深入人心、潜移默化在春风化雨中有效增强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构建思政育人和艺术育人一体化的长效机制。艺术类院校要逐步创建并完善“艺术+思政”联合育人的领导管理体系、教学运行体系、人才评价与激励制度,平衡好各体系间的关系,突出优势、发挥合力,在一次次教育的过程中,贯穿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突出人文情怀和艺术情感,发挥“1+1>2”的叠加优势,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学校要为教师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在精神上加以鼓励、在经费上给予支持、在培训上加以重视、在宣传上加以倾斜。作为教育主体的艺术类教师自身要提高思想政治觉悟、苦练思想理论内功、钻研教育教学技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擦亮艺术理论的底色,用正确的思想与方法研究和讲授艺术理论,使学生懂得文艺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此外,“思政+艺术”融合育人的效果评估与反思是一个重要环节。在进行效果评估时,可以采用定量与定性评估相结合的方法。在定量评估方面,需要设计一套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学生的思政课程成绩、艺术作品创作水平、参与艺术活动的次数等多个维度;在定性评估方面,可以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和课堂观察等方式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通过分析这些反馈数据,深入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和需求,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使“思政+艺术”融合育人模式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发展规律,从而为进一步优化“思政+艺术”融合育人模式提供有力支持。(张雷雷

(作者单位:安徽艺术学院。本文系省人文社科重点项目[2022AH052016]研究成果)

    相关新闻
加快培育新能源汽车新质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