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要闻
不断提升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来源: 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2025-09-09 07:18:57 责编: 徐文娟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强调要“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人才保障”。职业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的主阵地。职业院校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正确办学方向,不断提升产教融合水平,促进职业人才量质齐升,培养更多高素质技能人才,为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进一步夯实人才支撑。

强化思想引领,涵养学生工匠精神。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要充分发挥工匠精神在学生成长成才、思想提升和价值引领上的作用,强化工匠精神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塑造。适应职业教育发展方向和行业发展要求,制定工匠精神融入人才培养配套方案,推进工匠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全过程,提高工匠精神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把工匠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精心打造工匠文化长廊、大国工匠事迹宣传橱窗、精品工程展示栏等,设计开展主题性校园文化活动,积极建设劳模工匠文化“场景圈”,让工匠精神元素融入学生学习生活环境中。加大工匠精神的校园宣传力度,利用学校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视频号等宣传“大国工匠年度人物”先进事迹、职业技能大赛获奖学生事迹等,以真实故事激发学生争做工匠的内驱力。抓好学生实习实训的黄金期,通过寒暑假组织学生开展“三走进”“三下乡”活动,让学生走进企业、走进生产一线,近距离感受工匠精神,增强弘扬工匠精神的自觉性、主动性。

创新教学模式,推进产教融合走深走实。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内在要求,也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所在。积极对接区域、行业龙头企业,以订单式培养为推力,与企业导师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建设一批能满足实践教学、社会培训、企业真实生产和社会技术服务等需求的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推进实训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有机融合,提升实训教学质量。围绕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岗位需求,促进教育和产业体系人才、智力、技术等资源要素集聚融合,持续优化调整学科专业设置,积极建设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先进材料等重点产业急需专业,开设护理、康养、托育等紧缺专业,撤并淘汰供给过剩、就业率低、职业岗位消失的专业,加快形成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专业体系。完善“岗课赛证”融通教学模式,优化课程内容使其紧密贴合行业岗位需求,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技能竞赛,以赛促学,以赛促教,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加强培养培训,打造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打造技能型社会、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要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技艺精湛、专兼结合、充满活力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以师德师风建设为核心,强化教育家精神引领,引导广大教师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和坚定的职业信念,通过组织师德师风教育活动、开展教学技能竞赛等方式,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和教学能力。坚持引育并举,推进校企在“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资格准入、招聘聘用、职称评聘、考核评价、薪酬分配等方面的深度合作,招聘具有一定企业工作经验的“工匠型”教师,引导校内教师参与企业横向课题项目建设、企业实践、挂职锻炼等活动,促进教师在实践中提升敬业、求精、钻研的职业素养,打造专业教学团队。常态化组织赛训项目,充分发挥多元赛事示范带动作用,推动教师参加各类教学能力大赛,鼓励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各类技能大赛,形成大赛活动和专业教学相融合的体系,达到以赛促教、以赛促建。

开展交流互鉴,汲取先进教学理念和办学方法。打造高素质技能人才队伍任重道远,需通过多元化的交流互鉴活动,汲取先进教学理念和办学方法,持续探索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实践路径。常态化组织各专业骨干教师,开展头脑风暴式座谈会、漫谈式研讨以及专题推进会,分享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突破提升关键点,总结院校内部人才培养经验举措。凝聚“政校行企”多方合力,坚持问题导向,梳理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中的共性痛点,形成剖析式典型案例,为更多其他职业院校提供范本,推动人才供给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打破地域壁垒,对标行业龙头院校,开展跨市、跨省乃至跨国职业院校调研走访活动,围绕产教融合、专业建设、人才引进以及教学研究等方面,融合国内外各类型职业院校先进理念方法,形成既有靶向赶超举措又有校际长效合作机制,实现技能人才培养从单向付出到双向赋能的升级。通过学校网站、抖音等社交媒体多渠道宣传推广经验举措,与广大群众保持动态联系,积极回应企业以及毕业生对学校人才培养方式方法的反馈,吸纳多方意见建议,进一步提升打造高素质技能人才队伍的实效。

(■ 胡平  作者单位: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

    相关新闻
促进数智技术与公共体育服务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