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要闻
构建“三大体系” 建设江淮粮仓
来源: 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2025-02-18 07:29:46 责编: 徐文娟

2024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要坚决扛牢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重任,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深入推进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加强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建设,确保粮食稳产丰产。安徽是农业大省、粮食大省,农业农村发展事关全局。202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指出,构建现代粮食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建设江淮粮仓,扛牢粮食保供责任。安徽必须要坚决扛牢粮食保供责任,深入实施良田、良种、良机、良法、优链、优农工程,建设江淮粮仓,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格局中展现安徽更大担当、贡献安徽更多力量。

构建系统的现代粮食产业体系

为建设江淮粮仓固本强基

现代粮食产业体系是一个集粮食生产、收购、加工、存储、运输及销售等多个环节于一体的综合系统,既包含种质创新、化肥农药等农业生产资料供应、生产技术指导及信息服务等产前部门,还涉及到食品消费等产后部门,旨在通过产购加储销的协同发展,提高粮食产业的发展质量和竞争力。

一方面,坚决扛牢粮食保供责任,切实抓好耕地和种子两个要害。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建设投资标准,足额安排资金健全管护机制,确保电、井、泵、路等设备正常运转。依托高水平大学、科研院所等高端科产教融合机构,加快建设生物育种安徽省实验室、中科合肥智能育种加速器创新研究院等高能级研发平台,支持种业龙头企业牵头组成育种攻关联合体,选育突破性作物新品种。另一方面,推动粮食产业提质增效,打造安徽粮食品牌。大力发展粮食精深加工,培育集生产、加工、销售、储备于一体的综合性粮食企业。提高粮食精深加工的附加价值,打造稻米、小麦、玉米千亿级绿色食品产业。提升地域特色品牌影响力,以“皖美农品”“皖美粮油”为重点,打造“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的粮食品牌体系,提升产品美誉度和市场占有率。

构建科学的现代粮食生产体系

为建设江淮粮仓提供科技支撑

现代粮食生产体系是指通过科技与农业的深度融合,实现粮食生产的机械化、数字化、智能化。其核心在于在粮食生产过程中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工程技术等新兴农业科技,实现粮食的高效、可持续生产,有效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人口增长和资源紧缺等问题。

一方面,用好先进农业技术。做好粮食生产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装备“四新”技术自主创新、成果转化和集成应用。推广节水灌溉、肥药减量化、绿色防控病虫害等集成技术。利用遥感、物联网等动态监测土壤墒情、苗情光谱、作物长势、病虫灾情,建设数字农场,实现无人机植保飞防、测土配方施肥等全过程数字管控。建立健全以县乡农技推广机构为主体、新型经营主体示范带动、高校和科研院所参与的粮食农技推广体系,组建科技特派团和科技小院,做好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健全气象灾害监测预警预报服务体系,加快沿淮沿江涝区排涝能力建设,做好防灾减灾工作。另一方面,提高农机装备水平。统筹规划育秧中心、烘干中心、综合农事服务中心建设,提升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依托中联农机公司等企业抓好大中小型机械的研发推广,推广应用大马力拖拉机、高性能免耕播种机、高效植保机械等先进高端机具。在产粮大县实施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实现部分优质专用粮订单化生产。

构建多元的现代粮食经营体系

为建设江淮粮仓增添活力

现代粮食经营体系是指通过构建和完善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一系列体系和制度安排,提高粮食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的质量和效率,确保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应在坚持家庭土地承包制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粮食适度规模经营,逐步形成家庭农场、种粮大户、农民合作社、涉农企业及其他新型经营主体等协同发展的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现代粮食经营体系。

一方面,提高经营组织化程度。鼓励承包土地基数比较小的单个家庭主动流转土地,支持经验丰富、经营能力强的种粮大户扩大规模。对已有的农民粮食专业合作社进行规范提升,鼓励各类有条件的经营主体领办农民粮食专业合作社。鼓励各类工商企业参与粮食经营,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示范和带动作用,探索构建联农带农机制,健全风险防控制度。另一方面,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主动推进粮食新型经营主体及涉粮企业成立各种层级和形式的行业协会组织,加强粮食生产、流通、加工、仓储等领域的规范管理,推动“粮头食尾”“农头工尾”精深加工发展。探索组建粮食生产服务联合体,推广菜单式、订单式、全过程托管等多种服务模式,实现全流程的服务覆盖,并且加强各类服务组织的联合合作,构建利益分享机制。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探索开展粮食种植保单质押贷款,实施完全成本保险及保险保额动态调整,特别是加强同资本市场和期货市场的结合,为稳定粮食市场提供金融支持。

总之,建设江淮粮仓是一项系统性、整体性、全局性、长期性的重大工程。全省上下要切实肩负起应尽职责,完善工作机制,统筹协调各种要素保障,确保任务落实落地落细,形成全社会关心、参与、支持江淮粮仓建设的良好氛围,奋力推动我省粮食生产迈上新台阶。

( 张庆亮)

(作者系安徽农业大学党委书记)

    相关新闻
创新服务,让跨境贸易更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