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2日清晨,薄雾轻笼,旌德县兴隆镇大礼村更显徽风皖韵,87岁的村民朱志秀坐在自家老房子门槛上,淘洗着稻米。在他身后,矗立着一座刚刚修缮的徽派老宅。
“以前最怕刮风下雨,瓦片漏,梁柱吱呀响,心里总不踏实。如今这老屋修得比当年还精神,住着安心又舒坦!”朱志秀在此已居住半个世纪有余,见证了老宅的过往,看到老宅子旧貌换新颜,十分感慨。
朱志秀赶上了好时代,他的老屋也遇到了焕新的好时机。“我们认真组织实施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工作,覆盖总面积约1700平方米,目前17栋建筑的主体修缮工程已全部完工。”大礼村党委书记汤芳月介绍。
早在施工前,就有专业团队对每栋建筑进行了结构安全评估与历史文化价值鉴定,并根据评估结果,对其中5栋承载着重要村落记忆或结构受损较重的建筑实施重点修缮,对另外17栋进行维护性修缮。本次修缮工程涉及结构加固、屋面翻新、墙面修复和门窗复原等,严格遵循“修旧如旧”原则,最大程度保留老房子的原始风貌与历史信息。
“这些建筑的修复,不仅消除了多年的安全隐患,更提升了村落的整体风貌。它们是珍贵的‘乡愁地标’,保护好了,对凝聚人心、发展乡村文旅都大有裨益。”汤芳月介绍,随着主体修缮完成,细致的竣工验收工作正在进行中。
兴隆镇镇长张旭涛告诉记者,将精准对接国家及省市保护要求,积极争取并利用省级传统建筑修缮专项资金,将传统古建筑因地制宜地转化为村史馆、乡贤馆、非遗工坊、特色民宿、研学基地等多元业态空间,实现传统建筑保护与乡村产业振兴、文化繁荣的深度融合,让古村落历久弥新。
“修缮是保护的第一步,活化利用才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张旭涛表示,“对于修缮完成的建筑,下一步,将着手规划其活化利用路径,积极挖掘传统古村落的地方特色,实现‘以用促保’。”
(本报记者 张敬波 本报通讯员 余林峰 温杨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