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要闻
提升基层干部舆情应对能力
来源: 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2025-02-18 07:29:45 责编: 徐文娟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完善舆论引导机制和舆情应对协同机制。自媒体时代,大众不仅是信息受众,也是信息生产者和传播者,公开、透明、低门槛的媒体环境给领导干部尤其是基层干部的媒介素养和舆情应对能力带来新挑战。着力提升基层干部舆情应对能力,是完善舆论引导机制和舆情应对协同机制的重要基础。

勇于担当。强化基层干部的宗旨意识,坚持走好网上群众路线。互联网所建构的虚拟空间已经成为承载社情民意的“晴雨表”和党群干群关系的“连心桥”,基层领导干部要善于收集网情民意,在网络上发现问题,利用网络解决问题。一方面,强化基层干部的责任意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通过“零距离”交流互动,对网民个性化的合理利益诉求在现实中马上就办,及时反馈,以实际行动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做到知责于心、担责于身、履责于行。另一方面,强化基层干部的危机意识,坚持底线思维。由于互联网的放大效应,许多偶发的“小事件”稍不留神就会演化成“大舆情”,那么,基层往往成为回应事件、处置舆情的第一关口,基层领导干部要充分地预见到舆情风险,重视舆情数据,在信息扩散、事实披露、公众信任和权威形成方面下好先手棋。

敏于预警。各级党委政府尤其是基层党委政府要充分注重提升基层干部的媒介素养,开展各种形式的理论学习、实操培训、模拟演练等,使基层广大党员干部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本领,提高自身的舆情预警处置能力。一方面,依托网络信息监测平台,借助于大数据、网络爬虫、图文识别等方面技术,及时获取敏感词、点击量、转发量、跟评量等监测指标,一旦发现异常,要第一时间启动舆情预警机制,实地查看并且促进实际问题的解决,尽可能将舆情消除在潜伏期,将舆情应对端口前移。另一方面,要对所监测到的信息进行研判,主动抢占信息时效,有效疏导网络负面情绪,及时掌握各种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准确判断其性质、特点、演变趋势。与此同时,基层干部在预警的同时第一时间及时了解网民的急难愁盼问题,及时解疑释惑、回应诉求,走好联系和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努力做到“见之于未萌,识之于未发”。

善于把控。一般而言,舆情发展分潜伏期、发酵期、爆发期和消退期四个阶段,每个时段各有特点。基层干部需要把握舆情的发展规律,积极主动,顺势而为做好舆情应对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抓住时机、把握节奏、讲究策略,从时度效着力,体现时度效要求”。舆情应对工作要切实做到合时、适度、有效。突发事件发生后,在舆情潜伏期,基层干部要第一时间捕捉到疑似热点信息,全方位监测网络舆情动态,及时报上级部门进行研判,思考应对之策,争取将舆情消弭在潜伏期;在舆情发酵期,要抓住舆论“时”的特点,第一时间以权威信息引导舆论实现各社交平台的全覆盖,占领舆论高地,同时,通过信息监测平台及时掌握热点,调查反馈真相,回应群众关切;在舆情爆发期,要抓住舆论“度”的特点,要注重全方位开展信息公开工作,加强与相关职能部门之间的合作,建立数据开放平台以打破“信息孤岛”,回应社会关注的答复措辞力求准确有度,争取社会理解;在舆情消退期,要抓住舆论“效”的特点,继续监测相关事件的后续舆情,把握结果反馈动态,依法打击网络谣言,避免次生舆情的发生。

乐于沟通。网络思维体现为平台思维、迭代思维、流量思维、创新思维、用户思维等,广大基层党员干部要摒弃传统舆情管控思维,积极适应媒介技术的发展和群众的多元化吁求,学会运用网络思维去考虑问题,掌握网络沟通技巧,乐于沟通善于沟通,从而掌握舆情工作主动权。一是占领舆论阵地,主动发声,做到重要信息主流发、事件态势及时发、权威信息重点发,通过网络平台主动追随民众关注热点问题并积极参与讨论;二是运用议题设置原理,引导舆论走向,打破利益攸关方的“信息茧房”;三是加强与主流媒体、意见领袖的合作,注重挖掘小事件背后的正能量,产生示范效应。任何舆情都有其现实的物质动因,本质上关乎利益的表达,这就要求广大基层党员干部在做好网络舆情应对工作的同时,还要主动结合舆情开展线下的沟通协调,与网络沟通形成合力。舆情发生后,基层领导干部线上要认真听取群众意见、诚恳表态,线下要积极实地调查,及时与利益相关方沟通,推动问题解决;要与主流媒体、专家学者、社会名流合作,建立常态化的信息发布机制,善用网言网语讲清讲明舆情产生的根源、进展以及结果,让广大人民群众满意,用“正能量”来汇聚民众支持的“大流量”。

(陈殿林 王传浩)

(作者单位:安徽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合肥工业大学研究基地)

    相关新闻
以耐心资本引领“四链”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