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要闻
考古“会战” 文保“出新”
来源: 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2024-08-16 09:41:59 责编: 刘东伟

不久前,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安徽大学、安徽艺术学院签署了相关合作协议,三所高校的相关研究者将参与到武王墩一号墓出土铁器、皮革、文字资料、装饰工艺等方面的研究。

“到目前为止,已经参加到武王墩墓发掘保护研究工作中的大学和研究机构有20多个。武王墩墓考古发掘项目由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持,在现场正式参与考古与文保工作的单位有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厦门大学历史文化与遗产学院、山东大学考古学院、淮南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武王墩墓考古发掘项目领队宫希成介绍,通过跨学科和多平台的协作,武王墩墓的考古发掘和保护研究取得显著成效。

“跨学科”“多平台”,贯穿了整个考古发掘项目的全过程。加强武王墩墓出土文物的保护与研究,更深入地揭示武王墩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为我省考古发掘与文物保护提供了新的经验。从地形勘察,到文物提取、资料记录……每个环节,无处不“出新”。

考古人员通过遥感技术和相关影像记录研究,认识武王墩墓的地形选址意义;在武王墩墓考古发掘的过程中将现场出土文物进行编号赋码,建设了考古过程的数字化记录和存储“资料库”;对400余根椁盖板采取抑菌防霉和保湿处理,使之得到安全稳定的保护;低氧考古实验室,为大量有机质文物提供良好的安全稳定临时保存场所。

由于在水中长时间浸泡,许多文物颜色褪去,图案无法精准提取,如何突破这一技术难题?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制的曲面微曲X射线荧光光谱仪,实现对漆器纹饰和图案信息的精准提取,还原漆器图案本来的色泽。

木俑在长时间的水浸之后,身体上的衣服已经脱落,如何窥见纺织品最初的模样?纺织品残片样品被陆续送往纺织品文物保护的重点科研基地中国丝绸博物馆,通过三维视频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和红外光谱等一系列实验室分析检测设备,进行形貌、结构和成分的分析。

楚国的历史兴衰、战国的风云际会,正是留痕于一个个织物残片中、一抹抹漆器色彩中。通过跨学科“会诊”、多平台“会战”,集结全国各地的考古与文保团队的力量,最终将要呈现给大众一个怎样的武王墩?武王墩墓考古发掘研究成果活化利用的前景又是什么?

淮南市现在已经完成了武王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规划。“我们的考古发掘工作,也为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和将来的保护利用工作提供了一个科学的、坚实的支撑。”宫希成介绍,着眼于文化传承和文旅融合发展,当下的武王墩,把考古工作和大遗址保护、考古遗址公园规划和建设统筹起来,进行一体化升级。

提及参观陵墓类的文物保护单位,大众最为印象深刻的莫过于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宫希成的介绍也回应了大众的猜想。“将来‘车马坑’的发掘会比照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的形式即放到室内来进行发掘,边发掘、边保护、边展示,工作场景也可以是一个开放场景!”他提到,现在武王墩一号墓的本体,将来会建一个现场展示馆,展示墓坑结构和考古工作过程。遗址博物馆在遗址本体之外,主要用于出土文物的展览陈列。遗址公园的整体视野和布局都非常好,一系列展示陈列设施预计今年年底之前开工建设。

从江汉平原到江淮大地,楚国八百年在此落幕,为这片土地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也留下了多彩的史诗传奇。“武王墩一号墓出土文物代表了楚文化的最高成就,它们的年代处在大一统国家即将孕育形成的关键时期,为研究周、秦、楚、汉历史演变和秦汉中央集权大一统国家及文化形成,以及楚国东迁江淮以后的社会生活面貌和历史文化图景,提供了系统性的科学考古资料。”在宫希成看来,跨学科多平台共同发力,也是为了探求历史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的多样途径和多种策略,未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能够让越来越多的人特别是青少年感受楚文化乃至中华文明的强大魅力。

(本报记者 晋文婧 张理想 实习生 周 娅)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