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十里江湾书院。 本报通讯员 徐婷婷 摄
芜湖禹王宫社区一角。 本报记者 阮孟玥 摄
芜湖书房呈现全新公共文化空间。 本报记者 阮孟玥 摄
祈雨亭、观音桥、禹王宫、神仙洞、淬剑池……行走在芜湖市的大街小巷,这些镌刻着岁月印记的古地名,如同散落的历史密码,讲述着一座江南城市独有的故事。
时光流转,当盆塘沿、道台衙等这些地名标注的土地,逐渐被现代化的住宅与商业设施覆盖,如何让这些沉睡的“历史索引”,重新融入当代城市的文化肌理与当地居民的日常记忆?
“要让居民住得舒心,更要通过可触摸的文化载体,让他们时时感受城市的温度、脚下这片土地的历史脉搏。”7月28日,在芜湖市弋江区中南街道,禹王宫社区党委书记张程对记者说。
这是一片遍布旧厂宿舍的区域,曾见证一段筚路蓝缕、开拓创新的工业化历程。如今,在老旧小区改造浪潮中,那些承载着深厚工业记忆的老地名,与尘封的历史一起被唤醒。
禹王宫居民活动广场,一个位于麻纺厂宿舍与月河公寓之间的废弃地块,是这一探索的精彩开篇。
广场上,几位白发苍苍的原芜湖麻纺厂老工人指尖轻触着西侧围墙上泛黄的老照片。“这是当年的三纺车间!”他们兴奋地追忆着过往的奋斗岁月。照片里工人们聚精会神操作机器的场景,与眼前崭新的蓝色健身步道、翠绿的灌木丛相互映照。谁能想到,这片洋溢着集体记忆与活力的1500平方米广场,几年前还是一片蚊蝇滋生、被蓝色铁皮和破旧围墙包围的拆迁地块。
通过“拆改并举”,中南街道与禹王宫社区投入近200万元,将这片城市“疮疤”,精心转化为集休憩、健身与文化浸润于一体的社区客厅。规划建设,并非简单地推倒重来,而是植根于独特的工业记忆与文化基因,凝结着催人奋进的精神力量。
漫步广场,西侧围墙宛如一座露天厂史馆,七幅劳工影像无声地讲述着麻纺厂从手工创业到辉煌鼎盛再到转型的完整历程;北侧详实的图文则引领公众深入了解麻文化的厚重底蕴;东侧创新融合光影科技,让古老的大禹传说以灵动之姿跃然墙面。广场中央的LED屏幕,成为社区开展文化宣传与活动的现代化端口。
禹王宫社区的文化挖掘,绝非局限于广场一隅。2023年,社区成立了大禹文化研究会,由汪世涛等退休老工人牵头,系统梳理辖区珍贵的工业历史脉络。研究会目标明确:抢救日新化工厂、麻纺厂等老厂的历史碎片,溯源“杨毛梗”等地名由来,编织社区共同的精神图谱。
汪世涛告诉记者:“挖掘历史不仅是为保存记忆,更是要在一钉一铆的往事中,找到今天凝聚社区的精神纽带,让年轻人知晓脚下土地有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从中获得启迪和力量。”
弋江区以禹王宫社区为代表的老旧小区改造实践说明,硬件改造只是起点,真正的焕新在于对历史文化根脉的精心发掘与当代转译。
当工业记忆在社区肌理中苏醒,文化的新苗则在另一类空间里悄然生长、滋润心灵。
“数学真的好难!”“天气好热,送你吃西瓜。”“在这里找到了坚持的力量。”……翻开芜湖书房马塘书院的留言簿,“看得见”的情绪透过文字涌入脑海——孩子们皱起的眉头、读者会心的微笑、那些无处安放的心事,都在这里找到了温暖的出口。
书院负责人卜俊清告诉记者:“留言簿本是建议本,后来成了‘情感树洞’。每一句留言,我都会郑重回复。”小小留言本上,书香味与人情味悄然交汇,如同一个微型情感枢纽,无声诠释着城市空间如何细致入微地抚慰心灵、凝聚认同。
2023年以来,安徽省不断推进“公共文化空间”建设。在芜湖市民身边,芜湖书房、乡镇文化站等公共文化空间不断升级,成为社区间的文化单元、群众身边的精神粮仓。“书房作为公共文化空间承载七大功能,远不止阅读分享。”弋江区文化馆副馆长黄馨说。
在江湾书院明亮的落地窗前,这一理念得到生动实践:展示架上,芜湖非遗铁画融入现代设计,地方美食化身精巧陶瓷冰箱贴。“这些手工陶瓷并不完美,却独一无二,游客爱不释手。”书院负责人徐婷婷一语道破文化创新的生命力。
书院的温度日常无处不在:非遗体验课拉近传统与现代的距离;学者科普讲座深入浅出启迪思维;亲子故事会打造温馨时光……每一次精心策划的相聚,都在为公共文化空间注入新能量,让文化活动、文化展示、文化休闲等“七大功能”真正扎根于市民生活。这些“文化会客厅”,正以润物无声的方式打磨城市肌理,使得近悦远来。
当城市不仅关注繁华的“天际线”,更珍视自己文化基因的流传脉络;当空间不只用于居住通行,更能承载历史与心灵的对话……芜湖建立起了以文化激发市民精神动能的深层逻辑。“唯有当城市的记忆被精心保存并深情讲述,它才能真正给予人们前行的力量与向善的定力。”黄馨说。
( 本报记者 阮孟玥 实习生 杜玉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