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要闻
地方高校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力量
来源: 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2024-09-24 08:08:11 责编: 武静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遵循“因地制宜”,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方法论,即要根据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地理环境、产业基础等因素,制定和实施差异化的发展策略,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壮大。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主体部分,地方高校以其应用型的人才培养模式、鲜明的地方性特征以及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独特优势,构成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多维度支撑,是助力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的重要力量。

完善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最活跃、最具决定意义的能动主体。地方高校应主动承担地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任,围绕产业优化专业,围绕创新培育人才,培养一批自身素质高、创新能力强、具有奉献精神的人才队伍。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不断创新思想政治工作内容和形式,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构建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要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根据不同区域的产业结构、产业技术水平和发展程度,从理念思路、体制机制、方法举措等方面推进创新,突出优势特色,做强优势学科专业,做优特色学科专业,形成一大批特色优势学科专业集群,形成与区域相适配的高等教育供给布局。要对接战新产业和未来产业布局,深化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聚焦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绿色低碳、金融科技等领域的人才培养改革,着力培养造就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等具有自身核心竞争力、符合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应用型拔尖创新人才。

推动科技成果快速转化。提高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水平,是把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的关键。高等院校是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提升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是新形势下加速科技创新、提升科技实力的必然要求。地方高校具有扎根地方、连通区域、亲近产业的天然优势,要强化目标导向,围绕地方产业链核心环节,凝练自身学科特色,着眼于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开展侧重于集成创新或技术革新的科研活动,并可通过组建技术经理人团队,全方位、全流程介入科研团队研发活动,在概念验证、技术中试、高价值专利布局培育等方面提供精准专业化服务,引导政府基金、创业投资、产业基金与高校合作,为成果转化提供多元化科技金融服务。要加强协同创新,充分发挥自身资源禀赋与比较优势,推进产学研用一体化,通过地方政府、产业、学界、研发、金融、服务和应用七个方面系统集成,形成高水平协同创新体系,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全面提升科技创新供给能力。要用好评价指挥棒,加快建立全面客观的评价体系,针对科技成果转化的不同环节和阶段,建立恰当的评价标准;完善延时评价标准,对科技成果在转化、生产以及进入市场后进行评价,使评价更加准确、客观、全面;注重对科技成果的外部评估和监督,探索建立规范专业的第三方评审机构,让市场、用户参与科技成果评估。

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社会服务是高校的重要使命,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地方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水平大学决定着一个区域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地方高校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的同时,也在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服务中不断提升自身实力,扩大自身影响力。高校与地方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依赖、相互促进,互生共荣。地方高校要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积极主动地适应国家和区域的变化,在服务和贡献中不断拓展自身发展空间。要坚持需求引领,围绕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主动对接产业急需紧缺学科专业,布局一批支撑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交叉融合的学科专业,同时,健全预警、调整、退出机制,逐步淘汰就业率低、不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的专业点。要构建新型教育生态,建立现代产业学院、未来技术学院、卓越工程师学院等,把学院办在产业园区、专业建在产业链上,将人才培养周期及培养内容前移,提前向学生提供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场景和实践技能,精心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打造共生共融、共享共赢的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新生态。要整合现有资源,深化产教融合,确保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相融合、教学过程与商业实践相融合、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完善学生实习实践制度,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探索“校园+企业”多元合作,加强实践基地建设,着力优化教育评价体系,坚持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位一体评价导向,鼓励教师研究真问题、学生解决真问题,实现产教良性互促、校企协同推进,使学生真正深入基层、了解社会、学以致用,不断提高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度和贡献度。

赵长娟

(作者单位:安徽财经大学。本文系省社科基金项目〔AHSKYY2023D014〕研究成果)

    相关新闻
落实“五育”并举育人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