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旱改水” 走出新“稻”路
来源:
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2024-08-29 08:02:57
责编:
武静
近日,记者走进宿州市埇桥区灰古镇碾盘村水稻种植基地,只见一片片水稻绿意盎然,一阵阵稻香沁人心脾。
“目前田里没发现害虫,但是像这种杂草一定要及时清除……”灰古镇农业农村中心技术人员向农户讲解水稻管护要点。
“今年我们村进行了‘旱改水’,种植过程中有啥疑问,都可以请教镇里派来的农业专家。我们对丰收充满信心。”碾盘村村民代锋说。
“旱改水”是指通过盘活闲置的农村宅基地、荒山荒地,采取改良土壤、高效节水灌溉、田间道路建设等综合措施,建成易于耕作的良田,增加耕地面积,提高粮食产能。
埇桥区约有20万亩低洼地,每年秋季都不同程度受到内涝影响,减产甚至绝收。该区以实施耕地提质改造“旱改水”项目建设为抓手,大力建设高标准农田,为旱地换上“新装”。
2022年起,埇桥区兴农供销集团开始推进“旱改水”项目,对低洼地进行整治和种植结构调整。
兴农供销集团“旱改水”项目碾盘村片区负责人郝玉柱告诉记者,集团曾先后多次到实施“旱改水”项目相对成熟的地区考察学习,积累经验。同时,考虑到灰古镇坐拥汴河、唐河、濉河等丰富的水资源,目前在该镇推广“旱改水”项目既有经验也有底气。
“实施‘旱改水’项目后,原来无雨就旱、下雨就淹的旱地变成肥沃水田,农户成为最大的受益者。”灰古镇农业农村中心高级农艺师张大伟告诉记者,通过统一选种、统一播种、统一管理,水稻种植实现了全程机械化。
截至目前,灰古镇已完成2200余亩“旱改水”高标准农田提质改造。项目还对田、水、路、林进行了综合整治,美化了人居环境。
灰古镇党委书记谢欣欣告诉记者,该镇将持续扩大“旱改水”规模,探索稻米深加工产业。同时,精心打造独具特色的农业观光项目,努力走出乡村振兴新“稻”路。
■ 本报记者 张玉芳 本报通讯员 杨思源

24小时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