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要闻
昔日的劳务输出大省,如今“变身”人口持续净流入省份——
探究安徽“人口回流”密码
来源: 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2025-09-11 07:04:17 责编: 徐文娟

定远经济开发区,产城融合发展新范本。 定远县委宣传部供图

“全国人口第一大县”临泉,高峰时期在外务工人员近100万人,全县接近一半人口常年在外漂泊。如今,这种趋势正在逆转——当地官方提供的数据显示,从2015年至2024年,临泉县有近30万外流人员返乡创业、就业。

临泉县人口持续回流,是我省人口格局变化的一个缩影。根据省统计局公布的《2024年安徽省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2024年末,全省常住人口6123万人,比上年增加了2万人。在自然人口增长率为负的背景下,我省依然保持常住人口的正增长趋势,成为8个人口正增长省份之一,殊为不易。

这背后藏着什么样的“人口回流”密码?连日来,记者深入江淮大地,从县域到乡镇甚至村里,一探究竟。

人口回流

“回家乡”成为趋势

临泉县人社局提供的数据显示,从2022年至2024年,该县外出务工劳动力分别为58.99万人、58.47万人、57.65万人,人口正在逐年回流。另一方面,同期该县每年增加就业岗位超过了1万个。

2025年,临泉连续18年开展“接您回家”活动,并在一季度举办线下招聘会32场,邀请482家企业参会,提供就业岗位1.6万个,达成求职意向1710人次。

在北京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已经闯出一片天地的“85后”贾全龙,带着资金、技术回到了老家临泉县高塘镇,并带领一批“新农人”种植了2万亩红薯,年产值超5000万元。

“90后”李红林大学毕业后,放弃在一线城市工作的机会,回到阜阳市区干了两年电商,又再次“下沉”至临泉县谭棚镇,由叫卖一枚土鸡蛋做起,如今已链接起家乡40个工厂,将100多种临泉土特产卖向全国各地,更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加入直播团队。

在“人口回流潮”中,更多的是回乡就业的。今年38岁的秦燕燕之前在常熟打工,前几年回到临泉,在入职临泉县浪鲨克工贸有限公司后,每月工资有7000多元。对此,秦燕燕很知足,“小县城离家近,生活安逸,还能照顾家人”。

8月5日上午,室外温度逼近40℃。在位于临庐产业园的安徽省雄德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芜湖职业技术大学大一学生刘婷婷正在装有空调的车间操控着机器。“以前做暑假工只能在超市、饭店,很难学到东西。现在,家乡高科技企业越来越多,暑假实习就能锻炼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望着眼前的巨大变化,刘婷婷说,“毕业后想回家乡工作。”

对于在外求学、务工的临泉人来说,“回家乡”,正成为越来越多人的“优选项”。

从“输出劳动力”到“引回创业者”再到“带动就业”,临泉已蹚出一条人口回流良性循环之路。

人才回归

产业小镇“引凤来”

9月2日上午,在定远县张桥轻纺产业园滁州市千丝露纺织科技有限公司办公室内,企业负责人管仕成正忙着帮园区内几家纺织企业老板与邮储银行定远县支行对接,洽谈金融扶持政策相关事宜。

“我是2000年出去打工的,后来在江苏太仓成立了自己的企业,但家乡情结始终萦绕心头,2022年就回来了,成为张桥轻纺产业园第一家入驻企业。”管仕成告诉记者。

如今,在329国道旁这个规划占地4200多亩的轻纺产业园内,一幢幢气派的标准化厂房拔地而起,一期已“满员”——入驻企业45家、投产33家,预计用工达5000人。

“45家企业里,有16家企业老板是定远人,通过他们的牵线搭桥,更多的苏浙等地企业来到了张桥。为了让外地老板有归属感,产业园内的道路都是以他们家乡命名,譬如吴江路、盛泽路、柯桥路。下一步,还要建大型商超与职工之家公寓楼,完善生活服务。”张桥镇党委委员庄原介绍,服务不仅停留在“硬件”层面,为了更好地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助力企业研发提档升级,政府与周边省市开设纺织相关专业的高校共建实训基地,邀请大学生寒暑假前来实习,“让企业与高层次人才有更多的链接渠道。”

另一边,在位于定远经开区的扬子智能制造产业园内,工人们正在加班加点生产各类工业清洁设备。

这同样是一个“凤还巢”典型案例。定远籍“90后”施小雷此前在合肥创业,瞄准智能清洁设备赛道,线上出货量连续多年居全国同行业第一。2021年,他将技术与资金带回家乡定远,建设产业园,将“定远智造”远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企业发展太快了,现在用工400多人,马上还要上一条无人洗地机生产线,全部投产后预计用工600人。”安徽扬子智能制造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何永称,龙头企业的引入,不仅吸引人才回归,更为当地增添一种无形的“国际范”,“我前段时间一天接待了四拨不同国家的客商,分别来自美国、秘鲁、新加坡、埃及。”

“引老乡、回故乡、建家乡”,定远探索出一条“人才回归、资本回流、产业回乡”的特色发展路径,成功吸引了一批优秀企业家、在外能人返乡创业就业。今年以来,该县新签约“定商回归”项目13个,占比37.1%。

下沉创业

为乡村带来新活力

人口回流、人才回归,不仅在皖北临泉、皖东定远等人口大县生动上演,在苏浙皖交界处的广德,这个人口总量并不“显山露水”的皖南山区,关于“回乡创业”的故事同样精彩。

地处广德市新杭镇的安徽美隆橡塑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小而美的行业“隐形冠军”。企业创始人彭信华1998年从广德出去,先在上海一家外资企业工作,后又在苏州创业,最终还是选择回乡,把企业研发、生产总部全部“下沉”,扎根新杭镇,准备大干一番。

“我们是2024年1月投产的,现有员工80个,目前还在招聘人事、财务、外贸等专业方面的人才。人社部门很关心企业用工,不仅组织各种招聘会,还会时不时推荐匹配的人才简历给我们。”彭信华谋划着在广德本地寻找喷塑、铸造等合作伙伴,从阀门零部件向全产业链进军,造出全球领先的阀门产品。

在彭信华的带领下,又有广德籍4家老乡企业入驻新杭镇,为这个全省镇域经济发展排头兵注入新活力。

下沉创业,在广德似乎成了“潮流”。9月3日下午1时许,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工作日午后,鲁女士又一次带着三五好友,从广德市区驱车来到位于卢村镇丁冲村的“稻子换苹果”乡村窑烤面包店。“面包好吃、咖啡好喝,我每周都会来一次,去去‘班味’。”鲁女士爽朗的笑声,吸引了另外七八位游客侧目。

面包店的主理人邓世涛33年前出生于这里,二十多年前从乡村出走,先后在杭州、广德城区工作,于一个月前正式“逃离都市”,开启他的“乡村创业计划”。

“我们不是逃离城市的‘逆行者’,而是被土地召唤的‘续梦人’。”这是邓世涛的创业宣言。这个“混”入村民组、开业不到一个月的新潮面包店,周末单日销售额超过8000元,工作日也有2000多元的收入,因为在小红书上“出圈”,甚至吸引到一位四川籍的咖啡师加盟。

“新时代的乡村需要更多的年轻人融入进来,接下来我们会开发数字游民、自然学堂相关项目,将人引进来的同时,也将农产品推出去。”说这些话的时候,邓世涛眼中闪着光。

在广德,吸引人才回乡已经前置——当地高中生毕业后即可激活“德雁码”,青年活动招募、就业创业指导、优质企业信息、人才政策解读等一揽子政策,在手机上一目了然。

专家视角

做好各类要素保障

安徽,曾被贴上“打工大省”的标签。随着近年来在产业发展方面的厚积薄发、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以及交通区位优势的凸显,这一形象正在改变。

从近十年的人口数据来看,2024年末我省常住人口较2015年末增加了112万人,较2020年末增加18万人;2024年,我省流入人口15.7万人。

人口流动的背后,蕴藏着经济社会发展主要动力的变化。在广袤的皖北大地,“人口回流”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澎湃动能,也有效推动了城乡融合发展。

“临泉、定远、广德等地的做法,值得其他地方学习借鉴。首先,政府要高度重视,做好‘人口回流’的各类要素保障,让返乡人才感受到家乡的温暖;其次是平台的搭建,返乡要有载体,要因地制宜建设返乡产业园精准匹配各类回流人才。譬如,农业大县可以在食品深加工方面做文章,有工业基础的县,可以有的放矢地就某一个产业甚至更细分的赛道招商引资,不要追求‘大而全’,要抓住‘小而精’。”长期关注乡村发展的武汉大学社会学博士、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博士专家服务团团长张海良说。

人口流动的背后,蕴藏着经济社会发展主要动力的变化。在广袤的江淮大地,“人口回流”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注入澎湃动能,也有效推动了城乡融合发展。

( 安徽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 吕珂)

    相关新闻
煤尽城生!在“绿色逆袭”中迈向“诗与远方”