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要闻
​点亮希望 助力回归
来源: 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2025-05-07 07:30:27 责编: 武静

居民罹患精神类疾病,潜在风险大、治疗难度大、家庭压力大,怎么办?

2023年5月以来,淮北市开展“精康融合行动”,增设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指导站,通过购买服务引入社工组织为精神障碍患者提供全面、专业、便捷的康复服务,帮助患者更好地回归社会,减轻家庭和社会负担,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两年来,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指导站成效如何?近日,记者在当地开展调查。

4月30日,记者走进淮北市相山区西街道鹰山社区康复指导站,精神障碍患者亮亮(化名)正在阅览室安静看书,社工高洁在一旁陪伴。

“大白天还拉着窗帘。”对于第一次走进亮亮房间时的情景,高洁至今记忆犹新。

8年前,亮亮罹患精神分裂症,闭门不出还拉上窗帘。后来,父母带着亮亮到外地就医治疗,病情有所好转。去年10月,亮亮被当地卫健部门转介到康复指导站,高洁开始尝试接触亮亮,不出所料,果然碰了壁。高洁没有灰心,多次上门走访,给予他鼓励和安慰。

一个月后,亮亮终于同意添加高洁的微信。“起初,亮亮也只是跟我微信沟通,不愿意到康复指导站参加活动,我就把开展活动的视频分享给他,一段时间后,他终于同意来站里参加活动了。”高洁说。

“在指导站接受康复训练后,我慢慢变得开朗了。”和记者聊天期间,亮亮说话语速缓慢,他说,通过每天到这里看书、锻炼、参加社区活动,现在感觉身体好很多,吃饭、休息都变得规律了。

鹰山社区康复指导站站长黄华锐告诉记者,指导站对病情稳定、经医疗机构评估认为适宜参加且愿意接受康复服务的患者,提供集中康复服务,服务内容包括预防复发训练、生活技能训练、社交能力训练、职业康复训练等,目前服务对象有143人,覆盖整个西街道。

23岁的明明(化名)因工作不顺,性格变得孤僻。去年下半年,明明被转介到烈山区民政局设在杨庄街道新杨社区的康乐驿站接受康复。社工经过评估,为明明引入难度适宜的体感互动游戏,激发其参与训练的积极性。“只要参与游戏,明明就必须跟伙伴们沟通,这样可以让他更好地融入集体。”康乐驿站站长赵允说。

康复取得一定成效后,康复对象的就业问题被提上日程,但赵允发现,多数康复对象的就业意愿不强。为此,康乐驿站创设了爱心水饺公益项目,让康复对象参与手工水饺制作,售出后获得报酬激发他们的就业成就感,引导他们转变观念。

小灰(化名)也是驿站康复对象之一,在这里接受康复的一年间,依托精神科医生的用药指导和社工的精准服务,小灰的病情不但逐渐好转,还学会了很多技能。“我学会了自立、自理,也学会了与家人沟通。你看,我包的饺子是不是很漂亮?”说着,小灰腼腆地笑了。

“在这里,他们可以习得技能、获得支持,更重要的是,驿站链接医疗和社会资源,让他们不仅得到定期检查,制作的手工水饺还能变现,这让家属看到了他们回归社会的希望。”赵允说,目前,到康乐驿站接受训练的康复对象有20余人。

“让精神障碍患者走出家门、走进社区,是精神障碍社区康复项目要达成的第一步。”淮北市民政局工作人员马健说,该市投入项目资金200余万元,建成启用了市精康家园服务指导中心。该中心除接纳精神障碍患者康复训练以及提供日间照料服务外,还承担着对全市31个社区康复机构精康服务人员培训等业务。

为给患者提供更周全服务,淮北市民政部门专门制定管理操作指引,规定各社区康复机构为服务对象建立“一户一档”,根据家庭监护情况、患者康复动力等进行分类管理,探索实施“一站跨社区运营、分类分层管理”服务模式。

淮北市精康家园服务指导中心还承担精神障碍患者的转介服务,通过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对精神障碍患者开展评估,为符合条件的精神障碍患者及其监护人提供社区康复建议,引导其就近接受社区康复服务,构建“医院—中心—社区—家庭—社会”五位一体的康复服务体系。

截至4月底,淮北市一县三区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工作实现全覆盖,各社工机构已提供基础探访服务2000余人次,开展功能康复训练200余场次,提供社区支持服务40余场。

“下一步,我们将邀请康复理疗等领域专家对全市精康服务人员开展常态化轮训,进一步优化服务供给。同时,通过提供培训和实践机会,逐步推动精神障碍患者掌握生产生活技能,促进患者尽快融入社会。”淮北市社会事务服务中心主任苏金桓说。

■ 本报记者 吴永生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