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老年教育资源供给,将老年教育纳入终身教育体系是满足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是当前我国老龄事业的重要任务。然而,受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人口分布与结构不同、教育观念差异等多重因素影响,老年教育面临着资源不足、城乡发展不均衡等问题。因此,需要加快老年教育向农村延伸,推进城乡老年教育协同发展。
打造沉浸式课堂。在数智化与全球化背景下,城乡老年群体需要深入理解国家政策、把握时代脉搏,避免思想滞后或认知偏差。然而,传统课堂普遍存在“重理论轻体验”的短板,影响课堂效果。VR/AR等前沿技术的出现,为课堂教育从以往单调的“平面说教”向生动的“立体感知”转变创造了条件。我省利用先进的3D建模技术,打造“沉浸式党史剧场”,还原了渡江战役的宏大场景,让老年学员置身于历史情境之中,亲身重温重大历史事件,实现了理论知识与情感共鸣的深度交融。接下来,应充分依托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技术,将书本知识转化为“故事化”音视频内容,赋予老年教育浓厚的科技内涵与强大的时代传播力,实现知识传授与实践的有机统一。
构建全域资源网络。目前,老年教育资源主要集中在城市,而广大农村地区则相对匮乏。我们要优化顶层设计,搭建老年教育资源网络,扩大老年教育覆盖面。以“数字基建”为切入口,将原本分散在各地的课程内容、教学案例、师资力量进行全面汇聚、科学分类与高效管理,形成覆盖全省区域的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借助星罗棋布的5G基站与功能多样的智能终端设备,城市中优质的教学课件、精彩纷呈的教学视频、雄厚的师资力量得以源源不断地下沉至农村地区。同时,利用平台的互联功能,农村老年学校也能够将本地富有特色的课程资源分享给城市学员,促进城乡资源流动。这种双向互动的供给模式,不仅能有效破解农村地区教育资源短缺的难题,还能通过城乡学员互选课程,实现知识层面的“双向赋能”,促进城乡老年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
弥合城乡数字鸿沟。当前,农村老人在智能手机等数字技能方面存在一定的接入难、使用难、学习难问题,城乡老年群体之间的数字素养存在明显差异。我们应充分认识并尊重农村老年群体的数字使用需求,通过打通“适老化改造+场景创新”双路径,助力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在适老化改造方面,要专门针对农村老年人的使用习惯与身体特点,研发出特制的智能终端设备。在场景创新方面,将抽象晦涩的知识转化为可实际操作的具象体验。比如,利用AR辅助功能,将农业技术知识以虚拟模型的形式直观呈现在田间地头。借助AR技术逼真模拟人体结构,清晰直观地展示疾病预防和治疗方法。这种个性化、互动化的学习场景,能极大地激发农村老年人的学习兴趣,充分挖掘出他们潜在的学习能力。
精准匹配教育需求。城乡老年群体因教育背景、职业经历、文化背景等影响,在学习需求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当下的课程体系因缺乏灵活调整的机制,很难契合不同需求。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着教育供给侧改革,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程配置体系,成为教育领域的关键变革方向。健全以需求驱动的分层教育体系,打造“需求感知—课程生成—动态优化”的闭环运行模式。首先,深入分析老年学员的学习轨迹,通过AI算法构建“老年学习需求图谱”,精准把握老年人真实的学习需求。其次,平台动态调整课程供给,确保课程与需求紧密契合。再次,引入区块链技术全程记录学习成果,根据评估反馈及时调整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式,有效化解“城市课程千篇一律,农村课程脱离实际”的双重困境,为城乡老年人提供更符合自身需求的优质课程,真正实现“各得其学,各展其长”。
构建多元协同机制。老年教育紧密融入城乡生活,通过教育资源的共享与传播,为城乡老年群体铺设了通往终身学习、社会参与的桥梁。因此,老年教育是一个多主体动态协同、相互依存的过程,需要构建多元协同机制,形成资源互补、责任共担、利益共享的生态系统。在治理层面,明确划分政府的主导责任、市场的主体作用以及社会组织的协同功能,形成三方联动、各司其职的治理格局。在经费保障方面,建议将各级政府举办的老年大学办学经费、专项经费全额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完善老年大学专项办学经费定额保障机制,确保老年教育拥有稳定、可靠的资金来源。在激励机制构建上,大力推广“课时积分制”,学员凭借学习课时所积累的积分,可兑换医疗、交通等实用服务;针对参与老年教育的企业,明确出台财政补贴和税收减免等激励政策,充分调动企业积极性,增加学习资源供给。通过这一系列举措,逐步形成“钱从多元来、人从多方选、课从需求出”的可持续发展格局,为城乡老年教育协同发展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 计芳 作者单位:滁州开放大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