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对照学习沪苏浙,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的生动实践,是深入推进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有效抓手。2021年3月以来,根据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我省常态化推进11批次对照学习沪苏浙工作,共推出1094项省政府部门对照学习政策举措,187条各市改革创新建议。如今,对照学习取得了哪些成效?相关领域工作实现何种提升?为我省广大群众、企业带来怎样的获得感?本报今起陆续推出“对照学习沪苏浙”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安徽如何往前赶?一条重要路径便是向走在前面的先发地区学习。
同处长三角地区,沪苏浙是安徽的近邻,也是安徽最好的学习标杆。近年来,省发展改革委积极对照学习沪苏浙,不仅取其推动发展的先进“打法”,更学其持续升级的创新“想法”,推动许多好经验、新理念落地转化,为安徽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动能。
服务优化:“被动响应”向“主动靠前”跨越
学习先发地区的成功经验,有人形象地将其称为“抄作业”。表面上看,省发展改革委近年来推出的一些改革措施,确实是在向沪苏浙同行“抄作业”。
比如,高速公路可研报告“两审合一”改革,借鉴的正是苏浙两地的做法。
我省早期高速公路可研报告审查,需要省辖市路线方案审查、省交通运输厅行业审查、省发展改革委批前审查3个环节。在了解江苏、浙江等地相关做法后,我省及时对审查流程进行了优化,将交通部门行业审查与发展改革部门批前审查合并为一次审查。
“两审合一”后,一次评审会就要对项目的工程方案、资源环境及经济社会影响、合法合规性等诸多方面进行把关,对部门协同有了更高要求。“与改革前相比,部门工作量增加了,但能为企业带来更大方便。”省发展改革委基础设施发展处副处长胡腾阳说。
显然,对标的不仅是做法,还有为群众、企业“创造更大方便”的服务理念。而这正是政务服务赢得好口碑的“核心密码”。
在研究实施高速公路可研报告“两审合一”改革过程中,胡腾阳对苏浙两地务求高效的理念意识有了更为深刻的体会。“他们制定政策文件,不注重大而全,而是更关注群众和企业的实际感受。”胡腾阳说。
把最大的方便留给群众、企业,正是安徽矢志打造一流营商环境的目的所在。对照学习中,我省各部门“靠前一步、多做一点”的服务意识不断强化,推出了一个个更具“温度”的政策举措,换来了群众和企业更强获得感。
瞄准此前证明材料多、办事耗时长等痛点难点,一场以极简极速极便审批为目标的“三极审批”改革在全省推开。
“按照能减掉的材料全部减掉、能从网上检验或提供电子材料的不要纸质材料的原则,对申请材料实施清单化管理,并压减办理环节。”省发展改革委审批办副主任邓道旭介绍,“三极审批”改革共精减申请材料236项、减幅54.9%,先后对71个事项分别压减1个办理环节、减幅25.4%。
群众和企业的体验更具说服力。前不久,在省政务服务中心的智能服务终端前,合肥芯测科技有限公司财务总监王琳轻点屏幕,系统自动关联企业信息,120万元技术改造奖补资金即刻到账,“全程零材料、零等待,实在太高效。”王琳感慨。
打法进阶:“政府主导”向“市场逻辑”延伸
根据《中国分省份市场化指数报告(2024)》,2023年,全国列于市场化相对进程前5位的省份依次是浙江、广东、上海、江苏和天津。这份报告还指出,在此之前的4年间,浙江、上海、江苏一直是该榜单前5名的常客。
市场化水平,是衡量区域经济发展活力的重要维度。在全国区域经济版图中,沪苏浙何以能成为兼具发展质量与效率的地区?市场逻辑的充分运用是一个重要答案。
这正是安徽需要学习提升的地方。采访中,省发展改革委多位干部向记者坦言,与沪苏浙相比,我省在制定政策、项目管理等方面,大多依赖行政驱动为主、公共财政托底的发展路径,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不高、市场活力不足。
于是,在对照学习沪苏浙有关实践中,省发展改革委注重提升干部对市场规律的认识和驾驭能力,推动工作思维从政府主导向市场逻辑延伸。
一个例子是,我省借鉴浙江省财政专项资金“二维分配法”模式,在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模式上,创新推出“因素法+项目库+考核激励”分配法。这一管理模式变化在于,省级部门不再直接审批和分配具体项目,专项资金由相关市县按规定统筹安排使用。
这一“花钱”模式的创新,底层逻辑是降低行政干预,根据市场需求将资金精准投向带动作用显著的项目上。带来的效果十分明显:去年我省使用专项资金1.8亿元,撬动社会资金投入25.8亿元,生动诠释了“小财政”激活“大市场”的乘数效应。
对资本力量的运用,更能反映安徽对市场逻辑认识的深化与进阶。
最近,安徽成为“中国汽车第一省”的消息登上热搜:今年上半年,安徽汽车产量达到149.95万辆,位居全国第一,实现历史性突破。
有分析认为,安徽汽车产业的跃升,一个重要支撑来自全产业链的协同发展。其中,安徽创新金融产品,开展“融通赋能 聚链成势”皖北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金融对接会、“资本赋能 产业升级”新能源汽车产业投融资专题路演等活动,成立新能源汽车特色支行、网点,面向重点企业、项目提供全生命周期“股权+债权”融资服务,为构建汽车全产业链提供了强劲金融支撑。
用市场逻辑谋事,用资本力量干事,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的有机结合,正在为安徽高质量发展凝聚更强合力。
理念迭代:“对照学习”向“先行先试”跃迁
对照学习,是为了追赶先进。但如果只是亦步亦趋复制别人的经验,无疑会陷入“学成即落后”的困境,难以突破现有的发展层次。
事实上,沪苏浙之所以能长期处于领跑位置,原因不仅在于其务求实效的服务理念、重视市场逻辑的工作方法,更在于敢于突破常规的勇气与魄力。
近年来的对照学习中,沪苏浙强大的“解题”能力令我省广大干部印象深刻:很多初看不能干、乍看干不成、细看不好干的事,沪苏浙不仅干了,而且干成了、干好了。
毫无疑问,安徽要开辟发展新境界,也需靠这种敢为人先、敢闯敢试的精神去开拓新路径。
破解科技创新与产业应用“两张皮”问题,安徽就“不走寻常路”。依托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安徽大手笔布局建设了五大高能级研究院,与大科学装置前沿技术联动,通过构建从底层科学突破到技术开发熟化转化、产业集成应用,从内部体制优化到平台载体搭建、外部资源汇聚的创新发展体系,推动高水平创新成果持续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五大研究院着眼国家和省重大需求布局450余项,累计承担可控核聚变、氨氢融合、类脑智能等领域国家级科研任务129项,累计发表高水平论文900余篇,突破关键技术150余项,孵化引进企业80余家。”省发展改革委科学中心处四级调研员张翼介绍。
相较于大而全的改革举措,一些聚焦小切口的创新之举,同样能实现推动发展的大成效。
此前,企业和个人在办理无违法违规证明时,普遍面临办理难、部门多、时间长等问题。2023年,我省推行“企业公共信用信息报告代替无违法违规证明”改革,只需办理一份企业公共信用信息报告,即可代替过去可能最多要跑40个部门开具的无违法违规证明,极大简化了企业办事流程。去年5月,我省推出“1抵40”信用报告2.0版本,将服务范围扩大到自然人,进一步提升了政务服务效能。
统计显示,截至目前,我省共提供信用报告下载28.6万次,替代传统证明超570万份,减轻企业和社会公众负担超2.8亿元。
敢于做别人不敢做的事,敢于走前人没走过的路,安徽终将从一个“追赶者”变成“并跑者”,乃至“领跑者”。
(本报记者 范孝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