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6日,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民族大联欢活动现场,安徽代表团运动员在欢迎仪式上与各族运动员载歌载舞。本报记者 范柏文 摄
11月24日,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毽球项目比赛结束后,安徽队运动员与上海队运动员击掌。本报记者 范柏文 摄
冬日时节,海南三亚,椰树摇曳,海浪轻拍。11月22日至30日,来自全国56个民族的近万名运动员和嘉宾,跨越山海、欢聚一堂,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在这里举行。
“久久不见久久见”,正如那首海南民歌里所唱的那样,四年一届的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一期一会,不仅是一场体育盛会,更是一场文化盛宴、民族盛典。
本届运动会,安徽代表团参加9个竞赛和1个表演项目,获一等奖3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3个,并获体育道德风尚奖。成绩之外,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故事,也在椰风海岛悄然绽放。
体育盛会
11月29日傍晚,三亚学院风雨球场,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进入最后一个比赛日,蹴球项目女子双蹴决赛,正在紧张进行之中。
伴随球体撞击发出的清脆声响,安徽组合白敏与张海霞的记分器,率先跳到“100”,获得一等奖,为安徽代表团本届运动会所有赛程画上一个圆满句号。
“虽然认识不到一年,但我们配合很默契,就像共用一个大脑一样。”这对来自肥东县牌坊回族满族乡的姐妹花认为,她们取胜的秘诀,在于相互信任与支持。
蹴球,又被称为“脚下斯诺克”,球分为直径10厘米的实心红蓝色球。运动员需脚跟着地、脚掌触球,再用力蹴球,击中对方的球或把对方的球击出场外即可得分。
比赛过程中,运动员不仅需要控制击球的方向,而且需要布局摆球的位置,以谋划击球顺序、调整攻守战术等,一招一式尽显技巧与智慧。
这是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中,赛程最为漫长的项目之一。不只是在队员之间,108名各族健儿,387场激烈比赛,共同创造了一个平等、团结、拼搏、奋进的赛场。
在此前的小组赛中,首次参赛的福建组合钟昌政与雷文婕,虽然比分一直落后安徽,但两人始终紧紧追赶,还在安徽组合打出漂亮球时,毫不吝啬地竖起大拇指“点赞”。
“背对背”角逐,面对面拥抱。在本届运动会上,这样的场景,比比皆是。
“安徽,加油!安徽,加油!”11月27日下午,民族式摔跤绊跤65公斤级半决赛,安徽对阵东道主海南,但现场观众一波热烈的加油声浪,让人恍惚之间仿佛进入安徽主场。
绊跤,也称回族式摔跤,将摔跤的技巧同武术的身法、步法相结合。在比赛中,运动员身着摔跤衣,以把对手摔倒为胜,并根据动作质量得分。
最终,在现场观众的加油声中,安徽选手刘潇扬相继以2比1、4比1的比分,战胜东道主海南队、劲旅河北队选手,获得绊跤65公斤级比赛一等奖。
海天相连,四面八方。赛场之外,近7000名平均年龄20岁的志愿者,也是一道独特风景。
本届运动会上,年仅17岁的安徽选手李文燕,连续获得民族武术项目女子传统三类拳一等奖等两个奖项,让“安徽功夫”一次次闪耀赛场。
对她来说,奖项之外,本次三亚之行最大的收获,还有与志愿者林喜洪的友情。从适应训练到赛场之下,年龄相仿的两人一见如故,总有说不完的话题。
值得注意的是,自第九届起,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不设金、银、铜牌,改设一、二、三等奖,旨在淡化竞技意识,为各民族搭建交往交流交融的平台。
在这场无金牌的体育盛会上,各族儿女交流技艺、精进本领,携手前行、守望相助,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捧起民族团结的“最高奖杯”。
一帧帧、一幕幕,这个冬天,沸腾、热血。
文化盛宴
从开幕式的30秒,到比赛时的5分钟,当花鼓灯的音乐响起,一条由新安江畔“游”来的板凳龙,在南海之滨一次次惊艳亮相。
表演项目,是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一大特色,展现的是各地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本届运动会,安徽代表团带来的表演项目《板凳龙》,以黄山休宁国家级非遗徽州板凳龙为蓝本,将舞蹈、武术、花鼓灯等艺术元素有机融合,获得综合类三等奖。
“这次有很多舞龙项目参赛,每个地方龙的形态、舞法都不尽相同。”在三亚千古情文化园举行的表演项目颁奖晚会上,安徽选手王茂达直呼大开眼界。
事实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正是各民族在长期生产生活、社会实践中孕育产生的,具有浓郁的民族特点和地域特征,与各民族文化息息相关。
落地海南,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这个被网友称为“宝藏”的运动会,又多了一个源于当地民间爬树摘椰劳作场景的“宝藏项目”:攀椰竞速。
“我从小就经常爬椰子树,没想到它还能成为全国正式比赛项目。”作为今年海南代表团攀椰竞速项目年龄最小的选手,15岁的黎族姑娘朱梦丹说。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本届运动会,共设18个竞赛和3大类表演项目。经过多届推广传播,原先局限于某个民族或地区的“特产”,已发展成各族群众喜闻乐见的群众体育项目,焕发新的生机活力。
押加,源于青藏高原的拔河运动,至今已有上百年历史。比赛中,两名运动员脖套长绸,四肢着地,背向发力。延续上届荣耀,安徽代表团表现不俗,再次收获奖项。
泱泱中华,历史何其悠久,文明何其博大。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各民族血脉相融、骨肉相连,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多元一体、不可分割的精神价值。
本届运动会举办期间,以“家园”为名,涵盖由古至今56个民族百余项传统体育项目的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展,也同步在三亚市体育中心拉开帷幕。
置身2000平方米的展厅,在700余件文物、800余件文献和图像资料面前,来自安徽陀螺项目的运动员丁士忠,不时驻足停留。
这是丁士忠第二次参加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两次参赛经历,让这位池州人交到天南海北的朋友,学习到云南“打陀螺”、东北“冰陀螺”、闽南“干乐”等陀螺文化。
中国民族博物馆副馆长郑茜认为,与欢乐激情的运动场相辅相成,文化展在宁静幽谧的文物中,展示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助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历史文化逻辑。
从历史走向未来、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多元凝聚为一体,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
民族盛典
海南,自古就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绚烂舞台。汉、黎、苗、回等各族人民,在这里繁衍生息、交融互鉴,共同编织出独特的文化锦绣。
11月26日下午至晚间,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民族大联欢,在三亚天涯海角风景游览区及亚沙公园一期指环剧场举办。
民族大联欢,是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突出特色和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每逢此时,各族儿女欢聚一堂,各展才艺,交流碰撞,畅叙友谊。
天之涯,海之角,从头顶烈日到身披晚霞,多彩服饰与椰林树影相映成趣,各族歌声与拍岸海浪音声相和,刮起一阵阵“最炫民族风”。
沙滩上,椰树下,安徽与内蒙古代表团参加民族健身操项目的运动员结下深厚友谊,他们相约逐浪游园、翩翩共舞,成为大联欢里一道亮丽的风景。
除了热闹,还是热闹!除了笑声,还是笑声!
“天下相亲与相爱,动身千里外,心自成一脉。”运动会接近尾声之际,在住地三亚湾红树林酒店,安徽等6个代表团的各族运动员,围成同心圆,同唱一首歌,同跳一支舞。
当晚,安徽代表团运动员宗海霞、丁士忠,还与另外10位各个代表团的各族寿星,一起度过了一个难忘的生日。大家肩并肩、手牵手,许下愿望,切开蛋糕。
民族一家亲,天涯共此时。大团圆,是每个中华儿女内心最为炽热的期盼。
本届运动会,香港、澳门首次组成代表团参赛,在国内综合性体育赛事中首次实现各地区代表团大团圆。
同时,进一步扩大集体项目汉族运动员参赛比例,首次将汉族运动员参赛扩大到个人项目,实现所有比赛大项参赛运动员民族成份大团圆。
正如本届运动会主题曲《同心圆的拥抱》中所唱的那样:一颗心,一个圆,一齐拥抱紧相连;一个梦,一片天,每个赛场共起点。
以体育为媒、以赛事促融,这是一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实践,9天的经历,让每个人心中都更加笃定——
在这片辽阔、美丽、富饶的土地上,各族人民都有一个共同家园,就是中国;都有一个共同身份,就是中华民族;都有一个共同名字,就是中国人;都有一个共同梦想,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海风习习,情意融融。“同心之火”,熊熊燃烧。
“下一届,湖南见!”临别之际,各族运动员依依不舍、纷纷约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