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要闻
加快形成省域区域协调联动发展格局
来源: 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2025-02-11 07:29:38 责编: 徐文娟

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推动省域区域协调联动,形成以城市群和都市圈为依托、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格局。推动省域区域协调联动,有利于省内各区域立足差异化的资源禀赋特色,因地制宜把握多重国家发展战略叠加机遇,各扬所长发挥比较优势,共同为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三地一区”作出贡献。

推进合肥都市圈同城化发展。合肥都市圈的同城化发展,关键是要通过创新市际合作机制,打破行政区划壁垒,释放发展潜力,进一步发挥合肥都市圈引领全省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作用。健全都市圈城市“向心式”协同发展机制,促进要素、产业、市场和服务在更大空间范围优化配置,打造便捷高效的通勤圈、梯次配套的产业圈、便利共享的生活圈、一体联动的安全圈。发挥合肥科创策源优势,加快圈内城市“政产学研金服用”融合贯通,完善“创新策源在合肥,产业转化在圈内”的科技成果跨区域“圈内下蛋”机制。支持合六经济走廊、合淮产业走廊建设都市圈“黄金两翼”,编制新一轮发展规划,规划建设城际铁路,用足用好超长期特别国债等政策支持。都市圈内城市共建合作平台,开展县市区结对、毗邻地区合作和园区共建,探索合作平台跨区域行政管理机制。深化合肥都市圈与南京都市圈“双圈联动”,唱好宁合“双城记”,打造东中部区域协调发展的典范。

推进沿江城市带高质量发展。安徽沿江城市带应把握机遇,加快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转型升级,在新一轮沿江生产力布局中勇当重要支点。抢抓数字经济机遇,发挥“东数西算”芜湖集群优势,运用大数据、大模型、机器视觉等先进技术赋能“智造”,创新“人工智能+”产品研发,创建一批未来产业先导区。协同建设长三角世界级港口群,面向日韩、东盟等培育近洋直达航线,吸引长江中上游出海货源在皖集结。健全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安徽段)建设保护机制,围绕保护传承、研究发掘、环境配套、文旅融合、数字再现五大工程,谋划一批标志性项目。塑造沿江“一心一廊”发展格局,加快建设芜湖省域副中心,完善芜马同城化发展机制,建设安池铜经济走廊,支持安庆池州共建跨江合作园区。

推动皖北地区全面振兴。当前,皖北地区正处于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发展重要阶段,需要全面提升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公共服务和产业发展的水平,缩小与长三角区域平均水平差距,为中部地区“三基地一枢纽”建设贡献力量。要夯实皖北地区农业高质量发展基础,完善现代化农业基础设施,加快高标准农田新建、改建,推广农业无人机等新一代农机、农技的应用,健全种业“保育繁推服”全产业链。推进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聚焦绿色食品、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集群,引育一批链主型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加快皖北城镇群建设,科学规划建设阜阳城市圈,深化蚌淮(南)、宿淮(北)协同发展机制,壮大县域特色产业集群,促大县变强县,带动人口就地城镇化。深化沪苏浙城市结对合作帮扶皖北城市机制和省内南北合作共建机制,健全共建园区投入共担、利益共享机制,建立向皖北导入优质服务功能机制。加快中部省际交界地区合作发展,完善省际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支持濉溪—永城、谯城—鹿邑等创建省际毗邻地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合作区。

加快推进皖西和皖南地区发展。皖西大别山区和皖南地区生态优势鲜明,集聚全省15个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红色文化、绿色生态和特色产品资源丰富。我们应深度挖掘共建长三角美丽中国先行区的新内涵新要求,积极探索“两山”理念转化实现的新路径新打法。深化六安与上海对口合作机制,加快建立六安与合肥同城化发展机制,探索可复制推广的“政府结对引导+市场合作主导”的市际合作经验。规划建设合安经济走廊,依托江淮运河、合安高速、G206、合安高铁等综合交通廊道,引导产业在合肥至安庆间布局。加快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复制推广齐云山经验,创新文旅创意产品和消费场景,打造快进慢游的“六安池黄宣”休闲度假走廊。大力发展康养产业,高标准建设沪皖共建长三角(广德)康养基地,支持皖西、皖南创建一批长三角共建康养基地。完善杭黄世界级自然生态和文化旅游廊道跨区域协作建设机制,深化浙皖闽赣四省边际城市融合发展机制,高质量建设叶集—固始“一河两岸”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合作区。

( 王珏 余茂军)

(作者单位:安徽省经济研究院)

    相关新闻
“甜蜜”出口 安徽领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