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方舟(黄山)
有人说,年是根植于中国人骨子里家国情怀的具象化,代表的是这片土地上人们对未来的期待和祝愿。徽州人迎新年,从腊月二十三,持续到正月十五。浓墨重彩的红、赤油大酱的菜、热闹喧嚣的声,共同构成了徽州人对年的记忆影像。徽州人对明天的期许祝福,闪耀在寒风中亮起的大红灯笼里,浸润在桌上冒着热气的汤菜中,回响在酒杯的碰撞间,荡漾在大人孩子幸福的笑脸里。
白墙黛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古宅徽院里的团圆酒,背后是许许多多“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的打拼创业故事。300多年前,徽商沿着新安江顺流而下,辗转至苏杭、淮扬,辗转至五湖四海,奋力经营,赢得了“无徽不成镇”的美名。因地狭人稠,徽州人十之七八外出经商,一走经年累月,年节返家,才能骨肉团圆。百年来,过年始终是徽州最热闹的欢庆时刻。
春节是领略徽州传统文化的一扇窗,岩寺上九庙会就是徽州民间习俗的一个集中展示地。在岩寺镇北侧,沿街排开的摊位前人头攒动,苗木、种子、木器应有尽有,卖家的吆喝声、买家的询价声此起彼伏,特色民俗表演抬二王、打莲湘、划旱船,吸引层层围观,人头攒动。最精彩莫过于板凳龙巡演。龙口张、龙眼聚、龙鳞翘,长达88米的板凳龙沿线“踩街”。前方锣鼓开道,领队手举绣球,金色龙身由一条条改良的长板凳首尾相接而成,与表演者身上的服饰交相辉映,最终在古戏台绕成一个圆满的结尾。一丁一凳一小龙,一村一姓一长龙,人们卖力表演,密切配合,现场人声鼎沸,锣鼓喧天,传统的宗族文化渲染出了色彩、声音,“和而不同”“同心协力”在街坊邻居相逢一笑里得到本初还原,徽州“圆”的意义,在人圆事圆民俗景圆中得到了诠释升华。
元宵,是徽州“圆”的具象化。徽州的元宵与他地不同,一碗元宵半碗酒酿,酒酿用的灵山大米,质软、味甘、粒大,这种米因作为“贡米”而闻名,制成的酒酿香味浓郁,口感格外绵柔顺滑。过了腊八就是年,年糕的制作提上日程。蒸熟的米粉直接取出,倒进石臼里反复捶打。分子重新组合,口感得以改善。捶打后的米粉团倒入特制模具中,年糕就成型了。年糕的名字与“年高”同音,可以讨个“好彩头”,徽州人还制作出“福禄寿喜”“元宝吉祥”等模具,吃下这些字样,当然就吃下了福气。
《说文解字》中说“宴”指的是“安”,有自然欢乐之感。每逢春节,徽州区会在岩寺老街上摆起长桌宴,徽州传统“八碗八”亮相登场。“八碗八”这种徽州传统席面规格,相传以用八仙桌、八碗八盆款待八位仙人而得名,大概包含肉圆、鸡、莲子甜汤、红烧肉、炒米粉肉丁糊、炒肉丝、笋、红烧鱼等菜品,是徽州民间婚丧、嫁娶的最高规格。
当传统美食顶市酥、刀板香陆续摆上桌,宴席达到热闹的顶峰,素不相识的陌生人坐在桌的两边,走动偏少、有些生疏的兄弟俩坐在相邻座位,在筷子频频夹动间,在肢体的亲热接触中,生活的疏离感和寒气一起悄然消去,人们热切表达着友善和祝福,表达对彼此生活的关切,用共同话题标注那些成长、相爱、别离、团聚的岁月。这时候,人们的情感是相通的。家常美味,也是人生百味。
华灯万里合家欢,我在徽州过大年。春节是徽味最浓郁的节点,成了古老徽州的一张“出圈名片”。百龙起舞迎新年、千人嗨歌闹年集、万人食尚“街”欢喜……四面八方的游客沉浸式体验这里的美食美景。他们身着汉服,缓步慢行于粉墙黛瓦;他们借着年味的包裹,热辣滚烫地放飞自我。徽文化与时俱进释放活力。文旅吉祥物“小徽徽”“小美美”走出了黄山,奔赴全国各地。开启徽州年味会客厅,从徽州本土风物到非遗手工艺术,从美食、文创再到新年特展,深入体验和视频“快闪”相结合,以“1+1”的宣推思路融合资源,外地游客与本地居民同游共乐,主客共享,不分你我。
时间流转,生命红火,度完“年”,旧日翻页而过。“中国人对食物的感情多半是思乡,是怀旧,是留恋童年的味道。”徽州人对家乡味道的记忆,外地人对乡土文化的追恋,化作多彩绚丽的一页,这幸福的交汇点,就藏在徽州大年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