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6日,安徽日报直播团队在铜陵市永泉小镇直播。(照片为直播截图)
4月11日,安徽日报直播团队在淮北市中国大运河柳孜文化园直播。(照片为直播截图)
4月28日,安徽日报直播团队在淮南市潘集酥瓜种植能手大赛现场进行直播。(照片为直播截图)
4月15日,安徽日报直播团队在亳州市现场采访华佗五禽戏传承人。(照片为直播截图)
“大家好,欢迎来到安徽日报客户端的直播间……”“这里是华东地区最大的梦幻冰城,也是全省唯一的地下冰帘溶洞景观……”“今天,我们将坐上直升飞机,带您飞‘阅’大别山……”“记者带您现场探秘,废弃矿山如何变成网红景区……”
今年以来,安徽日报客户端突破传统报道形式,通过一系列创意策划,推出直播式新闻报道,将镜头对准江淮大地的历史肌理、生态蝶变与烟火生活,用“沉浸式新闻”解码地域发展密码,推动新闻传播从“信息传递”向“价值共创”升级。
打造“在场感”传播
融媒体时代,如何让传统媒体“黏住”老读者、吸引新粉丝、焕发新光彩?安徽日报客户端积极探索深度融合之路,突破时空限制,打造“在场感”传播:从宏大叙事转向微观切口,以“小故事”折射时代变迁。
4月15日,结合“春游江淮请您来”活动,安徽日报客户端推出直播报道“探秘华佗故里 邂逅百草仙境”。在一个半小时的直播中,出镜记者来到亳州华佗百草园景区,通过直播镜头,带着观众识百草、赏百花,品尝中药茶饮,体验厚朴民宿,感受中医药文化,打卡特色网红景点。
在一步一景的直播报道中,记者与观众在线互动,体验把脉、针灸、中医按摩,感受“心养”“食养”“体养”等康养业态。场内场外、线上线下,不仅拉近了观众与安徽日报“两微一端”的距离,也拉近了记者、编辑与粉丝们的距离。
4月18日,安徽日报客户端推出直播报道“飞‘阅’大别山”。记者坐上直升机,通过视频直播,从空中360度全景俯瞰大别山,佛子岭水库湖光山色、六万情峡幽深峡谷、白马尖云海等壮美景色一览无余,让观众大开眼界。
每场直播,安徽日报客户端都会根据话题、人物、事件的需要,由记者与新闻当事人“场景互动”,让观众能够更直观地了解到更多的新闻现场,让画面更有立体感,观众如同身临其境。
直播中重构“文化记忆”
在“流量经济”冲击下,如何让文化遗产“活”起来?安徽日报客户端以“砖房矿洞里打卡旧时光”“打卡《六姊妹》拍摄地”两场直播作出了回答。
2月23日,由安徽日报客户端编辑部、地方新闻中心合作策划开展的“砖房矿洞里打卡旧时光”直播活动,在铜陵市“铜官山1978”文创园成功开展。此次直播前期准备充足,记者提前搜集资料并制作预告视频,在安徽日报客户端、安徽日报微信公众号发出,同时“铜陵发布”也转发了安徽日报的预告视频。直播中,面对偶遇的游客,两位出镜记者现场进行采访,制造了计划之外的“惊喜”。在一个多小时的直播里,客户端赢得了1.2万的点赞量,“学习强国”平台、“铜陵新闻网”微信公众号、“铜陵文旅”微信公众号均对直播予以报道并点赞称其为“一场别开生面的直播”,直播结束后,铜陵市相关部门也都给予高度评价。
今年大年初六,电视剧《六姊妹》在央视一套热播,引起各地游客前往淮南市大通区九龙岗历史文化街区“打卡”。安徽日报客户端抓住这一热点,精心策划,推出了“打卡《六姊妹》拍摄地”直播报道。
直播中,记者面对镜头,带着观众一路打卡拍摄景点,介绍电视剧《六姊妹》拍摄过程中的故事,将《六姊妹》剧情所反映的历史背景、发展跨越、未来可期的内涵,展现在观众面前。
直播后台数据显示,“打卡《六姊妹》拍摄地”直播间在线观看人数近万,点赞量3万多。“直播不仅抓住了热点,更显示出格局、站位和深度。”淮南市相关负责人表示,新颖的报道方式,让广大观众在这个充满烟火气的地方,感受淮南这座资源型城市的日新月异。
携手地方实现“双赢”
如何让新闻报道赋能地方经济?安徽日报客户端“酥瓜大赛,一起去淮南吃瓜喽”直播报道给出生动案例。
直播报道中,青皮、绿肉、黄瓤的酥瓜频繁出现在镜头中,立刻刺激了大家的味蕾,让观众仿佛闻到了酥瓜浓浓的香甜气息。在比赛现场,记者一边通过酥瓜种植能手大赛,展示现代农民做大绿色农产品产业;一边与相关农业专家互动,展现当地乡村振兴快速发展的步伐。安徽日报客户端还与当地政府联动,特别设定了抽奖环节,免费提供了200盒潘集酥瓜,引发了广大网民的积极参与,先后有3.5万人涌进直播间。
4月30日,六安市旅游年卡正式发布,安徽日报客户端走进舒城,推出直播报道“这个春天,把六安‘装’进口袋”。直播中,记者带着观众实地感受了万佛湖的水上休闲项目、九龙寨景区、棠树乡的旅游大道等,并“沉浸式”带领观众了解旅游年卡。
“春赏花,夏漂流,秋看漫山红叶,冬来滑雪泡温泉。”通过出镜记者的娓娓道来,红绿交融的六安展现在观众面前。直播间还为观众送上了专门准备的旅游年卡、景区套票、土蜂蜜和文创产品,诸多好礼让观众拿到手软。
“安徽日报客户端的直播正在成为连接供需的新纽带。”六安市文旅局负责人秦国伟表示,这种“内容+服务”模式,既传播城市形象,又直接拉动消费,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 本报记者 柏松 朱芳 刘洋 任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