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凌家滩‘修文物’”,是一种什么感觉?
国庆节期间,含山县凌家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迎来了一批又一批游客。在基地制陶馆内,参与者在专业导师的悉心指导下,识别材质、分析破损状况、细心拼接、精准还原,那些曾经支离破碎的“文物”逐渐焕发出新生机,仿佛穿越时空的阻隔,重新讲述着它们的故事。而在充满挑战与惊喜的“修复”过程中,参与者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凌家滩出土文物的“知识点”和文物背后的“文明史”。
在凌家滩遗址考古体验区、凌家滩遗址红烧土遗迹南侧露营地、凌家滩研学基地农耕馆等区域内,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陆续开展,国庆假日的凌家滩热闹非凡。
凌家滩遗址位于含山县铜闸镇长岗村,南临裕溪河,北靠太湖山,总面积220万平方米,距今5800年至5300年,是长江下游地区迄今发现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心聚落遗址,被学术界公认为中华文明曙光的典型代表性遗存。近年来,当地加大凌家滩遗址保护力度,在建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过程中,不断探索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融合路径。
凌家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管理处主任唐军介绍,为充分发挥教育功能,凌家滩遗址管理处不仅大力开发研学旅行课程、培养师资团队,还与相关部门签订中小学教育研学合作协议,开展文物修复、“国宝守护人”“小小考古家”“凌家滩考古研学游”“千名学子看含山”等公众教育活动,受到游客们的欢迎。
一次次的创意活动,让历史与现实“对话”,让遗址的保护者和遗址的来访者“对话”,共同点亮着凌家滩文化保护传承的“星火”。“我的家乡有凌家滩,我非常喜欢凌家滩出土的玉器。玉器外形的精美吸引我去欣赏,玉器制造所传达的先民的智慧更是吸引我去思考。”来自马鞍山的游客王琪,是一名文博爱好者,去过很多博物馆,想了解更多同时期的“文化脉动”,也想把凌家滩的故事告诉更多友人。“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了解过去的窗口,也是展望未来的底气。我想每一个人都应该尽最大的努力参与到保护、传承的过程中来。”王琪说。
■ 本报记者 晋文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