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宏波 李晶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开放包容始终是文明发展的活力来源,也是文化自信的显著标志。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开放包容始终是中华文明繁荣发展的活力源泉。中华文明正是在开放的姿态、包容的胸怀中呈现出博大气象,生生不息、历久弥新。万里之遥,不以为远。文明之光,相互映照。当今世界,各国各地区的联系空前紧密,不同文明的对话与交流日益频繁。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必须始终秉持开放包容,在文明对话中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活力,在文明交流互鉴中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坚持守正创新、继往开来,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开放包容铸就文化自信的坚实根基
翻开中华民族的历史长卷,凡是开放包容的时代,必定是文化创造力竞相迸发、文化自信蓬勃昂扬的时代。唐朝以其博大的胸怀和开放的姿态,接纳来自四面八方的民族,造就了“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的盛世,令世界为之瞩目。宋朝以开放胸襟笑迎蕃商胡贾,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促成中原文明与异域文明交相辉映,谱写了“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的文明华章,令后世为之惊叹。唐宋时期文化繁荣的历史事实表明,开放包容是一个国家文化自信的显著表现,越开放越自信,越自信越开放。只有同多元文明交流互鉴、取长补短,才能不断为本土文化注入源头活水,使其永葆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的博大气象,就得益于中华文化自古以来开放的姿态、包容的胸怀。开放包容并非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阶段性特征,而是始终贯穿于中华文明发展史的鲜明底色。研究表明,早在新石器时代,我国就已经存在多个文化区,不同文化类型之间频繁交流互动,碰撞出璀璨的文化火花。开放包容是中华文明得以赓续繁荣数千年的文化基因。《论语》开篇提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中庸》中讲“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等,深刻诠释了中华文化崇尚开放包容的内在特质。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文明始终凭借着自身强大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吸纳多地区、多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促使中华文化在兼收并蓄中不断新陈代谢、创新发展,铸就了中华民族博采众长的文化自信。
开放包容彰显文化自信的深厚底气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充满自信的文明,才会在保持自己民族特色的同时包容、借鉴、吸收各种不同文明。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真正拥有强大文化自信的民族无须通过排斥其他文明来确立和巩固自身的地位,因为它深知自身文明具有独特的魅力和优势,能够在与其他文明的交流中保持自身独立性,同时也有足够的胸怀去接纳不同文明的优秀之处。因而,充满文化自信的民族在对外交往时必定会在坚守自身文化立场的基础上,展现出开放包容的姿态,以开放、平等、和平、尊重、包容的方式对待其他文明。鲁迅曾指出:“国民精神之发扬,与世界识见之广博有所属。”揆诸中西文明交流史,中华民族在积极走向世界的过程中,不仅拓宽了全球视野、涵养了世界意识、培育了博大胸怀,更在认识世界、融入世界的历程中,淬炼出更加坚韧的国民精神与愈发深厚的文化自信。
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强调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对待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彰显出高度的文化自信。毛泽东同志曾指出:“我们提出向外国学习的口号,我想是提得对的。现在有些国家的领导人就不愿意提,甚至不敢提这个口号。这是要有一点勇气的。”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新形势,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人类文明发展规律,深刻洞察中国和世界关系的历史性变化,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和文化主体性,同时也为人类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开放包容塑造文化自信的崭新气象
开放包容既是文化自信的显著标志,亦是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一步强化文化自信的必须始终坚持的基本原则。坚持开放包容,通过文化交流互动深入了解世界多元文化形式与思想观念,不仅有助于我们汲取外来文化的有益成分,更能促使我们更客观地认识自身文化,从而更好地完善和发展中华文化,为其注入新气象与新活力,真正把文化自信融入全民族的精神气质与文化品格中。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以开放包容的姿态积极融入世界发展进程,倡导“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越是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越要坚守文化自信,越要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打破文明交往的壁垒,用文明交流交融破解“文明冲突论”。
新时代新征程,中华文明发展提出新的课题。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一方面,要在“引进来”中,激发文化活力,筑牢自信根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要永远做一个学习大国,不论发展到什么水平都虚心向世界各国人民学习,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加强同世界各国的互容、互鉴、互通。我们要以高度的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的胸怀,广泛吸收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在融通中外、贯通古今中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另一方面,要在“走出去”中,讲好中国故事,传递文化自信。要创作更多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优秀作品,生动展现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中华文化精神和中国人民的审美追求,不断提升中华文化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书写“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人类文明新篇章。
(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