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是渡江战役突破地,是渡江第一船的始发地和登陆地。伟大的渡江战役铸就了伟大的渡江精神,这是芜湖市广大党员干部的宝贵精神财富。为巩固拓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成果,建立健全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的长效机制,芜湖市直机关工委继承和弘扬渡江精神,坚持做到“三个结合”,精心打造“红帆课堂”,构建固本培元、凝心铸魂的理论武装机制,推动党员干部把做到“两个维护”落到实际行动上,更好地以“竞渡”姿态推动新时代芜湖高质量发展。
坚持经常性教育和集中性教育相结合
“红帆课堂”紧紧围绕加强党的创新理论的学习和运用,突出“关键少数”,针对“绝大多数”,将经常性教育融入日常工作,在事务性工作中开展集中性教育。
一是抓好“关键少数”的集中性教育。市直机关工委健全领导干部领学促学制度,推动领导干部履行党内教育第一责任人职责,要求领导干部在学习宣传党的创新理论方面切实发挥示范带头作用。“红帆课堂”统筹推进市直单位“一把手”上讲台,旨在推动领导干部主动讲学习、钻业务、出思路,发挥头雁效应。活动要求各市直单位“一把手”积极参加,带头备课讲课,讲政治当好教导员、讲理论当好宣传员、讲业务当好指导员、讲学习当好辅导员。
二是管好“绝大多数”的经常性教育。“红帆课堂”教育对象实现芜湖市直机关党员干部全覆盖。市直机关干部不是单纯的旁听者,而是课堂的积极参与者。课堂由市直单位主要领导干部主讲、青年干部主问、参会人员主评。课上,随机选择参训干部,要求结合自身日常学习、业务工作和现场教学内容,谈学习体会和思想困惑。课后,要求各市直单位的青年理论学习小组组织“红帆”读书会,每周开展“党课在身边”活动,进行集体学习与研讨交流。
三是注重党内教育与业务工作的常态化融合。“红帆课堂”不求长篇大论,要求结合本职工作,直面实际问题,时间控制在一小时之内。课堂以“线下课堂+线上直播”的方式,按“双周一次”的频次常态化开展。结合授课选题需要,设置“1+N”学习场景,即“1”个固定场馆——芜湖市直机关政治生活馆,“N”个乡村、车间、工地等移动场馆。通过双周一次的“红帆课堂”,每周一次的“红帆”读书会,实现党内教育与业务工作融合的常态化,持续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学习走深走实走心。
坚持理论武装和实践运用相结合
“红帆课堂”力戒空谈,崇尚实干,注重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活动要求主讲人立足本职工作,结合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讲解专业知识、业务政策、工作案例、经验体会等内容,谨防空泛化、形式化、过场化。
一方面,实现授课内容与主责主业相结合。授课主题按照领导干部干什么讲什么、青年干部缺什么讲什么的原则,重点围绕芜湖市推进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过程中的重难点问题和广大青年干部关注的热点问题设置选题,坚决杜绝“一稿通讲”和“吃大锅饭”现象。授课内容需符合“三个讲清楚”:一要讲清楚为什么开展工作,要求旗帜鲜明讲清讲透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讲清学习收获与体会;二要讲清楚干什么,要求深入宣传阐释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以及省委、市委的工作安排,讲清工作要求;三要讲清楚怎么干,要求紧密结合工作实际,针对党员干部普遍关心的问题,讲清工作思路举措。
另一方面,强化授课评价的实践导向。“红帆课堂”将参训干部的学习收获作为重要评价标准。课堂互动环节要求参训干部结合工作实际提问,要有“辣味”,直戳痛点。所提问题不得提前预设或泄露,事前不商量、现场不通气,由主讲人现场解答。每期课堂结束后,参训干部现场扫码,“匿名”评价。在已开展的7期活动中,100%的参训干部认为课堂授课质量和问答环节质量好。
坚持强党性和增本领相结合
“红帆课堂”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通过推动理论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提升党员干部的政治能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增强党员干部推动高质量发展本领。
一是以讲促学,增强学习本领。“红帆课堂”抓好“关键少数”的政治训练。备课的过程,就是领导干部把准政治方向、领会工作要求、理清思路举措的过程。领导干部通过展示工作找不足,参训干部通过学习先进找差距,台上台下以讲促学,不断提升理论认知水平,增强理论学习本领。
二是以学促思,增强业务本领。“红帆课堂”重点围绕芜湖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重大问题,介绍各市直单位主要工作,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思路和对策,加深了党员干部对全市各领域工作的了解,增强了党员干部的大局意识和业务能力。
三是以思促干,增强狠抓落实本领。“红帆课堂”注重精准发力,靶向施教,突出实效。现场授课与“盲盒”互动考验领导干部的业务工作能力,推动其切实将学习感悟与工作落实紧密结合。党员干部通过学习交流,拓宽眼界、理清思路,可以形成比学赶超、争先进位、大抓落实的浓厚氛围。
(作者单位:中共芜湖市直机关工委、安徽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系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青年骨干项目〔sztsjh-2024-6-7〕研究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