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7日下午,首届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在北京闭幕。为期3天的赛事,线下赛场几乎座无虚席。“中国机器人足球队夺冠了”“机器人运动会名场面大赛”“宇树机器人撞人逃逸”等话题成为社交媒体热点。
闭幕式上宣布,第二届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举办时间为明年8月,继续由北京市人民政府、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联合主办。
这一世界赛事,中国凭啥连办?
从竞技看基础
从春晚扭秧歌,到运动会开幕式机器人齐跳《秦俑颂》、穿戏曲服饰表演太极和咏春、演绎非遗元素国潮服饰……人形机器人被不少人质疑:似乎停留在秀舞姿、秀球技等“花拳绣腿”阶段。
但其实,表演亦是科技集成。
今年以来,中国人形机器人企业通过竞技赛事加速技术迭代:从4月份的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到5月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搏击擂台赛,再到此次运动会的“3V3”“5V5”足球赛,高强度比赛成了检验产品性能的重要舞台。
娱乐活动、竞技赛场的一小步,科技创新的一大步。回顾历史,竞技一直都是技术与产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从1999年“72小时网络生存测试”推动电商及在线支付的快速发展,到2004年第一届自动驾驶汽车比赛催生后续更多企业的无人驾驶布局,再到2016年的围棋人机大战使人工智能家喻户晓,皆是如此。
以赛为媒、以赛聚才、以赛促产,中国向世界展示了在这一领域的非凡加速。基于渐趋成熟的赛事基础,基于良好的生态链发展,中国从举办国内赛事,到举办这场全球首个国际综合性竞技赛事,完成了“从无到有”的开创性探索。
从氛围看当下
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兴旺,既是技术积累的产物,也是政策推动的结果。
中国是全球第一大机器人生产国,并连续12年成为全球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人形机器人市场和产业呈现爆发式增长背后是连续多年的政策支持。
近些年,我国相继出台《“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从技术研发、应用场景拓展等多方面给予支持。2023年工信部发布的《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明确提出,2025年实现一批关键技术突破与整机产品批量生产,2027年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生态。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有望在2029年达到750亿元。
发展也离不开开放包容的社会氛围。很多外国媒体关注本届运动会掀起的讨论热潮:热情而友好,“宇树机器人撞人逃逸”甚至火到国外社交媒体。这种开放的姿态,自上而下:政府助力这一技术领域展现全球竞争力,企业各有优势、良性合理竞争,公众开放包容、乐于拥抱新事物。
如何从赛事挑战和平台交流,深入感知产业发展态势,从而出台更有针对性的政策,推动中国企业进行全球合作、“出海”做全球市场,仍需继续做好赛事的后半篇文章。
从青春看未来
人形机器人被列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新产业标准化领航工程实施方案(2023-2035年)》进一步将人形机器人纳入9大未来产业范畴,强调其作为未来产业的核心地位。
本次运动会共吸引全球五大洲、16个国家的280支队伍参赛,涵盖192支高校赛队及88支企业赛队。国内的高校参赛队伍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70所学校,以及中央民族大学附中等3支中学队伍。企业赛队则包括宇树科技、松延动力、星海图等,基本覆盖国内头部人形机器人整机企业。
公开数据显示,宇树科技团队成员平均年龄约为28岁,松延动力团队成员平均年龄约为24岁,星海图创始团队均为“90后”。这一年轻化特征与机器人行业创新迭代快的特性高度契合。
国际、国内新势力迭代如飞,亟需提高人才数量和质量以适配行业发展。麦肯锡咨询公司最新报告显示,到2030年,中国对人工智能专业人才的需求预计将达到600万,人才缺口可能高达400万。
此次盛会,是我们迈向未来的新起点。一方面,运动会所形成的竞争氛围和荣誉体系,为科研团队和个人提供了展示和成长的平台,激励青年才俊投身机器人科研。另一方面,运动会吸引来自全球顶尖的机器人科研机构、企业等,技术、人才、资本高密度聚集,与高校和年轻人建立了更多联系,搭建起一座沟通桥梁。
2025年,中国在人形机器人赛道“狂飙”。我们期待未来,人形机器人所带来的想象空间一步步照亮现实。
■ 李利新
(作者系安徽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省委讲师团研究基地特约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