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对合作 双向赋能
沪苏浙城市与皖北城市结对合作是国家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自2021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沪苏浙城市结对合作帮扶皖北城市实施方案》以来,沪苏浙8个市(区)与皖北8市通过产业协同、民生共享、机制创新等多维合作,探索出一条从“单向帮扶”到“双向赋能”的区域协同发展新路径。4年的实践表明,这一跨省域结对合作模式已形成可复制的经验,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注入新动能。
产业协同推动从“梯度转移”到“链式融合”。一是园区共建、10个合作园区落地项目360个,总投资超1653.9亿元。如松江·六安共建的六松现代产业园,通过“管委会+公司+基金”模式,引入上海项目8个,总投资超百亿元,形成“上海研发+六安制造”的产业链分工。二是建设科创飞地。闵行·淮南科创产业园以“飞地经济”模式,实现沪苏浙项目集聚,2024年签约项目26个,总投资99.5亿元。滁州通过“科创飞地”引入南京高校资源,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三是创新利益分享机制。通过“财税分成、统计分算”等机制,将传统“对口帮扶”转化为“利益共享”,突破行政壁垒,构建利益共同体,激发双方积极性。六松创新“财税分成、统计分算”机制,税收按6:4比例分配,统计指标六安市占60%、松江区占40%,破解跨区域利益分配难题,为跨区域产业合作提供了制度样本。
民生共享推动从“基础对接”到“品质提升”。一是教育医疗共享。累计合作办学127所,培训校长教师6400人次,如上海交大教育集团投资建设六安天河科技学院。医疗合作方面,亳州市儿童医院与上海市儿童医院共建,苏州专家团队常态化坐诊阜阳。二是推动农业联动发展。皖北8市新增长三角绿色农产品基地54个,亳州与上海市奉贤区合作打造长三角“菜篮子”,滁州36%家禽、40%水产品直供南京。
机制创新推动从“行政推动”到“市场驱动”。一是强化干部交流。互派挂职干部314人次,皖北选派2000余名干部赴沪苏浙跟班学习,推动理念互通。二是清单化推进。南京—滁州明确结对帮扶至2030年,制定产业、科技、民生等10方面合作清单;苏州—阜阳通过“苏阜相约”行动深化产业协作。
沪苏浙与皖北城市结对合作的实践表明,区域协同发展的核心要义在于系统性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优化要素配置效率及培育内生增长动能。这一模式通过制度创新构建跨域治理新范式,依托利益共享机制优化要素配置效率,并以民生改善为切入点强化区域协同发展动能,形成“双向赋能”的良性循环。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皖北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幅达到6.2%,与全省平均增速实现历史性持平,标志着区域合作从单向帮扶向互利共赢的质效跃升,实证了“1+1>2”的协同发展边际效益递增效应。这一实践不仅实现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从空间邻近向要素高效配置的跨越式演进,更为全国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制度创新范本和实施路径参考。面向未来,需着力破解体制机制障碍,构建跨区域产业创新联合体,推动皖北地区实现从产业承接向创新策源、从要素依赖向自主创新的转型升级,通过“利益共同体—创新共同体—命运共同体”的三级进阶,实现发展成果共享、振兴进程共促的战略目标,助力皖北实现从长三角腹地支撑向战略支点地位的跨越式发展。(孔令刚,作者为安徽省社科院研究员、安徽省经济学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在闵行·淮南科创产业园里,淮南高新区双创中心活力十足。 本报记者 柏松 摄
安徽省先进功能高分子薄膜工程实验室团队成员朱健和(左)在上海同步辐射光源实验线站向团队成员讲解实验设备运行情况。新华社记者 方喆 摄
近日,2025长三角铜陵市第十届天井湖公开水域游泳邀请赛举行,来自长三角地区的280多名选手进行比赛。本报通讯员 过仕宁 摄
5月25日,在蒙城县第一人民医院,来自上海市公立医院的医生正给当地群众义诊。(资料图片)
淮徐快速通道让淮北与江苏徐州两地通行时间缩短至约40分钟。本报通讯员 梅月 摄
苏滁现代产业园标准化厂房。 本报通讯员 计成军 摄
横跨皖苏两省的汊河大桥。本报通讯员 吕华 摄
阜阳:“苏阜方案” 加强医疗协作
5月23日,阜阳市第三人民医院门诊部来了一位特殊患者,她已有四五年的精神病史。接待这位患者的是苏州市广济医院精神一科主任医师张广亚。张广亚详细了解患者病史后,采取了“治疗联盟+共同决策”的治疗模式,由医生、患者及家属组成“治疗联盟”,共同决定治疗方案。
除了坐诊,在阜阳市第三人民医院3天的帮扶时间里,他还带着医院的医生开展教学查房和疑难病例查房,与医院的医护人员开展座谈会。
“交流合作不仅是提高阜阳三院医务人员的业务水平,更重要的是帮助他们提升科研教学水平,做好人才梯队建设。”张广亚表示。
自2023年4月签订帮扶协议以来,广济医院、阜阳三院围绕精神卫生服务能力提升,共同探索跨区域专科建设新模式。
截至目前,阜阳三院累计选派9批次44人次赴广济医院进修学习。在广济医院的帮扶指导下,今年4月,阜阳三院完成了安徽首例“戒酒芯片”植入手术。该院将借鉴苏州药品临床试验管理规范建设经验,探索“高层次人才柔性引进”“联合实验室”等新型协作机制,着力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跨区域医疗协作“苏阜方案”。
2023年,苏州阜阳两地卫生健康部门签订结对合作框架协议,建立工作联络机制,为两地医疗卫生机构合作搭建平台,先后推动阜阳市人民医院等7家医院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等5家医院建立结对关系4项、医联体3项、专科联盟1项,成立3个苏州名医工作室,积极引进苏州市优质医疗资源。同时,在苏州专家指导下,开展新技术新项目13项、科研项目2项。
阜阳市卫健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引导公立医院针对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神经系统等大病重病,引进苏州等长三角地区优质医疗资源,进一步减轻群众就医负担。(本报记者 安耀武 李鹏)
蚌埠:甬蚌携手 提升企业能级
“我们已经把拟上市的主体变更为安徽希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了,近期还会在蚌埠投建一条磁传感器核心零部件生产线。”近日,安徽希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建国告诉记者,企业已实现销售收入连年翻番,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磁传感器细分市场占有率第一。
在王建国看来,企业跨越式发展正是得益于宁波蚌埠结对帮扶的十年之约。
2021年,希磁科技决定将总部从宁波迁至中国传感谷核心园区的宁波蚌埠微电子产业园。在这里,企业享受到了中国传感谷优质且专业的服务保障。
“蚌埠提供的政府服务不仅周到,对传感器企业来说还特别专业。”王建国说,在一次跨国收购产能的过程中,公司得到了蚌埠市的大力支持,使得收购顺利完成。希磁也借此获得了产能和研发能力的双跃升。
如今,宁波属地企业希磁科技、海神机器人科技等相继落户宁波蚌埠微电子产业园,园区已集聚传感器上下游企业43家。
包括宁波蚌埠微电子产业园在内,目前蚌埠与长三角地区合作共建园区共有9家,已经实现了县域全覆盖。
依托这些园区,蚌埠以创新协作、产业合作为重点,推动汽车零部件、新材料、新型显示、新能源、智能传感器等优势产业深度嵌入长三角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去年,蚌埠市新签约沪苏浙地区亿元以上项目162个、总投资510亿元。总投资52亿元的宁波华彩智能电器蚌埠生产基地项目一期等项目建成投产。
去年以来,蚌埠市主动融入长三角创新共同体,已组织开展产学研合作对接活动8场,服务企事业单位72家,联合举办甬蚌技术需求发布会暨甬蚌高新技术成果交易洽谈会,促进科技要素在两地快速流动。(本报记者 强飞)
滁州:“科技副总” 激发人才活力
近日,东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张友法结束课程后,驱车50分钟抵达位于滁州市来安县的安徽立光电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与企业研发人员进行交流。
这样的双城奔赴,是他担任企业“科技副总”的日常。
张友法坦言,身份转变带来的是深度参与。他推动企业与东南大学共建研究生实践基地,带领团队突破技术瓶颈,成功实现在0.1毫米的镀膜玻璃上进行高精度抛光,填补了国内这一细分领域的空白。
“张教授不仅解决生产难题,还为研发人员开展前沿技术培训,带来的是‘造血式’赋能。”企业负责人胡超川感慨道。
“科技副总”机制是江苏省率先探索的一条推进科技成果落地转化、支撑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的政产学研合作共赢新路径。通过从高校、科研院所选聘高层次人才担任企业副总工程师等职务,推动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2021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沪苏浙城市结对合作帮扶皖北城市实施方案》,为滁州深化南京同城化、加速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注入强劲动能。在此背景下,滁州借助宁滁合作机制,将“科技副总”纳入跨区域人才流动体系,进一步激发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活力。
南京高校人才频繁穿梭于校园实验室与滁州生产线之间,成为打通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桥梁。滁州科霖节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南京工业大学教师李洋对此深有体会。
2023年,他促成南京工业大学方成刚教授团队在滁州成立滔博智能科技有限公司,10余名硕士驻企研发液流电堆装备技术,实现产业化效率大幅提升。
“滁州良好的创新生态,让我们愿意把科研成果在这里转化。”李洋说,企业为“科技副总”提供基本薪资、绩效奖金等多元化待遇,政府配套人才政策,解决住房、教育等后顾之忧,形成“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的闭环。(本报记者 李邦军 罗宝)
六安:山海奔赴 传承红色基因
“我的家中珍藏着一份特殊的传家宝,就是这张革命军人家属优待证明书……”今年2月,在上海市松江区云间会堂文化艺术中心,来自六安的红色宣讲员王丽从自己姥爷的革命故事讲起,再现了烈士郝朴如以热血和生命修筑、守护川黔铁路的动人故事。
2024年,六安和上海首次联办“红漫大别山——上海·六安红色文化展”,引起强烈反响。今年,红色文化展又先后在上海市松江区、金山区举办。
连续三次展览,通过讲述上海、六安之间的红色故事,让上海的观众得以了解六安这片红色热土上的烽火岁月与不朽传奇。
红色文化展能够一再走进上海,这与近年来上海、六安对口合作密不可分。国家发展改革委先后出台《沪苏浙城市结对合作帮扶皖北城市实施方案》《革命老区重点城市对口合作工作方案》,确定由上海市松江区结对合作帮扶六安市,升格为上海市对口合作六安市。
上海、六安虽隔千里,但红色基因一脉相承。两地在合作过程中坚持六安所需、上海所能,以红色传承这一“小切口”,带动合作“一盘棋”。
如今,行走在全省首条以红色研学为主题的旅游风景道——裕安红色研学一号线,可以看到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军长许继慎烈士的纪念园,有红军史上围点打援经典案例的苏家埠战役陈列馆,有全国现存最完整的苏维埃政权旧址——独山革命旧址群,有新中国成立以后兴建的全国最大老区工程——淠史杭工程纪念馆……这是在上海市700万元对口合作资金的支持下,实施红色资源传承保护项目的成果。
抓住合作机遇,六安市强化红色资源保护利用工作,持续推进金寨县革命博物馆、皖西烈士陵园悼念广场、许继慎纪念馆基础设施改造提升工作。同时建立革命文物基本名录和红色旅游资源数据库。
2024年10月,上海委托高校制作的《上海与六安对口合作传承弘扬红色文化“十四五”和中长期发展规划》出炉,为长三角与大别山地区红色文化对口合作指明了方向。
未来两地将在进一步整合红色资源的基础上,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更好弘扬红色文化、讲好红色故事。(本报记者 唐欢)
亳州:垂直农场 联手培育好苗
近日,在亳州中医药集团有限公司药用植物组培繁育中心的垂直育苗农场,记者看到了一幅充满科幻感的生产场景:在齿轮、链条的缓缓带动下,两套多层设计的大型旋转式种植设备保持自上而下转动,中药材半夏被分层种在不同基质的托盘上,呼吸着由AI算法严格控制的“人造气候”,在特定光谱下静静地生长。
“设备一直转动,可以让每棵植株都受到均匀的光照和温度,再通过传感器实时捕捉植株的生理指标反馈,交由AI大脑进行分析决策,提高生产管理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该中心技术人员申亚楠告诉记者。
垂直育苗农场由亳药集团和上海墨泉生物有限公司共建,于今年3月投用,重点开展中药材种苗培育。目前该农场正在进行半夏育苗的初期试验,主要测试不同规格的半夏种苗在不同基质中的生长情况,以便搭建最适宜半夏种苗培育的生长环境,实现高效快速制种的目标。
“我们做了4种基质,从当前生长情况看,采用底层粗蛭石、中间层复配基质、上层粗砂的分层基质配方最适合半夏生长。”技术人员杜孟祥告诉记者,保水保肥、疏松透气的基质能加快半夏幼苗生长速度,缩短收获周期,保障有效珠芽形态均一。
“数据显示,相比我们智能化工厂的固定平层式立体栽培,垂直育苗农场生产的半夏收获周期可以缩减一个月,有效珠芽的品质也更稳定。”亳州中医药集团有限公司药用植物组培繁育中心负责人赵梦茹说。
随着试验逐步深入,垂直育苗农场AI模型将会更加精准地集成最适宜中药材生长的相关数据,设定温度、湿度、特定光谱、二氧化碳浓度等关键参数,实现在最短时间内生产最优质的中药材种苗。
“我们将积极推进亳药集团与上海墨泉生物合作,助力亳州中药材种苗培育向集约化、数字化、自动化转型,促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亳州市发展改革委长三角办相关负责人何海明告诉记者。(本报记者 任雷)
宿州:借智腾飞 激活科创动能
“宿州·杭州‘科创飞地’为我们搭建起深度参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前沿阵地,让我们借智腾飞。”5月19日,谈起企业的创新成果,安徽国盾量子云数据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琳言语中充满自豪。
宿州是量子保密通信京沪干线节点城市之一,安徽国盾量子云数据技术有限公司是节点承建单位,为宿州本地、淮海周边以及量子保密京沪干线沿线城市提供保密私有云服务。
“入驻宿州·杭州‘科创飞地’,主要想把我们的技术优势和杭州的信息产业优势相结合,深度参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张琳告诉记者,自2024年9月起,企业便派驻了员工常驻“科创飞地”办公,负责杭州项目对接。
2021年底,根据国家部署,杭州市结对合作帮扶宿州市。2023年11月,宿州·杭州“科创飞地”在杭州市正式揭牌,激活科创新动能。
“科创飞地旨在探索‘成果研发在异地、转化孵化在宿州’的科创新模式,实现同频共振,协同发展。”宿州市科技局负责人说,该市积极引导本地企业与杭州知名高校、科研院所进行政产学研合作,推动先进科技成果孵化。同时依托杭州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方面的产业资源优势,招引高层次人才团队到飞地创新创业,吸引杭州市有发展潜力的企业入驻飞地,落地宿州市开展成果转化工作。
云鳌(杭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是安徽国盾量子孵化的一家企业,也入驻了宿州·杭州“科创飞地”。
“通过飞地链接,云鳌公司主要为浙江省区域政府提供高效的政府咨询服务,目前服务对象覆盖杭州市、温州市等10个地市50多个县、区。”张琳说。
近年来,宿州与杭州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构建起了产业、技术、人才、资本、市场等一体化发展新格局。(本报记者 张玉芳)
淮北:教育帮扶 共享优质资源
“我们构建跨区域教育共同体,通过与总校名师联合教研、集体备课,让淮北的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徐州优质教育资源。”5月21日,江苏师范大学附属相山实验学校校长马彪对记者说。
3年前,受江苏师范大学附属学校总校委派,马彪从徐州来到淮北,开展教育帮扶,为淮北教育留下稳定的师资力量。
在徐州结对合作帮扶淮北的背景下,2022年5月,淮北市相山区通过与位于徐州市的江苏师范大学对接,促成该校与相山区政府达成合作办学协议,接管一所新建区属九年一贯制学校。马彪说,该校经与相山区教育局沟通协商,重点在培养名优骨干教师队伍、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等方面开展基础教育对口帮扶各项工作。
2023年12月,两省三地“同课异构”对外公开教研活动暨淮北市相山区与长三角地区教育融合发展论坛在相山附校举行。相山附校初中部语文教师刘亚楠在活动中结识了江苏省特级教师刘恩樵。通过电话、微信交流,刘亚楠逐渐成长为相山区骨干教师。
江苏师范大学附属学校总校常态化组织线上线下培训和研讨,让相山附校年轻教师聆听江苏名师授课,同步开展互动交流;每学期选派不同学科教师到江苏师范大学徐州、南通附校开展短期沉浸式跟岗学习,参与备课、听课、教研活动。
“我们按照江苏的教育理念,着重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相山附校副校长董天说。作为“高校+新校”办学模式在省外首次尝试,江苏师范大学也积极支持相山附校发展,定期邀请相山附校中小学生到师大校园研学。
相山区教育局局长孙刚告诉记者,该区将放大徐淮结对合作帮扶效应,依托相山附校组建教育集团,辐射带动周边相对薄弱学校,共享徐州优质教育资源。(本报记者 吴永生)
淮南:牵手闵行 链上同题共答
5月26日,记者来到淮南高新区,在安徽英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淮南工厂的生产车间里,一台台笔记本电脑经过组装、测试、装箱等流程,即将发往美国。
该企业落户淮南,正是上海市闵行区与淮南市结对合作的成果。
上海市闵行区与淮南市自2021年底结对以来,以产业合作和项目对接作为结对合作的核心,着力构建“研发在闵行、制造在淮南,头部在闵行、链条在淮南”的产业协同发展模式,在项目共引共建上同题共答、同频共振。
“淮南市在闵行区挂牌组建驻闵行招商工作组,主动参与‘投资闵行月月签’、产业投融资交流会、招商推介会等活动,聚焦在闵重点头部企业开展精准对接、‘敲门招商’。”淮南市投资促进局负责人盛筠告诉记者。
在闵行区的支持下,淮南市与欧美工商会、上海汽车零部件行业协会、上海医疗器械行业协会、上海上市公司协会、上海市食品协会等商协会建立合作联系,成功举办中国·淮南长三角(上海)德企专场招商推介会、海客圆桌会·淮南专场活动等,与上海长宁中德产业促进中心签订合作协议。
淮南市借助闵行国际窗口的优势,拓展境外招商渠道。同时强化“资本+产业”合作模式,依托闵行区积极对接头部投资公司,目前已与德腾资本签订合作协议,与西部资本成功设立“淮南西部成长创投基金”。
依托淮南土地资源优势,闵行区与淮南高新区打造闵行·淮南科创产业园,由莘庄工业区与淮南高新区共同出资组建公司负责园区运营管理。
产业园管理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汪勤勇告诉记者:“我们当好桥梁和纽带,把闵行的经济发展优势与淮南的资源优势结合,共筑协同互补的产业体系。”
淮南高新区负责人李群介绍,园区已有英众、万洋等300多家企业先后入驻,其中包括高新技术企业80户、规上工业企业70户。(本报记者 柏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